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35篇
  免费   5688篇
  国内免费   3584篇
耳鼻咽喉   488篇
儿科学   929篇
妇产科学   407篇
基础医学   3373篇
口腔科学   1202篇
临床医学   6451篇
内科学   4725篇
皮肤病学   623篇
神经病学   1168篇
特种医学   2406篇
外科学   5374篇
综合类   16098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预防医学   6824篇
眼科学   692篇
药学   6847篇
  89篇
中国医学   6301篇
肿瘤学   2596篇
  2024年   316篇
  2023年   759篇
  2022年   1842篇
  2021年   2305篇
  2020年   2052篇
  2019年   1115篇
  2018年   1183篇
  2017年   1644篇
  2016年   1219篇
  2015年   2165篇
  2014年   2847篇
  2013年   3715篇
  2012年   5432篇
  2011年   5681篇
  2010年   5243篇
  2009年   4372篇
  2008年   4699篇
  2007年   4473篇
  2006年   3946篇
  2005年   3120篇
  2004年   2205篇
  2003年   1763篇
  2002年   1400篇
  2001年   1349篇
  2000年   1008篇
  1999年   340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了解近5年来国外针刺临床研究的具体现状。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录在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数据库的文章,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运用计量学方法对文献中针刺疗法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适应证、操作技术等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276篇文献。涉及33个研究国家,其中韩国、美国、德国研究量最多;研究涉及23个疾病系统(115个病证名),从ICD疾病系统分类看症状、体征或临床所见这一类的研究最多,从病证的性质看疼痛类病证研究仍占多数;与1996年WHO向世界推荐的针灸适应证比较看,建议新增一类适应证50种,6项原有适应证建议升级为一类;国外针刺治疗以仅手针为主,少量配合电针,治疗频率多2~3次/周甚至更少。结论 针刺疗法在国外持续发展,适应证较前明显增多,但针刺操作及治疗频率较国内不同,尚需加强研究和交流。  相似文献   
992.
石瑞  郭梦  毛维 《西部医学》2020,32(3):359-364
【摘要】目的 探讨HOTAIR通过STAT3/NANOG信号通路对脑胶质瘤干细胞(BGSCs)的增殖与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U251干细胞分别转入siHOTAIR(干扰组)及Control si序列(空载组),设置空白对照组。RT qPCR、MTT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HOTAIR mRNA表达、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RT 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分化后CD133、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β 微血管蛋白Ⅲ(β TublinⅢ)及髓鞘碱性蛋白(MBP)阳性细胞占比、白血病抑制因子(LIF)、STAT3、NANOG mRNA和蛋白及p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载组相比,干扰组HOTAIR基因相对表达量下调,OD值降低,细胞周期G0/G1期占比降低,S、G2/M期占比升高,诱导分化后CD133、GFAP、β TublinⅢ及MBP阳性细胞占比均较高,LIF、NANOG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及pSTAT3/STAT3均较低(P<005);空白对照组与空载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沉默HOTAIR基因可有效抑制BGSCs的增殖、促进分化进程,其调控机制可能与抑制LIF磷酸化激活STAT3,下调NANOG有关。  相似文献   
993.
黄绵马酸AB是香鳞毛蕨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双环型间苯三酚衍生物。对黄绵马酸AB采用逆合成分析法进行结构分析,利用拼合原理设计合成了黄绵马酸AB。以间苯三酚为原料,经维尔斯迈尔-哈克反应、还原反应和酰基化反应合成2-甲基-4-丁酰基间苯三酚,经酰基化反应、烷基化反应和脱酰基反应合成绵马酸片段,最后以N,N-二甲基亚甲基碘化铵活化反应得到黄绵马酸AB。中间体和黄绵马酸AB经MS、1H NMR和13C NMR进行结构确证,目标产物总收率达14. 7%,设计的黄绵马酸AB合成路线原料易得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眼络通方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新西兰兔视网膜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48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36只,模型组以氩激光光凝,建立RVO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天保宁组、眼络通组,每组各12只。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5mL/(kg·d);天保宁组灌胃给药剂量为0.02g/(kg·d);眼络通组灌胃给药剂量6.9g/(kg·d),连续给药4周。分别于灌胃治疗第1、2、4周后每组各处死4只新西兰兔,以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视网膜组织PDGF、VEGF的mRNA表达,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1、2、4周各时相视网膜组织中PDGF、VEGF蛋白与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眼络通组1、2、4周各时相视网膜组织中PDGF、VEGF蛋白与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天保宁组各时相视网膜组织中PDGF、VEGF蛋白与m RNA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络通方通过抑制视网膜组织VEGF、PDGF的表达,减少促血管新生因子释放,从而抑制视网膜血管新生,发挥保护视网膜、治疗RVO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结合脑脊液标志物及认知神经心理量表,定量分析眼震电图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筛查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nesia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组)、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组)及健康人(对照组)各20例,3组病例在完成认知量表评估后进行眼震电图检查及脑脊液标志物检测,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扫视试验中,3组的准确度异常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AD组准确度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及aMCI组(P<0.05);3组的潜伏期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aMCI组及AD组的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符号数字模式测验(symbol digit modalities test,SDMT)、画钟测试(clock drawing test,CDT)、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得分与扫视潜伏期存在负相关关系,连线测验与扫视潜伏期具有正相关关系。③脑脊液标志物中,Aβ1-42水平与扫视潜伏期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662,P<0.001)。结论:早期AD患者存在眼动损害,主要表现为准确度下降和潜伏期延长。视频眼震电图检测有助于早期AD的筛查。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纳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50例,均于入院第1天采集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常规、胸部CT、中医证候特征、舌象、脉象等信息;并依据《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进行分析辨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年龄在50岁左右,男性居多,男女比为1.27∶1;74%的患者有武汉/湖北旅居史,20%的患者有确诊患者密切接触史;胸部CT以多肺叶病变为主,白细胞未见明显升高,多见淋巴细胞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半数以上患者伴有发热(84%)、咳嗽(62%)、乏力(62%)、纳差(58%)、口干(56%)、腹泻(56%)、自汗(54%)症状;舌象以淡红舌或红舌为主,多见腻苔(68%)、白苔(74%)。证型以湿毒郁肺证为主(82%),少数患者表现为热毒闭肺证(18%);其中湿毒郁肺型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热毒闭肺型患者(P=0.002),而湿毒郁肺型患者男性构成比明显高于热毒闭肺型(P=0.024)。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湿毒郁肺型为主,符合中医湿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7.
