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046篇 |
免费 | 2195篇 |
国内免费 | 125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1篇 |
儿科学 | 358篇 |
妇产科学 | 104篇 |
基础医学 | 1378篇 |
口腔科学 | 535篇 |
临床医学 | 3179篇 |
内科学 | 1856篇 |
皮肤病学 | 185篇 |
神经病学 | 394篇 |
特种医学 | 870篇 |
外科学 | 2315篇 |
综合类 | 6612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2942篇 |
眼科学 | 229篇 |
药学 | 3088篇 |
30篇 | |
中国医学 | 2105篇 |
肿瘤学 | 9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4篇 |
2023年 | 257篇 |
2022年 | 628篇 |
2021年 | 902篇 |
2020年 | 796篇 |
2019年 | 354篇 |
2018年 | 408篇 |
2017年 | 578篇 |
2016年 | 480篇 |
2015年 | 898篇 |
2014年 | 1188篇 |
2013年 | 1505篇 |
2012年 | 2276篇 |
2011年 | 2349篇 |
2010年 | 2271篇 |
2009年 | 1990篇 |
2008年 | 1965篇 |
2007年 | 1907篇 |
2006年 | 1803篇 |
2005年 | 1323篇 |
2004年 | 919篇 |
2003年 | 732篇 |
2002年 | 555篇 |
2001年 | 545篇 |
2000年 | 406篇 |
1999年 | 154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目的提高对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方法对8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巨大型颈静脉球瘤MRI出现特异型表现,即典型的“盐和胡椒”征;DSA检查不仅能够术前明确肿瘤供血血管,而且同时进行栓塞治疗可减少随后术中出血。结论MRI DSA是巨大型颈静脉球瘤术前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工具。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中βcatenin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观察了47例胶质瘤标本βcatenin、cyclinD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在胶质瘤中βcatenin、cyclinD1、PCNA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P分别为0.017、0.017、0.027),相关分析发现βcatenin、cyclinD1、PCNA的表达两两相关(P<0.001,P<0.001和P=0.005)。结论: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异常与胶质瘤细胞周期调节紊乱、增殖指数上升有关,因此可能是控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候选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3.
纳洛酮对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纳洛酮对脑外伤的早期疗效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纳洛酮治疗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8例重型脑外伤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0.4mg·kg-·1d-1治疗。观察病人的GCS评分、颅内压及头颅CT所示脑水肿的变化,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CRP浓度。结果治疗组在提高GCS评分、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CRP分别为(73.64±8.64)mg/L(、69.23±7.31)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为(37.25±11.45)mg/L,对照组为(48.54±12.07)mg/L,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①纳洛酮综合治疗脑外伤效果明显。②CRP可作为颅脑外伤病情及纳洛酮治疗效果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60例脑胶质瘤标本中Ⅰ级11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8例、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黏液乳头状型室管膜瘤1例);Ⅱ级20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5例、室管膜瘤2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2例);Ⅲ级2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6例、间变性室管膜瘤3例);Ⅳ级8例(均为胶质母细胞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瘤标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变化,并与胶质瘤体积及患者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胶质瘤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呈阳性反应,主要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肿瘤浸润边缘部的肿瘤细胞表达明显增强;而阴性对照标本和10例对照脑组织标本则无表达。胶质瘤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阳性表达率为71.67%(43/60),其中Ⅰ级为27.27%(3/11),Ⅱ级70.00%(14/20),Ⅲ级85.71%(18/21),Ⅳ级100%(8/8)。高级别胶质瘤者低氧诱导因子-1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者,不同级别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5.907,P〈0.01);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间呈高度正相关(rn=0.480,P〈0.01)。(2)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原发肿瘤体积的大小等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脑胶质瘤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强弱与肿瘤病理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995.
