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21篇
  免费   3359篇
  国内免费   1981篇
耳鼻咽喉   323篇
儿科学   501篇
妇产科学   190篇
基础医学   1931篇
口腔科学   604篇
临床医学   4306篇
内科学   2648篇
皮肤病学   337篇
神经病学   633篇
特种医学   1427篇
外科学   3287篇
综合类   9799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3898篇
眼科学   413篇
药学   4116篇
  59篇
中国医学   3583篇
肿瘤学   1398篇
  2024年   172篇
  2023年   500篇
  2022年   1149篇
  2021年   1418篇
  2020年   1299篇
  2019年   673篇
  2018年   732篇
  2017年   984篇
  2016年   724篇
  2015年   1307篇
  2014年   1872篇
  2013年   2316篇
  2012年   3162篇
  2011年   3332篇
  2010年   2910篇
  2009年   2672篇
  2008年   2691篇
  2007年   2691篇
  2006年   2365篇
  2005年   1809篇
  2004年   1316篇
  2003年   1037篇
  2002年   768篇
  2001年   652篇
  2000年   488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根据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来探测有机体的微观结构和病理改变的核磁共振成像方法,目前已经成为临床评估和生命科学研究重要的工具。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文献综述了弥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列举了目前常用的成像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用途,并对弥散张量成像的发展方向作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美罗培南在家兔胆汁中的浓度及其分布规律,为预防和治疗胆道感染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家兔行胆总管造瘘术,先留取空白胆汁,静脉注射美罗培南后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胆汁标本。行专属性试验后,取空白胆汁加美罗培南对照品和流动相,配成0.5~500μg/ml不同浓度的系列胆汁样品,经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采用外标法行药物色谱峰面积定量,以胆汁样品药物浓度对色谱峰面积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注射美罗培南后的家兔胆汁样品经预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按标准曲线回归方程计算得出胆汁药物浓度,从而了解美罗培南的胆汁药物浓度-时间分布情况。结果专属性试验显示,在本研究的流动相色谱条件下测定药物,胆汁杂质峰、美罗培南药物色谱峰分离效果良好。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S=2209.10C-1251.34,r=0.9999,美罗培南的最低定量限为0.5μg/ml。家兔静脉注射美罗培南(75mg/kg)后即时在胆汁中达(38.36±14.17)μg/ml,远远超过其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90)0.031~2μg/ml,之后美罗培南的胆汁药物浓度随时间而迅速降低。用药后180min,胆汁中的药物均被完全消除。结论美罗培南在胆汁中能达到较高的有效杀菌浓度,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胆道感染的较佳的药物。由于消除速度较快,临床用药应缩短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总结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术后程控经验,提高术后程控水平,改善疗效。方法 对32例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程控,其中单侧植入者6例,双侧26例;年龄40~73岁,在不同刺激器植入中心接受手术,程控时间术后3周至4年之间。程控前均停药10h以上,程控参数调整主要为刺激电极触点、电压、频率、脉宽四项,程控过程中密切观察病员肌张力和震颤等症状改变以及副反应发生情况,作好详细记录,并分别评估患者程控前后药物“关期”和“开期”症状改善情况,部分行UPDRS评分。结果 31例(97%)患者术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刺激电极触点选择中,共29例患者采用单极模式,3例因出现持续、无法耐受的副反应采用双极模式。除1位患者使用循环模式外,其他患者均使用持续刺激模式。刺激电压2.0-4.0V,主要集中于2.8~3-3V,是主要的程控调整参数,电压的高低与病人UPDRS运动评分不具有相关性(P〉0.05)。刺激脉宽60~120μs,刺激频率130~185Hz。药物“关”期,患者UPDRS运动评分,在刺激器打开时,平均18.7分;刺激器关闭时平均47.9分。在刺激器打开情况下,药物“开”期患者症状仍然有进一步缓解.主要表现为步态、全身协调动作方面。合并异动患者6例中,3例适当降低刺激电量,1例提高电压后,异动缓解。结论 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是有效的帕金森病症状控制手段。准确植入刺激电极是术后获得良好症状控制的前提条件,而术后程控是脑深部刺激器置入术后的关键环节.精确的参数调整能够满意控制病人症状。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肺腺癌中VEGF-C、VEGF-D与微淋巴管密度MLVD(VEGFR-3)、微血管密度MVD (CD34)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48例肺腺癌组织中VEGF-C、VEGF-D、MLVD、MVD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C、VEGF-D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0.8%(34/48例)、58.3%(28/48例),肿瘤周边部位显著高于肿瘤中心部位,具有统计学意义,其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与肿瘤的TNM分期有关,Ⅲ~Ⅳ期显著高于Ⅰ~Ⅱ期。在VEGF-C蛋白阳性组,MVD高于阴性组(P=0.016),MLVD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6),淋巴结转移(P=0.042)增多;而VEGF-D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MVD无显著差异(P=0.943), MLVD高于阴性组(P〈0.01),淋巴结转移(P=0.012)增加。结论VEGF-C的表达与肺腺癌血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而VEGF-D的表达只与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与血管生成无关。  相似文献   
75.
