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6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90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83篇
口腔科学   25篇
临床医学   199篇
内科学   169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140篇
综合类   510篇
预防医学   144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195篇
  1篇
中国医学   161篇
肿瘤学   7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目的 探讨真皮模板单元-黏着斑微操控制对皮肤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 方法 采用微图案方法制作微凸阵列,运用分子自组装在微凸上自组装结构蛋白分子,在自制细胞培养仪模拟皮肤生物力学进行细胞牵拉2周,并行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结果 细胞牵拉2周后,细胞形态多样、丰满,分泌增加,呈现顺应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整合素β1、α5表达较对照显著减少,张力蛋白tensin表达显著降低. 结论 通过黏着斑微操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在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上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比较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和核心抗原调节靶基因。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相结合,克隆HBeAg和HBcAg的编码基因,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相应的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HBeAg和pcDNA3.1-HBcAg脂质体技术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转染细胞的差异表达cDNA的类型。结果对于2个基因转染细胞系差异表达基因谱的分析,HBeAg和HBcAg共同上调的基因1条;HBeAg和HBcAg共同下调的基因1条;未发现HBeAg上调,而HBcAg下调;或HBeAg下调,而HBcAg上调的基因类型;还有一些靶基因,或只受到HBeAg的调节,或只受到HBcAg的调节。结论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于HBeAg和HBcAg反式调节的靶基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HBeAg和HBcAg可引起体内多个系统相关的基因表达改变,两者在体内所调节的基因种类方面还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尿酸水平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分析其用于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ARDS患者为观察组,根据氧合指数将患者分为轻度组(200 mmHg<氧合指数≤300 mmHg,...  相似文献   
74.
心得安试验对功能性ST-T改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口服心得安试验对功能性ST—T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86例40岁以上伴有心悸、胸闷、气短症状,静息心电图有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T波低平的患者,通过口服心得安药物20mg,分别在30、60、90、120min描记心电图观察其变化。结果口服心得安20mg60min后描记心电图,86%女性S—T段恢复正常,呈阳性改变,与男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性(P〈0.05);与男性不同年龄组相比,随年龄增加阳性率逐渐降低,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86%以上的女性ST—T改变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为功能性改变,与器质性ST-T改变无相关性和必然联系,对冠心病诊断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90.6%.阳性预测价值为88.9%.  相似文献   
75.
蒋智君  卿娟 《四川医学》2013,(8):1310-1311
目的探讨施行健康教育路径对前置胎盘患者焦虑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在本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72例前置胎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住院护理,研究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后发放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组产妇在干预后焦虑明显降低,其Zung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1,P〈0.05)。结论应用健康教育路径对前置胎盘患者施行健康教育,可有效减轻前置胎盘患者的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76.
多西他赛周疗法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单药每周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国产多西他赛35mg/m^2静脉滴注1小时,第1、8、15天,28天为1个周期,治疗65岁以上NSCLC患者并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28例患者共化疗86个周期,总有效率(CR+PR)为35.7%(10/28),临床受益率(CR+PR+NC)为64.3%(18/28)。经治疗后患者KPS平均分从基线时的75.5上升至87.7(P〈0.01),咳嗽、咯血、胸痛和气促LCSS平均分从治疗前的64、65、62和65分上升至90、92、87和88分(P〈0.01)。肿瘤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5.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主要毒副作用为疲劳和骨髓抑制,但均可耐受。 结论:多西他赛周疗法治疗老年NSCLC有较好的疗效,并能有效改善症状,且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77.
刘丰丰  青磊  王姗姗  陈伟伟  卢素琳 《中国药房》2008,19(15):1133-1134
目的:研究痔疾洗液的体外抑菌、抗滴虫及止痒作用。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和体外抑制阴道滴虫试验,观察本品的体外抑菌作用和抗滴虫作用;采用组胺致豚鼠搔痒法观察本品的止痒作用。结果:痔疾洗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具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能提高组胺致豚鼠搔痒反应阈值。结论:痔疾洗液具有抑菌、抗阴道滴虫及止痒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蒙药达如奇颗粒祛黏疫、调理体素的治疗机理与调节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IL-1、IL-6、TNF-α作用的相关性。方法:①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达如奇颗粒预防、低剂量、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菌液复制蒙医"黏疫"增盛热症模型。预防组于造模前48h开始灌胃每日1次;低、高剂量组分别于造模后2h灌胃达如奇颗粒混悬液0.60g/kg和1.20g/kg每日1次,连续3次。于末次灌胃2h后处死小鼠,抽取腹腔洗液,2000 r/m in,离心5m in。用ELISA法检测各组腹腔液中IL-1,IL-6及TNF-a的含量。②将上述腹腔液离心获得的腹腔单核-巨噬细胞培养36h,离心取上清液,检测IL-l、IL-6、TNF-α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腹腔液和单核-巨噬细胞培养液中IL-1、IL-6、TNF-α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达如奇颗粒预防、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腹腔液IL-1、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达如奇颗粒预防组、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腹腔液IL-1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达如奇颗粒预防、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单核-巨噬细胞培养液中IL-6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达如奇颗粒祛黏疫、调节体素的治疗作用与抑制炎性因子IL-1、IL-6、TNF-α的分泌有关,而且达如奇颗粒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9.
郝青  吴戈 《齐鲁医学杂志》2007,22(3):227-228
目的观察尿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尿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的表达与乳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 6000两步法检测20例乳腺导管内癌和5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uPA和uPAR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uPA和uPAR阳性表达率高于导管内癌(2χ=6.41、6.27,P<0.05)。uPA和uPAR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表达率为80.6%和83.9%,无淋巴结转移者为47.4%和52.6%,其差异有显著性(χ2=5.99、5.70,P<0.05)。uPA与uPA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1)。结论uPA和uPAR的激活在乳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间质重构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问质重构是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进展的关键.中医药学者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LVH间质重构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缺乏相关中医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中医药时间质重构影响的具体机制和调控环节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