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18篇
  免费   3180篇
  国内免费   2054篇
耳鼻咽喉   248篇
儿科学   420篇
妇产科学   280篇
基础医学   2295篇
口腔科学   441篇
临床医学   3279篇
内科学   3143篇
皮肤病学   307篇
神经病学   994篇
特种医学   11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371篇
综合类   6754篇
现状与发展   13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2978篇
眼科学   614篇
药学   3533篇
  47篇
中国医学   2888篇
肿瘤学   1816篇
  2024年   191篇
  2023年   534篇
  2022年   1231篇
  2021年   1564篇
  2020年   1287篇
  2019年   948篇
  2018年   894篇
  2017年   987篇
  2016年   872篇
  2015年   1311篇
  2014年   1636篇
  2013年   1862篇
  2012年   2622篇
  2011年   2742篇
  2010年   2243篇
  2009年   1820篇
  2008年   1915篇
  2007年   1732篇
  2006年   1624篇
  2005年   1256篇
  2004年   914篇
  2003年   786篇
  2002年   679篇
  2001年   581篇
  2000年   466篇
  1999年   235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49年   1篇
  1938年   2篇
  1928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小儿毒蛇咬伤4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小儿毒蛇咬伤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49例毒蛇咬伤患儿,记录性别、年龄、居住地、受伤及就诊时间、受伤部位、受伤后的局部症状及全身情况、治疗过程及预后,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小儿蛇咬伤病例集中于夏秋湿热季节,乡村小儿发生率多见(占81.6%),从发生至来院时间平均38.4h,93.9%未看见毒蛇或不能描述毒蛇的特征。按照Downey系统分类,3、4级重型伤员所占比重较大(占59.2%)。蛇咬伤局部可出现肿胀、疼痛、瘀斑、伤口感染、局部坏死伴组织缺失、骨筋膜室综合征等表现,亦可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均行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早期诊断和综合对症处理可有效降低小儿蛇伤后病死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估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PDA的对比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Man4.2.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组技术失败率、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残余分流率等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共5篇文献,总样本量349例。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组技术失败率高于外科手术组[5组对照试验(CT),349例,3.0%vs0,RR=4.29,95%CI(0.77,23.95)],但无显著性差异(P=0.10);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5组CT,343例,3.1%vs38.0%,RR=0.11,95%CI(0.05,0.23)](P<0.0000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手术组[5组CT,343例,0.5%vs6.0%,RR=0.23,95%CI(0.06,0.90)](P=0.03);Amplatzer封堵器组治疗后即时残余分流率高于手术组[4组CT,304例,16.3%vs0,RR=16.06,95%CI(3.0,86.12)](P=0.001);出院时残余分流率虽高于手术组,但无显著性差异(2.5%vs0,P=0.33)。结论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尽管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但其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与手术相仿,随着封堵器及其输送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适应证范围内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可作为PDA外科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63.
苯酮尿症(phenlketonuria,PKU)主要是由于编码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的基因突变,导致肝脏PAH活性降低或缺乏所致。各国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PAH基因突变进行了广泛研究,到目前为止,有498突变基因被确定,其中致病性的突变有460余种;研究者们应用体外表达预测酶活性和测定体内苯丙氨酸氧化率等方法研究基因型-表型的相关性,希望通过基因型来预测未知的表型,以便指导PKU的分类和治疗。该文综述了PAH基因突变在不同地区、人种和民族的特点,同时对基因型-生化代谢表型以及基因型-智能表型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4.
65.