998.
目的 探讨胃体上部早期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中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9例早期胃上部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双通道组(接受双通道重建手术,59例)和全胃组(接受全胃切除术,5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入院时,术后第1、3、5天,出院时)及术后1年的实验室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以及术后1年体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体质量、入院时实验室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3天全胃组白蛋白低于双通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23),术后第1、3、5天和出院时两组血红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双通道组和全胃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较入院时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两组各实验室营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双通道组体质量下降百分比低于全胃组[-10.45%(-17.11%,-5.19%)vs-17.83%(-22.06%,-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1,P<0.01)。结论 对于早期胃上部癌患者,双通道重建手术相比全胃切除术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HSAD)对脊髓栓系综合征(TCS)合并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8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因TCS合并脊柱侧凸行HSAD治疗的6例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等资料。并于术前、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逼尿肌反射、括约肌功能、功能膀胱容量和最大尿流率。结果 男3例、女3例,年龄为7~23岁,平均年龄为(15.7±6.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8±9)个月。其中5例患者伴大小便失禁,3例伴足下垂,4例伴下肢肌力下降,1例存在腰痛,1例合并髋关节脱位。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80~320 min,平均(261±63)min;术中失血量为650~1 100 mL,平均(925±167)mL。1例腰痛患者术后腰痛症状完全缓解,4例伴下肢肌力下降患者术后下肢肌力均有改善。1例患者因术后未行尿动力学检查未予统计;其余5例患者于术前、术后均接受尿动力学检查,其中4例术前尿道外括约肌过动、1例失调,术后2例尿道外括约肌协调、1例改善、2例过动。术前、术后功能膀胱容量分别为195.0(127.5,233.5)mL、213.0(188.5,251.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P=0.70)。术前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分别为7.3(1.4,10.3)mL/s、130(106,200)mL,与术后[10.3(5.6,16.2)mL/s、30(6,174)m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均=-2.0,P均=0.04)。5例患者术后膀胱逼尿肌肌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最大尿流率增加,残余尿减少。结论 TCS合并脊柱侧凸可以通过HSAD一期手术治疗,该手术可同时缓解脊髓轴向张力、矫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和脊髓的协调性。患者术后下肢症状和膀胱功能均得以有效改善,同时避免了脑脊液漏、出血多和神经功能恶化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总结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胸部CT表现,探讨病情好转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5日在我院诊治的25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治愈出院患者与未治愈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进一步分析治愈出院患者在进展期和恢复期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观察患者胸部CT基本表现,并使用基于CT影像的智能化肺炎病灶定量分析软件定量病灶体积百分比,评估肺部病灶随病程变化的演变特点。结果 25例(3例死亡)COVID-19患者中男19例、女6例,年龄为65(63,75)岁,BMI为25.60(23.51,28.65)kg/m2,22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首发症状以发热(22例)、咳嗽(14例)最常见,18例合并基础疾病。12例治愈出院(中位住院时间为25.5 d)、13例未治愈(死亡3例、住院时间>25 d且病情未缓解者10例)。与未治愈患者相比,治愈出院患者的BMI较低,从发病至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时间较长,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 T淋巴细胞计数高是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治愈出院的独立保护因素(P=0.031)。12例治愈出院患者恢复期淋巴细胞绝对值、CD4+ 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进展期,CRP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进展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1例患者于进展期行胸部CT检查,均表现为双肺多肺叶以外周带及背侧分布为主的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其中胸膜增厚20例,双侧少量胸腔积液9例,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12例治愈出院患者恢复期均复查胸部CT,均表现为病灶不同程度吸收好转,部分形成不规则纤维网格影或条索影,胸膜增厚及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均有不同程度吸收。由定量分析病灶体积随病程变化的曲线图可见,12例治愈出院COVID-19患者病灶体积百分比在进展期明显增高,吸收期降低,呈倒V形;未治愈患者病灶体积百分比在进展期(≥2次CT检查者9例)呈快速上升型。结论 上海地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多年龄较大、BMI偏高、合并基础疾病。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BMI低、病情进展慢、CD4+ T淋巴细胞计数高有利于其病情恢复。胸部CT主要表现为以肺外周带及背侧分布为主的多发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多累及胸膜。淋巴细胞绝对值、CRP、CD4+ T淋巴细胞计数、ESR和降钙素原等实验室指标及胸部CT影像学检查对COVID-19的诊断、病情监测与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