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58篇 |
免费 | 729篇 |
国内免费 | 68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3篇 |
儿科学 | 198篇 |
妇产科学 | 83篇 |
基础医学 | 545篇 |
口腔科学 | 135篇 |
临床医学 | 1180篇 |
内科学 | 852篇 |
皮肤病学 | 100篇 |
神经病学 | 119篇 |
特种医学 | 326篇 |
外科学 | 765篇 |
综合类 | 2440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950篇 |
眼科学 | 134篇 |
药学 | 1189篇 |
9篇 | |
中国医学 | 863篇 |
肿瘤学 | 4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205篇 |
2021年 | 277篇 |
2020年 | 259篇 |
2019年 | 158篇 |
2018年 | 181篇 |
2017年 | 230篇 |
2016年 | 197篇 |
2015年 | 342篇 |
2014年 | 424篇 |
2013年 | 519篇 |
2012年 | 846篇 |
2011年 | 964篇 |
2010年 | 782篇 |
2009年 | 694篇 |
2008年 | 715篇 |
2007年 | 779篇 |
2006年 | 692篇 |
2005年 | 555篇 |
2004年 | 387篇 |
2003年 | 302篇 |
2002年 | 223篇 |
2001年 | 219篇 |
2000年 | 157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pcDNA3/AFP/TK/Angio融合基因靶向性治疗人原发性肝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pcDNA3/AFP/TK/Angio融合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裸鼠移植瘤模型的靶向性治疗作用。方法建立人原发性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成肿瘤对照组、空质粒组、丙氧鸟苷(GCV)组、pcDNA3/TK/Angio组及pcDNA3/AFP/TK/Angio组5组。于瘤体内分别直接注射不同的质粒,同时于裸鼠腹腔内注射GCV,观察不同时段皮下肿瘤的生长情况并做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量,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原位凋亡。放免法检测裸鼠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裸鼠皮下成瘤率100%;pcDNA3/TK/Angio组及pcDNA3/AFP/TK/Angio组的肿瘤体积、血清AFP含量、肿瘤MVD和VEGF表达强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空质粒组和GCV组(P〈0.05),细胞凋亡指数都明显高于后3组(P〈0.05),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而pcDNA3/AFP/TK/Angio组的肿瘤体积、AFP、MVD及VEGF表达强度又明显低于pcDNA3/TK/An-gio组(P〈0.05),凋亡指数高于后者(P〈0.05)。结论pcDNA3/AFP/TK/Angio融合基因系统可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有望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新型生物制剂之一。 相似文献
82.
目的评价机械吻合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胃恶性肿瘤患者全胃切除后应用管状吻合器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每例手术时间为70~180min,平均手术时间90.5min。无手术死亡。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食管空肠吻合处);4例发生吻合口溃疡,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狭窄率为3.57%,吻合口溃疡发生率为7.10%。结论全机械吻合在全胃切除术中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率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3.
脓毒血症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脓毒血症(sepsis)是指病原菌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最终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近些年来针对脓毒血症治疗研究进展迅速,皮质激素、激活蛋白C、血管活性药物已早期应用到临床。新的治疗手段可以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提高了脓毒血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4.
目的 了解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受体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巨噬细胞中加入不同的刺激物,分为HMGB1组:加入10 μg/ml的HMGB1;HMGB1+抗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组:先加入RAGE多克隆抗体5μg/ml孵育2 h后,再加入HMGB1;HMGB1+重组鼠(rm)RAGE/Fc组:将10 μg/ml的HMGB1与10μg/ml的rmRAGE/Fc混合作用2 h后,再加入巨噬细胞;对照组:加入磷酸盐缓冲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RAGE的表达强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HMGB1组RAGE阳性细胞率(54±12)%明显高于对照组[(13±5)%,P<0.01],其荧光强度(126±1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34±8,P<0.01).HMGB1+rmRAGE/Fc组、HMGB1+抗RAGE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而HMGB1组晚期凋亡及坏死细胞明显多于其他3组.HMGB1组细胞凋亡率(39.5±2.3)%高于HMGB1+rmRAGE/Fc组[(17.3±3.6)%]、HMGB1+抗RAGE组[(14.8±4.8)%]及对照组[(5.4±2.3)%,P<0.01].结论 HMGB1可诱导RAGE表达上调,RAGE是HMGB1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主要受体之一. 相似文献
85.