目的调查70岁以上老年军人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程度及预防治疗情况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肺功能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定居成都市军队干休所师以上、70岁以上离休干部以往确诊为COPD、目前仍存活的330例患者进行群体调查,对已经死亡的8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OPD发病率为18.9%,平均病程15年,发病年龄大多集中在50~69岁,均有吸烟史,88.8%的患者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生活质量比较差的78例(23.6%),生活质量极差的9例(2.7%)。COPD分级,Ⅰ级(轻度)65例(19.7%),Ⅱ级(中度)166例(50.3%),Ⅲ级(重度)99例(30%)。需长期药物及家庭氧疗的39例(11.8%),需长期住院的9例(2.7%)。结论成都市70岁以上的军队离休干部的COPD发病率高于一般老年人群,吸烟是COPD的最危险因素,COPD仍然是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注重缓解期的防治是减少反复发作、提高生活质量、保护肺功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6.
目的介绍床边调节式移动胸腔穿刺车的研制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行设计并制作床边调节式移动胸腔穿刺车。将100例行胸腔穿刺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反坐靠背椅的方法行胸腔穿刺术,观察组采用床边调节式移动胸腔穿刺车行穿刺术。观察两组舒适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时舒适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床边调节式移动胸腔穿刺车可提高患者术中的耐受力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77.
目的:通过改良的方法对面神经的额支进行体表定位,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加适用的寻找面神经额支的方法.方法:对2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测量在耳轮上点与外眦上点的连线上和耳屏上切迹点与外眦点的连线上,面神经的额支所经过的相对位置.结果:额支在耳轮上点-外眦上点的连线后段(3/10~4/5)±1/10的范围内跨过,在耳屏上切迹点-外眦点的连线后段(1/5-1/2)±1/9的范围内跨过.结论:面神经额支在两条标志线的特定区域跨过,手术中,切口应避开该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78.
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认为输出有助于二语习得者准确、流利地使用语言.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医学生大学美语课堂教学中语言输出被忽略的严重情况,并据此提出应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及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79.
高频程控增益前置放大器的设计及其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一种高频程控增益前置放大器,以满足“便携式数字型医用超声声功率计”研究的需要。方法:根据医用超声源频率范围宽、输出功率相差悬殊的特点,权衡便携、低功耗与低失真度、价格等因素,针对不同应用条件,制作出分别由集成电路和分立元件构成的两种结构不同的高频程控增益前置放大器,经调试、优化后,应用到医用超声声功率计中。结果:两种电路分别应用于“便携式数字型医用超声声功率计”,经试用,效果良好。结论:实践证明,由集成电路组成的放大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电路结构简单、易与微处理器接口等优点,但它对器件依赖性强,信号保真度差,价格昂贵;而分立元件组成的放大器虽然体积、功耗、与微处理器接口等方面逊于前者,但它元器件易得,信号保真度好,价格低廉。在体积、功耗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该放大器不失为上乘选择。  相似文献   
80.
介绍供医用超声功率计用的两种高频、宽增益的小信号放大器,并比较了它们彼此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