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6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8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83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72篇
综合类   21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92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研制针对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主要粘附蛋白-P1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方法用纯化后重组P1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cAb),通过传统的杂交瘤技术制备抗P1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采用ELISA和IFA法对单抗和多抗进行反应性和特异性检测。结果ELISA法检测P1重组蛋白抗原性显示,P1蛋白与Mp抗血清有较好的反应性,蛋白敏感性大于1ng/ml;在重组P1蛋白免疫小鼠获得的PcAb与Mp的反应中,检测到的抗体滴度可达到1∶1600;获得针对Mp重组P1蛋白的特异性McAbs2株,在ELISA检测中均与P1抗原有较好的反应特异性,抗体滴度可达到1∶800~1600;IFA结果显示,上述PcAb和McAbs均与Mp有较好反应性,与生殖支原体等无交叉反应。结论本研究选取的重组P1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其特异性PcAb和McAbs与Mp有较好的特异性,为临床Mp感染的抗原快速、早期诊断方法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2.
观察不同滴度的脂联素腺病毒载体对高脂饮食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影响,以探讨脂联素抗动脉粥样硬化(AS)是否与减轻氧化应激有关。将48只健康成年12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脂联素组,高剂量脂联素组。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8周;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8周;低剂量脂联素组每两周经尾静脉注射脂联素腺病毒载体1.0×108p.f.u,实验期间高脂饮食;高剂量脂联素组每两周经尾静脉注射脂联素腺病毒载体5.0×108p.f.u.实验期间高脂饮食。实验结束后,摘眼球采血取血清,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以及血清脂联素(APN)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取小鼠主动脉血管。实时荧光定量扩增法(RT-PCR)测定小鼠主动脉血管APN,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外源性的脂联素降低了血清TG,TC,LDL-C,MDA的含量,血清SOD活性增加,上调动脉血管中APN和eNOS的表达。AS损伤面积明显减少,分别降低了26%和31%(P<0.05),脂纹区的脂滴直径降低极显著(P<0.01),随着APN剂量的增加,AS损伤逐步减轻,但是低剂量脂联素组和高剂量脂联素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减轻氧化应激是脂联素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保护机制和途径。  相似文献   
43.
输液室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分析输液室易于发生护患纠纷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方法通过对输液室2003年前发生的护患纠纷进行分析归类,提出对策并观察效果。结果明显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2003~2004年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均为96%。结论有针对性地分析护患纠纷的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可以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椎动脉血管表达的意义及复方川脊片的干预效果。方法:40只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颈复康组,复方川脊片组。硬化剂注射法造模,4周后,模型组,颈复康组及川脊片组分别以生理盐水、颈复康及川脊片混悬液灌胃。治疗4周后检测椎动脉血管搏动指数,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椎动脉血管MMP-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搏动指数提高,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增加,MMP-2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搏动指数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降低,MMP-2表达较少(P<0.05)。结论:部分的抑制MMP-2在椎动脉的表达可能是复方川脊片治疗颈椎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合并癌性空洞的肺癌患者NBCA胶铸形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是否合并空洞内感染,采用经皮-肺途径直接穿刺或空洞内置管引流后NBCA胶铸形栓塞。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临床症状改善。结论:经皮-肺途径NBCA胶铸形栓塞对合并癌性空洞的肺癌患者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手段,为肺癌的后续治疗创造了很好的治疗条件。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脂溶性一氧化氮(N0)前体药物S-亚硝基谷胱苷肽(GSNO)对内皮素(ET)诱导的S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并用ET诱导增殖,用不同浓度的GSNO干预,采用四唑盐比色试验法、5-溴-2脱氧尿嘧啶(BrdU)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掺入量测定其对增殖的影响,并以流式细胞技术观察细胞增殖周期的改变。结果ET对VSMC的DNA合成和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的GSNO干预后,吸光度(A值)和BrdU掺入量与单纯ET诱导对比均明显下降(P〈0.05);S期及G2/M期细胞百分值明显低于ET组,而G0/G1期的细胞百分值增高(P〈0.05),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显著。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GSNO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ET诱导大鼠VSMS增殖。  相似文献   
47.
目的建立全科住院医师临床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地衡量全科医师的临床能力。方法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间,采用改进的Delphi专家咨询法,在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基地和社区基地,遴选33名相关专业(全科医疗、教学、行政管理)的专家进行了两轮函询。结果两轮函询中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程度分别为0.852和0.855;评价指标重要性的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228和0.245(P=0.000),专家意见渐趋一致。最终建立了一套由5个一级指标(职业态度、沟通技能、临床能力、社区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3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用于上海市全科住院医师临床综合能力的评价。结论建立的指标体系设置合理,能全面、客观地衡量全科住院医师的临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8.
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单抗的制备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inaseinsertdomaincontainingreceptor,KDR)的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方法: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重组KDR融合蛋白。融合蛋白经凝胶分离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用传统杂交瘤技术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及次黄嘌呤、氨基喋呤与胸苷选择性培养。单克隆杂交瘤上清经ELISA双筛和SP免疫组化筛选并鉴定其亚类。结果:经ELISA双筛和组化筛选获得了一株能稳定分泌人KDR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SSW2),其分泌抗体亚类为IgG1,产生的腹水效价可达1×10-6。结论:SSW2同血管内皮细胞尤其是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强的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索肝门部胆管癌高位切除并回盲部间置-肝门回肠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和充分的术前准备,行肝门部胆管癌高位切除并回盲部间置-肝门回肠吻合术,术后给予预防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随访3个月,总结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 IV型,术中均未输血,术后胆管支架管造影示回肠肠袢及肝内无明显气体。钡餐透视提示钡剂进入盲肠,未反流入回肠袢;口服钡剂后9h透视提示盲肠肠袢和吻合部位空肠内钡剂排出,盲肠袋黏膜皱襞有少量钡剂残留,钡剂通过回肠一结肠吻合口时无延迟及明显过快,无明显钡剂反流。2例患者随访3个月,无反流性胆管炎发生。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行高位切除、回盲部间置、肝门回肠吻合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0.
对98例男性进行阴茎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19名具有正常性功能的健康成年男子(Ⅰ组)阴茎背神经传导速度均值为20.05±1.95m/s。11名心理性阳萎患者(Ⅱ组)及4名经会阴前列腺切除术后仍具有性功能者(Ⅵb组),阴茎背神经传导速度均值分别为18.64±3.31及17.0±2.92m/s,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别。5名具有糖尿病史的阳萎患者(Ⅲ组)、11名外伤性阳萎患者(Ⅳ组)及6名经会阴前列腺如切除术后发生阳萎患者(Ⅵa组)阴茎背神经传导速度均值分别为11.0±5.02、10.09±3.94及9.0±2.65m/s,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异常率分别为80%、100%及100%。而42名病因未定的阳萎患者(Ⅴ组)阴茎背神经传导速度均值为11.71±4.13m/s,亦显著低于正常组。异常率亦高达83.3%。结果表明,有可能利用阴茎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来评价勃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