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05篇
  免费   2689篇
  国内免费   1440篇
耳鼻咽喉   191篇
儿科学   439篇
妇产科学   84篇
基础医学   1373篇
口腔科学   357篇
临床医学   2776篇
内科学   2192篇
皮肤病学   187篇
神经病学   557篇
特种医学   875篇
外科学   1919篇
综合类   7146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3084篇
眼科学   232篇
药学   2723篇
  43篇
中国医学   2744篇
肿瘤学   1208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372篇
  2022年   822篇
  2021年   1029篇
  2020年   932篇
  2019年   537篇
  2018年   536篇
  2017年   696篇
  2016年   539篇
  2015年   987篇
  2014年   1346篇
  2013年   1594篇
  2012年   2349篇
  2011年   2355篇
  2010年   2122篇
  2009年   1945篇
  2008年   1932篇
  2007年   1893篇
  2006年   1661篇
  2005年   1223篇
  2004年   867篇
  2003年   692篇
  2002年   533篇
  2001年   467篇
  2000年   314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91.
为探讨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与便秘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多导单囊肛管直肠功能测定仪对30例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的肛管直肠压力、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和肛管一直肠抑制阈值进行检测,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的肛管舒张压降低,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_压、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量及肛管一直肠抑制阈值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盆底失迟缓综合征患者的肛管直肠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2.
为比较左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在肛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探讨肛周手术后最佳的镇痛方式,将196例肛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98例,按照3:2的等效比率,A组使用0.75%罗哌卡因5ml加1%亚甲蓝2ml的配比液,B组使用0.5%左布比卡因5ml加1%亚甲蓝2ml的配比液,组成长效镇痛剂进行肛周皮下局部注射。在术后1~7d采用疼痛视觉评分系统(VAS)对病人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显示,术后1~3dA组与B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7dB组VAS评分低于A组(P〈0.05)。结果表明,用左布比卡因与亚甲蓝的配比液能够更好地进行肛周术后的镇痛。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评估乳头状甲状腺癌(PTC)颈淋巴结的转移方式及相关影响因素在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甲状腺外科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3年期间行手术治疗的22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就患者性别、年龄、术前TSH水平、肿瘤直径、是否为多灶、是否侵及甲状腺被膜及其周围组织、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否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肿瘤的T分期等因素与颈部不同区域的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发病灶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P〈0.05),多发病灶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Ⅱ-Ⅳ区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常见区域,其中Ⅲ区转移率最高,达100%;当出现跳跃性转移时,Ⅱ-Ⅳ区是转移高发区域。结论对年龄〈45岁的PTC患者应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如果患者同时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会显著降低;当原发肿瘤为多发病灶时,应加强术中对Ⅱ-Ⅳ区淋巴结的探查,尤其是Ⅲ区淋巴结;当可疑跳跃性转移出现时,Ⅱ-Ⅳ区淋巴结应是常规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LIN28A和LAMP1在膀胱癌细胞系中表达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推测其可能临床意义及对肿瘤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检测膀胱癌细胞系LIN28A、LIN28B和LAMP1表达,免疫荧光检测LIN28A和LAMP1二者蛋白表达定位;LIN28A敲减后通过qRT-PCR检测LAMP1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5个癌细胞系T24、UM-UC3、J82、5637和SW780和正常移行上皮细胞系SV-HUC-1均表达LIN28A,其中J82也表达LIN28B;5个癌细胞系均表达LAMP1,SV-HUC-1不表达LAMP1;LIN28A和LAMP1蛋白均定位在胞浆;LIN28A敲减后对LAMP1的mRNA表达变化无明显影响,相应蛋白变化需要进一步验证。结论:4个膀胱癌细胞系T24、5637、UM-UC3和SW780可以用于LIN28A与肿瘤相关的机制研究,而J82可用于LIN28B的机制研究。LIN28A对肿瘤细胞和干细胞的调控方面可能具有相似性,敲减后对其靶点mRNA表达量无明显影响,LAMP1蛋白可能对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深低温停循环联合顺行性脑灌注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48例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孙氏手术(主动脉弓部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男40例,女8例,年龄(51.3±13.6)岁。手术均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顺行胜脑灌注技术。记录术中停循环时间、术后苏醒时间,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statesexamination,MMSE)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的认知功能。结果48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237.3±58.5)rain,术中停循环时间(37.3±6.9)min。手术死亡4例,死亡原因: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肌梗死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l例患者术后24h内苏醒,苏醒时间(1513±6.5)h。