二氮嗪抑制Aβ1~42对U251细胞存活率、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线粒体膜上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开放药物二氮嗪防治Aβ1~42细胞毒性作用及其分子学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Aβ1~42和二氮嗪同时处理神经胶质细胞瘤U251细胞24h,以四唑盐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四氯四乙基苯并咪唑基羰花青碘化物(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膜联蛋白荧光素荧光染色检测U251细胞凋亡。结果(1)二氮嗪组神经胶质细胞瘤U251细胞在不同浓度Aβ1~42作用下,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纯Aβ1~42组(P<0.05)。(2)半定量分析显示,单纯Aβ1~42组(5μmol/L)U251细胞线粒体膜红/绿荧光强度比值(590/527nm)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二氮嗪组U251细胞红/绿荧光强度比值(590/527nm)明显高于单纯Aβ1~42组(P<0.01)。(3)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单纯Aβ1~42组(5μmol/L)U251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氮嗪(1mmol/L)预处理后U251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下降,与单纯Aβ1~4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流式细胞荧光强度分析显示,无论Aβ1~42或Aβ42~1均不能引起U251细胞发生早期或晚期凋亡或坏死。结论Aβ1~42的细胞毒性作用明显早于其致细胞凋亡作用。提示尽早应用二氮嗪保护细胞线粒体功能状态,可预防长时间暴露于Aβ1~42导致细胞凋亡所引起的神经细胞数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 factor,PlGF)在慢性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1)正常大鼠组(A组):未行特殊干预处理;(2)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及生理盐水吸入大鼠组(B组):应用OVA致敏生理盐水激发;(3)慢性哮喘大鼠组(C组):应用OVA致敏和反复激发制备大鼠慢性哮喘模型。各组大鼠于末次激发后24 h处死。ELISA法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中PlGF水平;大鼠肺组织标本行HE染色、PAS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并行病理图像形态学测定和分析;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气道上皮细胞PlGF的表达。结果 慢性哮喘大鼠组(C组)气道上皮细胞PlGF的表达(PI为2.28±0.18)与正常大鼠组(A组)及OVA致敏生理盐水吸入大鼠组(B组),(PI分别为0.89±0.08、0.94±0.12)相比明显增多(A组与C组比较P<0.01,B组与C组比较P<0.01)。慢性哮喘大鼠组(C组)BALF中PlGF水平(18.87±4.53)ng/ml与正常大鼠组(A组)及OVA致敏生理盐水吸入大鼠组(B组),分别为(12.35±1.94)ng/ml、(13.14±2.52)ng/ml相比明显增高(P<0.05)。结论 胎盘生长因子(PlGF)在慢性哮喘大鼠肺组织中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究18F-FDG PET-CT显像在肺癌患者淋巴结分期中的预测价值。方法:以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癌患者的PET-CT资料及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在PET-CT原发灶及纵隔淋巴结各区最浓聚的部位勾画感兴趣区,得出SUVmax.以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采用t检验、Wilcoxon rank-sum检验及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组间淋巴结SUVmax、淋巴结与原发灶SUVmax的比值(SUVratio)及临床特征的差异。用ROC曲线对PET/CT的预测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组织类型与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P>0.05)。转移淋巴结的SUVmax较非转移淋巴结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的SUVratio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取淋巴结SUVmax的最佳阈值,假阴性患者中的肺癌原发灶SUVmax偏低,假阳性患者比假阴性患者中的吸烟率高,但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SUVmax可以为临床判断淋巴结转移提供定量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判断淋巴结的转移可能从--定程度上减少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因素及临床药师干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择2018-07至2019-07在医院接受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的120例患者,收集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确定。将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未达标与超标的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非干预组,每组43例,对临床药师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因素包括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浆白蛋白水平、肌酐清除率、中重度外周水肿、肝功能异常以及基础性疾病(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的相关因素代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中重度外周水肿、肾功能异常及BMI为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P<0.05)。干预组血药浓度达标率、患者30 d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79%、2.33%及6.98%,与对照组分别为34.88%、9.30%及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中重度外周水肿、肾功能异常及BMI,对此,临床药师应该强化对血药浓度进行干预,以提高药物效果。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足踝部病变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12年2月,收治血友病足踝部病变男性患者10例(12足)。年龄13~41岁,平均22.6岁。其中甲型血友病9例(11足),乙型血友病1例(1足)。单足受累8例,双足2例;左侧3足,右侧9足。病程5~84个月,平均32.2个月。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3.2±21.1)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总分为(45.4±20.0)分。入院后给予凝血因子2 000~3 500 U行预试验,围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治疗。行踝关节融合术4例(4足),单纯跟腱延长/肌腱转移术7例(8足);其中1例左足行单纯跟腱延长术,右足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手术时间65~265 min,平均141.1 min;除1例术中出血400 mL、术中回输200 mL自体血外,其余患者出血量均<50 mL,围术期均未输血。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4年3个月,中位时间22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踝关节完全融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78.8±14.7)分和(75.8±14.5)分,SF-36量表评分总分分别为(76.6±13.1)分和(75.5±13.2)分,两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友病足踝部病变患者,手术治疗可以缓解足踝部疼痛,改善功能。术前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可降低术后大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 全麻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神经递质和受体靶点,而这些又恰恰是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机制中的重要成分或结构,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进而对学习记忆功能产生广泛而多样的作用. 目的 推进对全麻药物麻醉机理的认识. 内容 分析全麻药物对大脑突触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趋向 为临床麻醉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术中知晓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