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79篇
  免费   7477篇
  国内免费   3832篇
耳鼻咽喉   515篇
儿科学   1376篇
妇产科学   386篇
基础医学   4404篇
口腔科学   1334篇
临床医学   9340篇
内科学   6300篇
皮肤病学   801篇
神经病学   1632篇
特种医学   2830篇
外科学   6455篇
综合类   20879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9556篇
眼科学   709篇
药学   9206篇
  84篇
中国医学   7470篇
肿瘤学   3195篇
  2024年   420篇
  2023年   946篇
  2022年   2405篇
  2021年   3073篇
  2020年   2502篇
  2019年   1437篇
  2018年   1552篇
  2017年   2043篇
  2016年   1586篇
  2015年   3015篇
  2014年   3869篇
  2013年   4780篇
  2012年   6942篇
  2011年   7193篇
  2010年   6766篇
  2009年   5960篇
  2008年   6157篇
  2007年   5695篇
  2006年   5068篇
  2005年   4068篇
  2004年   2865篇
  2003年   2246篇
  2002年   1725篇
  2001年   1606篇
  2000年   1180篇
  1999年   405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40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8篇
  197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背景与目的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5年生存率约为11.5%,有将近半数的患者在初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而肝转移则占到其中的37.0%~41.9%。探索新的胰腺癌肝转移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在胰腺癌肝转移过程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并验证。方法 下载GEO数据库中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高通量测序数据集GSE151580(该数据集中包含胰腺癌肝转移病灶组织样本和原发病灶组织样本),使用R语言“limma”包筛选出肝转移病灶组织样本和原发病灶组织样本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间的相关作用关系,使用Cytoscape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利用CytoHubba插件根据MCC拓扑分析方法,挑选MCC分数最高的前10位基因,确定为候选的核心基因。利用TCGA、GEPIA、UALCAN和HPA数据库的验证对候选的核心基因加以验证。结果 总共纳入分析基因数为46 512个,符合筛选条件的差异表达基因数为491个,其中上调162个,下调329个。挑选MCC分数最高的前10位基因后,通过候选基因经验证显示,APOB基因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P<0.05),其表达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免疫组化中等强度阳性。APOB基因的突变与患者的M分期有关,表现为该基因突变组中,M1患者构成比更大(P=0.022 1);而该基因的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此外,APOA4基因表达产物也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免疫组化染色呈中等强度阳性。APOA4基因的突变与患者的TNM分期有关,表现为突变组中,TNM分期更早(P=0.018 3)。该基因低表达患者的DFS更高(HR=1.75,P=0.025),但与患者的OS无关(P>0.05)。结论 APOB基因可能与胰腺癌的肝转移相关,有望作为胰腺癌肝转移早期筛查的分子标志物。APOA4基因与胰腺癌患者的DFS相关,有望成为新的分子标志物用于评价患者预后,监测肿瘤复发,或作为潜在的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80例肺内SPN病例作为实验组,行CT平扫及平台型强化方案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观察曲线形态及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TTP)。随机选取同期SPN病例8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增强扫描。对两组的CT影像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中肺癌52例,炎性结节12例,肺结核16例,三者间平扫、增强后各时间点CT值及最大净增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癌52例、炎性结节10例及1例肺结核TDC曲线呈台阶型,2例炎性结节呈双峰型,15例肺结核为平坦型,三者TDC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26,P0.001)。以增强扫描CT最大净增值20HU且60 HU为恶性SPN诊断阈值,实验组CT诊断敏感度为94.23%(49/52),特异度为89.29%(25/28),符合率为92.50%(74/80)。实验组64s的CT诊断符合率为92.50%(74/80),分别与对照组30s(70/80,87.50%)、120s(71/80,8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对SPN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发生二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对侧髋部再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378例老年髋部初次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75例,女203例;年龄60~90岁,平均(75.53±8.04)岁;股骨颈骨折1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3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9个月,32例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男13例,女19例;年龄72~95岁,平均(81.25±5.94)岁;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对侧髋部再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卧床时间、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治疗的依从性、生活环境(农村/城市)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对于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骨折组与无骨折组的年龄、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医疗依从性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6.793,P=0.001),高龄(OR=4.170,P=0.002),合并内科疾病(OR=3.828,P=0.005),术后功能锻炼(OR=0.297,P=0.005)以及医疗依从性(OR=0.295,P=0.007)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骨质疏松、合并内科疾病、术后功能锻炼和医疗依从性。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坚持功能锻炼,以预防髋部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3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60~73岁,平均65.6岁。32例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其中T_(11) 4例,T_(12) 9例,L_1 16例,L_2 3例。比较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率、椎体后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65.7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25.2 ml。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6个月。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的(49.70±5.89)%恢复至术后2 d的(6.00±2.10)%,末次随访时的(6.06±1.57)%;椎体后缘压缩率由术前的(17.36±4.11)%恢复至术后2 d的(5.48±1.65)%,末次随访时的(5.68±1.82)%;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3.34±3.56)°矫正至术后2 d的(2.86±0.95)°,末次随访时的(3.04±0.94)°;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22.77±5.83)%恢复至术后2 d的(5.02±1.93)%,末次随访时的(5.15±1.93)%;VAS评分由术前的6.84±0.88恢复至术后2 d的1.94±0.72,末次随访时的1.63±0.83;ODI由术前的(77.50±5.10)%恢复至术后2 d的(17.94±4.82)%,末次随访时的(15.63±5.19)%。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症状。结论: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可恢复伤椎高度、改善椎管占位、矫正后凸畸形,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研究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跑步训练对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效果,同时探索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跑步训练改善大鼠运动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均进行脊髓损伤造模后进行如下分组处理:生理盐水注射组(A组)、嗅鞘细胞移植组(B组)、生理盐水注射联合跑步训练组(C组)和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跑步训练组(D组)。建模3 d后C、D两组进行跑步训练,1周后B、D两组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每只大鼠注射总量为4μl,细胞浓度为1.0×106/μl),A、C两组给予相应剂量盐水。观察时间为4周,每组每周测量BBB评分,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ax、Bcl-2及NF-200的表达,采用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染色观察神经纤维数量,使用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结果:(1)BBB评分:嗅鞘细胞联合跑步训练组与其他3组在第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Bcl-2蛋白表达上,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跑步训练有交互作用,两者相互促进(P0.05);在Bax蛋白的表达上,嗅鞘细胞移植可以明显降低其表达,与跑步训练交互作用不明显(P0.05);TUNEL染色显示,嗅鞘细胞移植、跑步训练与时间因素三者具有交互作用,显著抑制细胞凋亡(P0.05)。(3)在Mallory磷钨酸苏木素染色及NF-200免疫组化染色上,嗅鞘细胞移植、跑步训练与时间因素三者具有交互作用(P0.05),促进神经再生。结论 :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跑步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这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嗅鞘细胞移植与跑步训练能够相互协同,明显上调Bcl-2基因的表达,从而显著抑制神经元凋亡;同时能明显促进神经元轴索再生,提高神经纤维数量,并且这种效果可以随时间的延长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96.