【摘要】 目的:评价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1月~2012年8月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TDH)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37~64岁,平均45.3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14个月。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突出16例,旁中央型8例;突出为硬性18例,软性6例。突出部位:T7/8 2例,T8/9 4例,T9/10 4例,T10/11 5例,T11/12 9例。其中3例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4例合并胸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和Otani分级,并通过Bridwell标准评价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损伤。1例切口脂肪液化延迟愈合,其余均Ⅰ期愈合。3例术中硬脊膜损伤,术中修补后2例术后未发生脑脊漏,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置管引流后治愈。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5~3.5年,平均2.1年。术后定期门诊复查。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间未见神经症状加重及脊柱不稳等情况。术前改良JOA评分为4.4±2.4分,术后3个月为8.7±2.3分,末次随访时为9.0±2.3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改善率为(74.6±16.6)%。根据Otani分级,优9例,良11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2例截瘫患者中,1例无明显恢复,1例术后半年由Frankel A级恢复至C级。术后3个月随访植骨块均达到Ⅱ级或Ⅲ级愈合,术后6个月时Ⅰ级愈合6例,其余均达Ⅱ级愈合,19例随访9个月以上的患者9个月时均达到Ⅰ级愈合。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和节段间塌陷等。结论: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6.
为探讨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性产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疗效,选取产后42d的产妇进行盆底肌电图及肛管压力测定,评估其盆底功能,将临床便秘症状明显的40例产后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自己进行提肛锻炼,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测定数据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情况改善不明显;但肛门压力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针刺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女性产后盆底肛门压力及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7.
盛须仁|邢松歌|葛勇胜|荚卫东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8,27(1):75-80
目的:探讨TUSC3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2例行肝切除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H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USC3在HCC组织及相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TUSC3的表达情况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对冷冻HCC及癌旁组织中TUSC3 mRNA与蛋白的表达。结果:92例石蜡组织标本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6例(60.9%)HCC组织中TUSC3表达下调,癌旁组织中33例(35.9%)TUSC3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USC3在HCC组织中的低表达与肿瘤Edmondson分级(P=0.008)、TNM分期(P=0.031)、肿瘤直径有关(P=0.0 2 0)。20对新鲜标本的q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TUSC3的mRNA[(0.99±1.46)vs.(1.96±2.18)]与蛋白[(0.49±0.35)vs.(1.04±0.43)]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均P0.05)。结论:TUSC3基因在HCC中的表达下调,其低表达可能与HCC的恶性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8.
目的分析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并获有效随访的48例老年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3组:A组23例,采用前路手术;B组16例,采用后路手术;C组9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Cobb角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明显好转,C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A、B组,出血量多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前Cobb角和术前、末次随访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Cobb角矫正率小于B、C组,术后Cobb角丢失率大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和术后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老年人胸腰椎结核均能取得良好疗效,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均能有效清除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90.
当前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仍处于胶着状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是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中心,浙江省COVID-19患者救治中心。疫情一线的专家集智攻关,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COVID-19诊治指南为依据,以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抗继发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微生态平衡的“四抗二平衡”救治策略为核心,总结完善诊治方案,聚焦临床实践的一些具体问题,为COVID-19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推荐以多学科协作诊治个性化治疗提高COVID-19患者救治质量。建议病原学检测、炎症指标监测和肺部影像学动态观察指导临床诊治。痰液的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最高,约10%的急性期患者血液中检测到病毒核酸,50%的患者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核酸,粪便中可分离出活病毒,须警惕粪便是否具有传染性;开展细胞因子等炎症指标监测有助于发现是否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判断是否需要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通过以“四抗二平衡”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早期抗病毒治疗能减少重症、危重症发生,前期使用阿比多尔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显示出一定效果。休克和低氧血症多为细胞因子风暴所致,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能迅速清除炎症介质,阻断细胞因子风暴,对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也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提高危重型患者的疗效。重型病例疾病早期可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氧疗过程中,患者氧合指数小于200 mmHg时应及时转入重症医学科治疗;采用保守氧疗策略,不推荐常规进行无创通气;机械通气患者应严格执行集束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管理策略;氧合指数大于150 mmHg时,及早减、停镇静剂并撤机拔管。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病程长,体温反复升高和血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菌药物;要关注COVID-19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诊治。COVID-19患者有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推荐对所有患者进行营养和胃肠道功能评估,以营养支持和补充大剂量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减少细菌移位和继发感染。COVID-19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应建立动态心理危机干预和处理。提倡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优化重型患者护理促进康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后病毒清除规律仍不明了,出院后仍须居家隔离2周,并定期随访。以上经验和建议在本中心实行,取得较好效果,但COVID-19是一种新的疾病,其诊治方案及策略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