基于发布/订阅系统的安全管理平台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如何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的色谱条件与溶液浓度进行了论述,系统地阐述了确定的理由,并列举了质量标准制订和实际测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与非三阴乳腺癌患者应用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DX)方案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3年8月收治的102例乳腺癌患者,其中TNBC 27例,非TNBC75例,均应用DX方案新辅助化疗。观察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NBC患者总有效率与非TNBC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BC患者病理完全缓解率、临床完全缓解率高于非TNBC患者(P<0.01,P<0.05)。毒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手足综合征等,TNBC与非TNBC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BC患者较非TNBC患者对DX方案新辅助化疗更敏感,且未增加毒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左旋千金藤立定(SPD)对溴隐亭(Bro)诱导的促乳素(PRL)水平低下的对抗作用。方法:哺乳期母鼠sc Bro 0.5mg·kg~(-1)·d~(-1),PRL显著降低,乳腺组织发育不良,而且仔鼠体重增长缓慢。用放免法测定母鼠PRL,检查乳腺发育状况,评价SPD的对抗作用。结果:SPD30及100mg·kg~(-1)·d~(-1)ip,能够显著对抗Bro诱导的母鼠PRL降低,分娩后d15PRL为11±4及23±6μg·L~(-1)(生理盐水为7±2),而且乳腺组织发育正常,仔鼠在出生后d11—15内迅速生长发育。结论:SPD能阻断大鼠脑垂体前叶的D_2受体,是一个D_2受体的拮抗剂。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当归补血汤提取液的相状态。方法:通过HPLC检测阿魏酸、HPLC-ELSD检测黄芪甲苷、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总多糖、双缩脲法检测蛋白质,并以激光衍射法检测粒径和粒径分布,结合光学现象,描述当归补血汤的相状态。结果:可以测得当归补血汤中阿魏酸、黄芪甲苷、总多糖和蛋白质的含量,提取液中分散相质点的粒径主要分布于50~100 nm和1 000 nm以上,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丁达尔现象。结论:当归补血汤含有以均相状态存在的真溶液和非均相状态存在的胶体溶液、混悬液或乳浊液,为混合分散体系。  相似文献   
69.
基于"欧盟草药专论"解析中药欧盟注册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瞿礼萍  王文珺  周祯祥  张廷模  邹文俊 《中草药》2014,45(24):3509-3514
欧盟2004/24/EC法令针对传统草药药品实行简化注册程序,很大程度降低了草药药品上市门槛,但法令为其额外设定的注册条件,如草药在欧盟至少药用15年历史要求、适应症限制、给药途径限制等,对非欧洲本土来源的中药产品而言仍面临诸多挑战.鉴于"欧盟草药专论"的评价与草药药品简化注册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审评标准基本一致,首次从欧盟草药专论的角度,跟踪欧盟草药专论最新评价进展,对影响欧盟草药专论建立的关键因素以及中药产品简化注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以期为中药产品欧盟注册提供一定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70.
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of vitamin B5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and explore its potential modifiers in Chinese adults with hypertension.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China Stroke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 including 505 deaths of all causes and 505 matched controls. The median follow‐up duration was 4.5 years.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in this investigation was all‐cause mortality, which encompassed deaths for any reason. The mean plasma vitamin B5 concentration for cases (43.7 ng/m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s (40.9 ng/mL) (p = .001). When vitamin B5 was further assessed as quintiles,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group (Q1: < 33.0 ng/mL), the risk of all‐cause mortality increased by 29% (OR = 1.29, 95% CI: 0.83‐2.01) in Q2, 22% (OR = 1.22, 95% CI: 0.77‐1.94) in Q3, 62% (OR = 1.62, 95% CI: 1.00‐2.62) in Q4, and 77% (OR = 1.77, 95% CI: 1.06‐2.95) in Q5. The trend test was significant (p = .022). When Q4‐Q5 were combined, a significant 41% increment (OR = 1.41, 95% CI: 1.03‐1.95) in all‐cause death risk was found compared with Q1‐Q3. The adverse effects were more pronounced in those with normal folate levels (p‐interaction = .019) and older people (p‐interaction = .037).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higher baseline levels of plasma vitamin B5 are a risk factor for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especially among older adults and those with adequate folate levels. The findings, if confirmed, may inform novel clinical and nutritional guidelines and interventions to optimize vitamin B5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