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128篇 |
免费 | 4025篇 |
国内免费 | 271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74篇 |
儿科学 | 867篇 |
妇产科学 | 264篇 |
基础医学 | 2562篇 |
口腔科学 | 798篇 |
临床医学 | 5694篇 |
内科学 | 3826篇 |
皮肤病学 | 424篇 |
神经病学 | 731篇 |
特种医学 | 1688篇 |
外科学 | 4052篇 |
综合类 | 11904篇 |
现状与发展 | 18篇 |
预防医学 | 5011篇 |
眼科学 | 380篇 |
药学 | 5170篇 |
48篇 | |
中国医学 | 4131篇 |
肿瘤学 | 19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3篇 |
2023年 | 550篇 |
2022年 | 1263篇 |
2021年 | 1592篇 |
2020年 | 1521篇 |
2019年 | 783篇 |
2018年 | 851篇 |
2017年 | 1157篇 |
2016年 | 896篇 |
2015年 | 1527篇 |
2014年 | 2064篇 |
2013年 | 2645篇 |
2012年 | 3963篇 |
2011年 | 4101篇 |
2010年 | 3891篇 |
2009年 | 3463篇 |
2008年 | 3701篇 |
2007年 | 3484篇 |
2006年 | 3090篇 |
2005年 | 2400篇 |
2004年 | 1701篇 |
2003年 | 1292篇 |
2002年 | 1158篇 |
2001年 | 1040篇 |
2000年 | 784篇 |
1999年 | 269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1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7篇 |
1963年 | 7篇 |
1962年 | 7篇 |
1959年 | 6篇 |
1958年 | 10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连续延伸PCR方法克隆到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漆酶基因,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PIC9k,重组质粒经线性化、电激转化Pichia pastoris KM71,部分阳性克隆的PCR结果表明:漆酶基因已整合到巴斯德毕赤酵母染色体上,重组菌经甲醇诱导后3~5d产漆酶量最高,为2-3U/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出对学习策略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建议。方法测试口腔医学生的场依存/独立认知风格,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口腔正畸学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①场独立认知风格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认知风格的主体;②不同性别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场依存/独立认知风格无显著性差异;③学生场依存/独立认知风格与口腔正畸学理论考试成绩有负相关倾向,与口腔正畸学实习操作成绩有正相关倾向。结论学习策略和教学方式因受认知风格的影响而制约学生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125I放射微粒微创植入治疗前列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25I放射微粒植入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临床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经皮穿刺在癌组织植入^125I放射微粒,每例平均36粒,术后复查肛诊、B超、影像学及血生化指标。结果患者植入治疗经过顺利,2例少量出血,留置导尿后愈合,3个月后经肛诊、直肠B超示结节缩小,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降低,多普勒超声显示结节内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阻力指数(RI)及动脉搏动指数(PI)均明显下降。结论^125I放射微粒植入对前列腺癌的治疗安全性好、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双极汽化电切术(TUPKVP)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TUPKVP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转开放手术2例,切除前列腺组织10~80 g,平均32.5 g。手术时间25~150 min,平均60 min,术中输血10例,无电切综合征(TURS)发生。术后随访2~36个月,患者最大尿流率升高,IPSS症状评分值降低,排尿通畅,疗效好,并发症少。结论:TUPKVP出血少,手术安全,疗效确切,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H-D. SHEN S-F. LIAW W-L. LIN L-H. RO† H-L. YANG† S-H. HAN ‡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1995,25(4):350-356
To characterize the 68 kDa allergen of Penicillium notatum (also known as P. chrysogenum), a molecular antibody (MoAb) (P40) was previously generated. For cDNA cloning, three more MoAbs (3F, 5A3, 5G2) were gener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 mixture of all the four MoAbs was used in cloning of the gene coding for the 68 kDa allergen from a λgt11 cDNA library of P. chrysogenum. A cDNA clone (A6) with DNA insert of about 0.5 kb which encodes for the 3′-terminal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68 kDa allergen was obtained. The cloned sequence contained two putative N-glycosylation sites. The reduction in molecular weight from 68 to 62 kDa in immunoblotting after treatment of the crude extract of P. notatum with N-glycosidase F indicates that the 68 kDa allergen is a glycoprotein. Nucleotide sequence determination showed that 188 (54%) of the 348 nucleotides of the cDNA sequence obtained were identical to the same region of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beta-N-acetylglucosaminidase gene of Candida albicans. Although the cDNA clone obtained did not encode the full-length gene of the 68 kDa allergen, polypeptide expressed from the A6 cDNA showed positive immunological reactivities to all four MoAbs used in the cloning experiment and to IgE antibodies in sera of asthmatic patients. There was a loss of immunoblotting activity to the 68 kDa component after absorption of MoAb P40-containing culture supernatant with filters blotted on plaque lawns of cDNA clone A6. Moreover, the immunoblotting activity remained when the MoAbs affinity-purified with filters containing polypeptides encoded by the cDNA insert of clone A6 were used. These two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clone A6, which encodes 117 amino acid residues of a putative 560-residue polypeptide, is a cDNA clone of the 68 kDa component of P. notatum. In conclusion, results obtained from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artial cDNA clone described in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68 kDa allergen of P. notatum is a beta-N-acetylglucosaminidase. 相似文献
16.