MMSE评分术前为(28.6±1.1)分,术后1周时为(23.6±4.5)分。随访3l例,随访率70.45%,随访时间6个月。术后6个月时31例患者MMSE评分为(27.6±2.1)分,较术后MMSE评分大幅度提高(户〈0.05),但与术前MM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深低温停循环联合顺行性脑灌注技术,可以取得满意的脑保护效果,但短期内对认知功能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只要头颅CT排除梗塞或出血病灶,这种负面影响在半年内基本可以自行消除。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6例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行清创后一期缝合,观察感染有无复发,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内固定有无松动,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4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现感染复发;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早期诊断、早期清创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对合并疾病的有效治疗可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治疗小儿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180例小儿变异性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斯特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各项症状缓解时间以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以及哮喘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和PEF(%)均较治疗前得到一定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患者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85,P<0.05)。结论小儿变异性哮喘应用孟鲁斯特钠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肺部功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其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8.
探讨D-二聚体在预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胃肠手术患者63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其中DVT组28例,非DVT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7 d检测患者空腹静脉血D-二聚体浓度,观察其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两组患者术后1、3、7 d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以术后第3天增高最为明显(P<0.05)。绘制术后各时间点ROC曲线发现,术后1 d曲线下面积为0.715,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2.07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96.4%,特异性为45.7%;术后3 d曲线下面积为0.861,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4.35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85.7%;术后7 d曲线下面积为0.763,其中D-二聚体浓度最佳临界值为2.69μg/mL,诊断DVT的敏感性为60.7%,特异性为82.9%。D-二聚体对于预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一定价值,其中以胃肠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浓度升高诊断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分析胸外科手术后患者麻醉后监护室(PACU)滞留时间延长(120min)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95例胸外科手术患者的麻醉复苏记录单,按Logistic回归分析的要求进行量化或赋值,先行单因素回归,筛选有显著差异的各个因素再做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2.411,95%CI 1.592~3.742),ASA分级每增加1级(OR=1.833,95%CI 1.209~2.780),尿量20ml/h(OR=0.173,95%CI 0.065~0.458),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1.613,95%CI 1.198~2.173)对患者PACU滞留时间有明显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2.322,95%CI 1.448~3.722),术中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OR=1.441,95%CI 1.050~1.976),尿量≤20ml/h(OR=0.139,95%CI 0.049~0.396)为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外科手术患者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相关因素有年龄60岁、尿量≤20ml/h、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ASA分级增加。  相似文献   
1000.
秦晓东  吕天润  李翔  范卫民 《中国骨伤》2014,27(12):1019-1023
目的:比较治疗髋臼骨折的髂腹股沟下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的解剖学差别,并探讨髂腹股沟下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男女新鲜尸体标本7具,同一标本做左右两侧对比研究,左侧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右侧采用髂腹股沟下入路,切口内侧均自耻骨联合上方2 cm开始横行,切口外侧沿髂骨嵴至髂前上棘后外5 cm处,对比测量切口第1窗暴露的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并随访观察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采用单一髂腹股沟下入路治疗的1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0~65岁,平均40.6岁,采用Matta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髂腹股沟下入路在切口第1窗暴露长径、横径和髂腰肌游离度均优于髂腹股沟入路(P<0.01).临床观察15例髋臼骨折患者,根据Mata复位标准,10例获得解剖复位,5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X线片结果为优.结论:相比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髂腹股沟下入路可显著扩大第1窗口的暴露范围,同时手术步骤简单.此入路是暴露髋臼前柱、前内侧壁和髋关节前方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