胡寿勇  邱波  龚明  何启艇 《骨科》2016,7(4):230-232
目的:探讨利用残留关节面修复重建掌骨头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我们收治外伤性掌骨头部分缺损患者24例,按照设计方案用骨刀切取掌骨头残留关节面,用缝线或克氏针将其重新固定于掌骨头顶端及掌侧,从而重建掌骨头关节面。结果24例患者均获随访,骨折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5~4.0个月,无骨坏死及关节面吸收,掌指关节功能满意。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评定:优19例,良5例。根据X线片征象评定:优22例,良2例。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全指关节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 TAM)系统评定:优15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7.5%。结论利用残留关节面重建掌骨头,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满意,为外伤性掌骨头部分缺损的重建提供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后路360°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3年11月采用后路360°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32~67岁,平均51岁,术前常规行X线,CT及MR检查,合并黄韧带骨化4例;上胸段5例,中下段胸椎13例;局限型5例,节段型4例,连续型6例,混合型3例;应用后方"揭盖式"椎管减压+硬膜前方后纵韧带切除(或塌陷)的环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一般情况;采用JOA(11分法)评分评价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的神经系统功能,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采用Epstein-Schwall的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6 h,平均4.2 h;术中出血量800~4 000 ml,平均1 800 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8年。JOA评分由术前的4.30±2.60提高到术后第2天的7.60±2.40,末次随访的7.80±1.90;末次随访与术后第2天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P=0.78),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P0.001);术后第2天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4%,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1%。按Epstein-Schwall的标准评定手术疗效:优4例,良10例,改善3例,差1例。4例发生脑脊液漏,肋间神经麻痹或疼痛3例,切口浅表感染1例。3例术后第2天查体神经功能加重,末次随访时2例恢复,1例无变化。所有病例植骨显示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结论:后路360°环形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完成不同骨化类型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切除,且可取得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98.
【摘要】 目的 探讨水溶性造影剂(泛影葡胺)在粘连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明确诊断为小肠梗阻的患者,不合并肠穿孔、腹膜炎及绞窄性肠梗阻等需要急诊手术的情况。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入组的57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灌肠、静脉补液等;治疗组除常规保守治疗方法外,患者口服或均经胃肠减压管注入76%泛影葡胺60~100 mL并夹管1小时,观察两组非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小肠梗阻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泛影葡胺的治疗组非手术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 VS 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手术治疗有效的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患者在肠鸣音恢复时间9.56±3.47 h VS 19.67±3.90 h)、肛门排气时间(11.24±3.15 h VS 22.6±4.14 h)、每日胃肠减压量(179.20±68.79 mL VS 323.33±91.31 mL)、住院时间(5.0±1.83 d VS 8.20±2.15 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各指标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泛影葡胺治疗小肠梗阻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9.
【摘要】 目的 探讨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优势。方法〓将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2010年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共处理胆囊结石伴难处理的胆总管下端结石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改进组),采用三镜(即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联合治疗。另选择同期采用常规腹腔镜和胆道镜(双镜)治疗患者4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中转开腹率、结石残留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较传统的双镜联合方式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一期与二期腹腔镜联合内镜的不同治疗方法对胆囊结石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104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一期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BDE+LC组,n=55)和二期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联合Oddi括约肌切开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S+LC组,n=49)。分析探讨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 结果〓两组患者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病例特点方面无明显差异,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LCBDE+LC组和ERCP/S+LC组的患者手术成功率相近(分别为90.0%和95.9%, P=0.309),但ERCP/S+LC组的患者结石清除率更高(分别为93.6%和80.0%, P=0.046),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此外,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体住院费用方面亦相近。在术后随访期间,LCBDE+LC组和ERCP/S+LC组分别有5.9%(3/51)和6.3%(3/48)的患者发现胆总管结石残留,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胆囊结石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一期和二期双镜联合治疗方法具有相近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若,远期复发无明显差异,但二期双镜联合治疗的手术结石清除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