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35篇
  免费   1806篇
  国内免费   1048篇
耳鼻咽喉   165篇
儿科学   252篇
妇产科学   126篇
基础医学   1211篇
口腔科学   317篇
临床医学   2117篇
内科学   1486篇
皮肤病学   197篇
神经病学   549篇
特种医学   920篇
外科学   1655篇
综合类   5450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2140篇
眼科学   170篇
药学   2142篇
  37篇
中国医学   1723篇
肿瘤学   827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214篇
  2022年   610篇
  2021年   688篇
  2020年   697篇
  2019年   304篇
  2018年   342篇
  2017年   536篇
  2016年   405篇
  2015年   712篇
  2014年   970篇
  2013年   1143篇
  2012年   1679篇
  2011年   1776篇
  2010年   1597篇
  2009年   1394篇
  2008年   1500篇
  2007年   1513篇
  2006年   1312篇
  2005年   1022篇
  2004年   778篇
  2003年   636篇
  2002年   547篇
  2001年   434篇
  2000年   321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01.
背景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高发疾病且病因复杂多样,其中焦虑与高血压互相影响,二者密切相关。焦虑对高血压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在影响血压的波动性,即影响血压变异性(BPV)。内皮素-1(ET-1)与一氧化氮(NO)被认为是影响血管舒缩功能较强的因子,焦虑可以影响ET-1、NO的分泌。目的 分析焦虑对老年高血压患者BPV、ET-1、NO的影响,探讨BPV、ET-1、NO之间的相关性,为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患者的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6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男51例,女69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并检测血ET-1、NO,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根据SAS评分将患者分为高血压无焦虑组(EH组)、高血压轻度焦虑组(EH&LA组)及高血压中重度焦虑组(EH&SA组)。比较3组患者BPV、ET-1及NO水平,并分析高血压伴焦虑患者BPV、ET-1、NO之间的相关性。BPV以血压标准差(SD)表示。结果 EH&LA组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dSBPSD、nSBPSD)及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高于EH组,EH&SA组高于EH&LA组;EH&LA组血清ET-1水平高于EH组,EH&SA组高于EH&LA组;EH&LA组血清NO水平低于EH组,EH&SA组低于EH&L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患者血清ET-1水平与BPV指标(24 hSBPSD、dSBPSD、nSBPSD、nDBPS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6、0.443、0.666、0.642,P<0.05);NO与BPV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 焦虑对老年高血压患者BPV、ET-1、NO有影响,且焦虑程度越明显,BPV越大,血清ET-1水平越高,而NO水平越低。焦虑可能通过增加BPV进一步加重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损害。早期识别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焦虑状况并根据患者的焦虑程度选择抗焦虑治疗或许可以延缓内皮功能的损害,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病情进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评估动态心电图在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时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1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各53例,其中A组在6~12点进行统计室性期前收缩(PVS)发生数及高危级别PVS发病数及发生率,B组、C组和D组分别在12~18点、18~24点、0~6点进行高危级别PVS发病数及发生率的统计,四组患者在相应时间段实施消融手术后,对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四个时段PVS发生数中,A组为(3854.36±2915.84)次,B组为(3426.36±2473.47)次,C组为(3083.62±1694.38)次,D组为(2454.33±1427.37)次,A组患者分别与B组、C组、D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高危级别PVS发病数及发生率结果显示,A组发生率为79.2%,B组为58.5%、C组为28.3%、D组为24.5%,A组患者分别与B组、C组、D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和D组手术总有效率分别为81.1%、64.2%、49.1%、47.2%,A组患者分别与B组、C组、D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动态心电图评估发现6~12 Am是一天之中发病次数最高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进行消融手术,可以极大提高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减少患者服用药物治疗而带来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功能锻炼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镜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胸外科收治并经细胞学或组织学确诊为NSCLC拟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住院期间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功能锻炼,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6 min步行实验(6MWK)距离、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52±1.14)d、(6.91±1.80)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33±2.25)d、(8.81±2.1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6 MWK距离、KPS评分分别为(576.43±101.99)m、(90.2±7.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82±116.37)m、(81.4±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锻炼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康复,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CD133、β-catenin及hTERT在胃癌表达及其临床关联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从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病理科收集的60例胃癌(A组)、60例癌前病变(B组)以及4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组)组织标本中CD133、β-catenin及hTERT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133、β-catenin及hTERT在胃癌以及癌前病变中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胃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癌中阳性率又显著高于癌前病变.A、B组的CD133、β-catenin及hTERT蛋白表达显著高于C组,而A组又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组织中CD133蛋白、β-catenin蛋白以及hTERT蛋白在淋巴结转移中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而在浸润深度T3+T4中表达高于T1+T2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相关性分析可得,CD133、β-catenin及hTERT蛋白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CD133、β-catenin及hTERT的表达@有胃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均存在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早期诊断胃癌以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制备载水淬灭荧光探针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PEG-PCL)纳米粒,并评价其体外特性及稳定性.