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348篇 |
免费 | 7219篇 |
国内免费 | 47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17篇 |
儿科学 | 998篇 |
妇产科学 | 522篇 |
基础医学 | 7869篇 |
口腔科学 | 1421篇 |
临床医学 | 8911篇 |
内科学 | 9616篇 |
皮肤病学 | 896篇 |
神经病学 | 3148篇 |
特种医学 | 384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0323篇 |
综合类 | 17881篇 |
现状与发展 | 19篇 |
一般理论 | 3篇 |
预防医学 | 7065篇 |
眼科学 | 1541篇 |
药学 | 8793篇 |
93篇 | |
中国医学 | 5630篇 |
肿瘤学 | 580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798篇 |
2023年 | 1133篇 |
2022年 | 2351篇 |
2021年 | 3213篇 |
2020年 | 2637篇 |
2019年 | 2133篇 |
2018年 | 2089篇 |
2017年 | 2279篇 |
2016年 | 2210篇 |
2015年 | 3550篇 |
2014年 | 4500篇 |
2013年 | 4985篇 |
2012年 | 7387篇 |
2011年 | 7550篇 |
2010年 | 6232篇 |
2009年 | 5319篇 |
2008年 | 5992篇 |
2007年 | 5681篇 |
2006年 | 5267篇 |
2005年 | 4318篇 |
2004年 | 3282篇 |
2003年 | 3141篇 |
2002年 | 2725篇 |
2001年 | 2005篇 |
2000年 | 1365篇 |
1999年 | 773篇 |
1998年 | 407篇 |
1997年 | 413篇 |
1996年 | 302篇 |
1995年 | 230篇 |
1994年 | 188篇 |
1993年 | 116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112篇 |
1990年 | 70篇 |
1989年 | 66篇 |
1988年 | 55篇 |
1987年 | 51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39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2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11篇 |
1975年 | 8篇 |
1974年 | 8篇 |
1973年 | 8篇 |
1962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口腔诸多的科研领域,都需要制作牙及牙周组织联合切片进行观察和研究。牙及牙周组织结构复杂,不同于一般组织。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槽骨内含有大量的无机盐成分,主要以磷酸钙和碳酸钙的羟基磷灰石晶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超短波加离子导入疗法(A组)与电刺激加离子导入疗法(B组)治疗创伤性面瘫的效果。方法 对39例创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通过量化面神经功能评价、神经电图检查及面神经功能的主观评价比较面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结果 创伤性面瘫以青年男性多见,损伤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对于神经损伤轻、中度患者,A组与B组均能促进神经恢复,B组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间早于A组。对于神经损伤重度患者,A组与B组神经恢复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均不能减少并发症出现率。结论 超短波加离子导入疗法与电刺激加离子导入疗法均能促进面神经损伤的恢复,但对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无帮助。 相似文献
13.
改良失活法在牙髓炎疼痛控制中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改进多聚甲醛牙髓失活法与传统失活法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在60岁以上老年人的效果差异.方法:观察两种方法在A、B两个年龄组间牙髓失活时疼痛发生率、牙龈坏死、所封失活剂能否被完整取出、牙髓失活效果以及去除冠髓时牙髓出血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个年龄组改良方法疼痛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方法(P<0.01).A组改良法失活效果优于传统法(P<0.01);B组改良法与传统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改良法失活剂完整取出率高于传统法(P<0.01);两个年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各组均没有牙龈坏死情况.结论:改良法优于传统法.可以有效提高牙髓失活效果,降低疼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牙的疗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龋病与口腔白色念珠菌家族传播的关系。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采集35个家庭(119个样本)口腔牙菌斑,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白色念珠菌基因型,并记录龋失补(DMFT)指数。结果18个家庭(18/35,51.4%)、34个样本(34/119,28.6%)中检出白色念珠菌,其中11个家庭存在家族传播(11/18,61.1%)。呈垂直传播、垂直-水平传播和水平传播的白色念珠菌基因型一致率分别为0(0/5),66.7%(2/3),66.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71,P<0.01)。念珠菌感染与DMFT指数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口腔白色念珠菌的传播呈明显的基因多态性,念珠菌感染与龋病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1例外胚层发育不全病例,并分析外胚层发育不全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遗传方面的影响因素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烤瓷固定基底桥标准桥体三维图形数据库,为基底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Surfacer10.5软件平台上,对国人标准牙冠进行编辑和修改,平缓后牙面和前牙舌面上过陡的沟、窝、尖、嵴,定量预留外部瓷层三维空间。结果:创建了28颗恒牙烤瓷固定基底桥标准桥体三维图形数据库,编辑完成的桥体表面光顺,结构平缓,预留的瓷层空间均匀,符合临床要求。结论:数据库中的标准桥体数据是烤瓷固定基底桥CAD的模板,为自主开发烤瓷固定基底桥CAD/CAM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组织补片用于口腔黏膜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因肿瘤手术、外伤、瘢痕、不良增生物切除术及修复前外科等原因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缺损,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口腔组织补片进行修复。缺损部位主要为软硬腭、舌、口底、颊部、牙龈、前庭沟等。使用的口腔组织补片面积为1cm×1cm~4cm×6cm。术后随访1周~6个月。结果:共修复22例口腔黏膜缺损,其中2例患者2周后失访。随访的20例病例中,成活18例,脱落2例。术后补片收缩发生在2~4周。2个月后补片较稳定,未发生进一步挛缩。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一种黏膜缺损替代品,应用于口腔内各种原因引起的黏膜缺损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