应用微阵列初步分析髓母细胞瘤的基因表达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应用微阵列技术研究髓母细胞瘤的分子发病机理。方法 收集新鲜髓母细胞瘤 4例及正常脑组织 1份的组织标本 ,提取总 RNA,逆转录成 32 P标记的 c DNA探针 ,与 Atlas人肿瘤芯片杂交 ,通过放射自显影获得基因谱 ,应用 Atlas Image TM1.0 1a分析。结果 与正常脑组织相比 ,髓母细胞瘤下调基因 6个 ,上调基因 35个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验证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相符。除少数基因外 ,大部分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相符。结论 髓母细胞瘤是与星形细胞起源胶质瘤具有不同分子发病机理的多基因病变 ,不同基因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低强度脉冲电磁场对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强度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对去卵巢诱导骨质疏松症的大鼠生化指标和骨应力的影响。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等分为3组(n=10),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骨质疏松模型组(Model)、脉冲电磁场照射组(PEMFs)。经适应4wk后,在25mg·Kg^-1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下,Model组和PEMFs组摘除双侧卵巢.Sham组找到但不切除卵巢。各实验组均在相同环境下饲养,模型制备4wk后开始治疗,由GZY型低强度低频率脉冲电磁场发生仪产生低频脉冲磁场,根据实验要求,我们使用亥姆霍兹线圈形成均匀磁场,PEMFs组经照射刺激治疗,频率14.3Hz,场强2Gs.日照8h。Model组和Sham组正常饲养。治疗8wk后,对各组大鼠血清、尿液中ALP和Ca以及骨应力进行检测。结果:(1)ALP、Ca检测结果:与Model组相比,PEMFs组ALP值、C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中ALP值,Model组为(275.16±228,57),PEMFs组为(179.30±87.68);Ca值,Model组为(2,66±0,13),PEMFs组为(2.52±0.05)。(2)骨应力检测结果:Model组为(923.60±34.15Pa),PEMFs组为(1152.85±118,20P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PEMFs对于促进骨重建、提高Ca吸收和骨应力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PBX1基因剪切体表达与SLE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了解PBX1基因各种剪切体的表达在SLE患者和正常人中是否存在差异 ,探讨PBX1的表达与SLE发病的相关性。通过PCR扩增及毛细管芯片电泳 ,确证剪切体h、k、l存在于人体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对剪切体h、k、l分别进行SLE患者组和正常组的mRNA表达定量比较。结果发现这 3种剪切体在患者组中的表达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正常人的表达是SLE的 9~ 12倍。重度患者的k、l剪切体与轻中度的病人相比表达明显降低 ,并发狼疮性肾炎的病人k剪切体的表达较无肾累及的病人显著降低。说明PBX1基因剪切体h、k、l在SLE患者中mRNA表达水平下降 ,并与SLE活动度及肾累及有关。提示机体通过PBX1的表达量的调节可能参与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巢蛋白和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1在大鼠2型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1型和2型星形胶质细胞(T1A、T2A)是否表达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是否具有神经干细胞的特性.方法 取新生大鼠脑皮质,体外培养纯化的O-2A祖细胞、T1A和T2A,应用激光共焦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巢蛋白和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1(SSEA-1)的表达;观察O-2A祖细胞、 T1A和T2A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培养液中生长方式的改变.结果 巢蛋白在O-2A祖细胞和T2A中表达,T1A不表达;SSEA-1仅在T2A中表达.在干细胞培养基中培养10d,T2A形成能增殖和连续传代的细胞球,细胞球巢蛋白标记阳性,贴壁后分化细胞具有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样形态;但相同培养条件下的O-2A祖细胞和T1A生长方式无改变.结论 巢蛋白和SSEA-1在两型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存在差异,T2A具有神经干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基因水平调查了中国华南、华北地区人群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并研究比较两地区人群HLA-DQB1多态性分布。方法采用深圳益生堂生物企业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HLA-DQB1低分辨率分型基因芯片检测试剂盒”,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芯片检测技术,对700名南方地区的中国人和320名北方地区的中国人进行基因分型。结果鉴定了10个HLA-DQB1等位基因,获得了一组准确、科学的统计数据。结论得到了中国华南、华北地区人群HLA-DQB1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的数据,证明中国人群HLA-DQB1*02,05,0601,0602,0603的分布南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疾病相关性研究、人文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遗传学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