方法 以聚己内酯(PCL)、mPEG-PCL为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包载水淬灭荧光探针P2的PCL纳米粒和具有不同mPEG链长(mPEG5k 、mPEG2k)的mPEGPCL纳米粒,对其体外特性(表面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进行表征.P2探针包载于纳米粒中时发出荧光信号,但释放到水中时荧光迅速淬灭,利用P2探针的这一性质,考察各种纳米粒在不同水性溶媒中的稳定性.结果 所制备的mPEGPCL纳米粒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径约200 nm,分布较窄,多分散系数(PDI)均低于0.06,表面电荷近中性.在不同pH的缓冲介质和模拟生理体液中,所有纳米粒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粒径、PDI、荧光强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mPEG-PCL纳米粒具有良好的体外特性与稳定性,以水淬灭探针为指示剂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稳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安全.方法 对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手术配合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该手术的护理配合要点以及手术中注意事项.结果 35例人工股骨头关节置换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无1例感染,均康复出院.结论 有效的手术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7.
Ventricular remodeling (VR) can be induced by myocardial injury, leading to progressive cardiac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Despite being studied for more than 3 decades, current therapeutic strategies still remain unsatisfactory in effificacy, expensive, and with side effects and drug resistances. Chinese medicine (CM) has been used to treat heart diseas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ublished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CM in VR. The major aspects include: mechanistic studies of VR, molecular biology and myocardial functional studies of CM therapies on VR, and mechanism of CM therapies on VR.  相似文献   
108.
黄萍  王怡  陈博  郭蕾  刘志宏  齐进  邓廉夫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7):2169-2176
背景 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发生膝关节变形、活动受限、步态异常等改变,预示KOA是与运动学、动力学等生物力学因素关系密切的一种疾病。而目前临床上缺乏对这些运动学、动力学指标的客观定量评定指标。目的 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解析KOA患者的病情,为临床医生治疗、康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新的重要参考依据。方法 2010年10月-2017年6月,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双KOA患者10例作为KOA组,另外招募无膝关节疼痛的健康中老年人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英国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行走测试,并分析受试者的步行情况和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KOA患者存在明显的步态和生物力学特征:步频、跛行指数、步长、步幅、步速均缩短,双足支撑期、单足支撑期、一步时间、步行周期均延长(P<0.05);膝关节屈曲角峰值,冠状面最初角度,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膝关节最大活动范围均减小(P<0.05);膝关节角速度、膝关节角加速度峰值和平均值均减小(P<0.05);膝关节伸展力矩峰值减小(P<0.05);Y轴和Z轴方向地板反作用力峰值减小(P<0.05)。结论 KOA患者关节内及其周围生物力学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下肢运动出现了异常。而采用VICON运动捕捉系统对KOA患者和正常人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指标,为KOA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建立野艾叶中桉油精的气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野艾叶中桉油精的含量。色谱柱为安捷伦DB-5毛细管柱(30.00 m×0.32 mm,0.25μm),载气为99.99%高纯氮气,流速0.6 m L/min;氢气流量30 m L/min,空气流量350 m L/min,分流进样,分流比5∶1,进样量1μL;进样口温度230℃,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温度250℃;程序升温,起始温度60℃,以每分钟5℃升至210℃,保持5 min。结果桉油精回归方程为Y=3471.49X+13 424.5(r=0.9998),线性范围为33.02~412.70μg/m L;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7%; 10份样品中,桉油精含量最高0.060%、最低0.020%。结论该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经方法学验证,本法可用于野艾叶中桉油精的含量测定,建议修订野艾叶质量标准时,将桉油精作为指标性成分进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0.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毒副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44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聚丙烯醇胺水凝胶应用于人体的安全性。方法 应用琼脂覆盖法和MTT法评价其对细胞的毒性。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入SD鼠皮下,定期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两种方法测得的细胞毒性均在2级以上;注射局部轻度组织学反应,仅形成菲薄的包膜,其形态和位置不稳定,不能完全回抽,质地逐渐变硬;对鼠肾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对细胞及肾脏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作为软组织填充剂应用于临床应取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