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0篇
  免费   762篇
  国内免费   364篇
耳鼻咽喉   30篇
儿科学   65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398篇
口腔科学   64篇
临床医学   703篇
内科学   633篇
皮肤病学   44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240篇
外科学   739篇
综合类   1771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845篇
眼科学   86篇
药学   956篇
  10篇
中国医学   883篇
肿瘤学   315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235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550篇
  2011年   555篇
  2010年   538篇
  2009年   460篇
  2008年   437篇
  2007年   534篇
  2006年   454篇
  2005年   383篇
  2004年   357篇
  2003年   401篇
  2002年   284篇
  2001年   316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91.
目的 评估中肝叶切除治疗中央型大肝癌的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7年采用中肝叶切除治疗的136例直径>5 cm的中肝叶大肝癌病例资料,并对所有手术患者均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中肝叶切除术的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3.3±9.1) min、(173.1±41.1) min、(548.7±320.5)ml、(511.4±231.7) ml和(18.6±8.8)d.11例患者术中未输血.全组无手术死亡,仅4例(2.9%)患者发生主要并发症.中肝叶切除术术后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46%、29%,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5%、40%、24%.结论 中肝叶切除术治疗中央型大肝癌安全可行,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有功能的肝实质,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索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术前评估,确定髋臼大小、骨缺损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辅助手术设计、假体选择及骨缺损修复.方法 2011年3月至10月,共10例(13髋)CroweⅣ型高位脱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接受THA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4岁,平均42岁.所有患者术前行髋关节三维CT扫描,然后将扫描数据输入Superlmage软件重建骨盆及髋臼.重建后在不同角度精确评估真臼位置,测量真臼大小及前后柱厚度,评估骨缺损程度;将髋臼试模、骨缺损修复材料(钽金属垫块)按1:1大小扫描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术前模拟安放,确定髋臼假体大小、安放位置;髋臼假体安放后评估遗留的骨缺损,确定骨缺损修复材料,进行骨缺损修复模拟测试.结果 9例(12髋)术中实际安放髋臼假体型号与术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一致,1例(1髋)假体型号较术前设计大一号.所有患者髋臼安放位置与术前计划一致,均安放于真臼.髋臼骨缺损修复按术前设计:4髋因髋臼顶部骨缺损明显(臼顶部骨性覆盖<70%),采用钽金属垫块修复骨缺损,以增强髋臼的稳定性;7髋采用Harris法自体股骨头植骨修复骨缺损;2髋髋臼杯植入后臼顶覆盖可,术中未植骨.结论 对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者行计算机辅助下THA术前设计,有助于术前精确评估真臼发育情况、大小及髋臼骨缺损,提高手术治疗精确性.  相似文献   
93.
目的 介绍应用倒“Y”形血管吻合的游离穿支皮瓣与肌皮瓣移植在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 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倒“Y”形血管吻合的22个游离穿支皮瓣与肌皮瓣移植治疗18例患者,其中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四肢功能重建6例;肘关节周围5例,小腿及足踝部13例.对12例感染性创面,经彻底清创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1~2次临时覆盖创面,直至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根据受区创面修复及功能重建的需要,选择保留一个粗大分支构建的倒“Y”形血管蒂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进行移植.在受区稍近端解剖并分离出一段主干血管并切断后,将游离皮瓣的倒“Y”形血管蒂嵌入桥接受区主干血管切断处,分别与受区切断的主干血管的近、远端行端端吻合,形成倒“Y”形血管吻合.在保证皮瓣血供的同时,不影响受区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如果受区的浅静脉可供吻合,则只需进行倒“Y”形动脉吻合,保留静脉的连续性不必切断.术后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并对皮瓣的存活和愈合质量进行随访. 结果 术后18例患者移植的21个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正常.随访6 ~ 36个月,平均16.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良好,重建患肢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 倒“Y”形血管吻合游离皮瓣移植为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可行且有效的技术方法,特别适合于肘部及已有一条血管毁损的小腿创面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手术操作便捷,临床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SD大鼠下腹部游离皮瓣及皮管的移植,建立大鼠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皮肤淋巴引流隔绝模型。方法:7~8周龄雄性SD大鼠切取下腹部皮瓣并游离行同种异体移植,皮肤隔离组(A组):将供体皮瓣边缘对合、缝合成管状,底边留血管蒂出口用隔离器隔离皮肤,显微外科吻合血管,皮管缝合于隔离器,隔离器固定于受体;皮肤未隔离组(B组):将供体游离皮瓣卷制成管状,显微外科吻合血管并将供受体皮肤对位缝合;空白对照组(C组):行下腹部游离皮瓣异体移植。大体观察每组皮瓣或皮管存活时间,于术后3、5、7、14、28、35d取移植物皮肤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A组:皮管存活时间为32(34,32)天;B组:皮管存活时间为15(16,15)天;C组:皮瓣存活时间为6(7,6)天。A组与C组、B组与C组、A组与B组存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的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淋巴引流隔绝模型,并证实了隔绝皮肤淋巴引流能有效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5.
汶川特大地震伤员影像表现初步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汶川特大地震中伤员的损伤类型和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8年5月13日至5月19日间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检查的1013例地震伤员的影像资料,包括x线平片854例(约2900处检查部位)和CT检查259例(约300处检查部位).结果 733例伤员可见影像表现异常,总阳性率约为72.4%,其中单区域损伤为527例(52.0%),多区域损伤为206例(20.3%).按发生率高低排列,依次为下肢骨折、脱位288例(28.4%)、胸部损伤151例(14.9%)、上肢骨折、脱位136例(13.4%)、脊柱骨折133例(13.1%)、骨盆骨折和(或)脱位114例(11.3%)、颅脑损伤88例(8.7%)、颌面骨折25例(2.5%)及腹部损伤8例(0.1%).在胸部损伤中,肋骨骨折136例,肺部损伤59例,胸骨骨折3例.脊柱骨折中,累及颈椎12例、胸椎43例、腰椎93例、骶尾椎12例.颅脑损伤中,颅骨骨折41例,脑内异常72例.腹部损伤则包括4例小肠梗阻、3例肾挫伤和1例腹壁血肿.结论 地震可造成全身多区域损伤,尤以下肢骨折脱位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96.
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80年2月至1999年2月128例肝胆管结石采用肝切除治疗的术式和治疗效果。结果 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占整个手术治疗病人的41.29%。其中左外叶切除78例,占60.94%;左半肝切除18例,占14.06%;肝方叶切除7例,占5.47%;右半肝及右肝段切除25例,占19.53%;附加胆肠吻合术50例,占39.06%。手术并发症18例,占14.06%。术后1个月内死亡2例,占1.56%。106例(82.8l%)获2~20年随访,平均随访12.5年,优良率90.56%。结论 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其中早期的肝切除治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评价不同直径螺钉固定时添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 (CCPC)对骨质疏松股骨颈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 2 4个股骨上段标本 ,随机分为三组 :深螺纹强化组、中等螺纹强化组和浅螺纹强化组。结果 三组均灌注CCPC ,深螺纹组、中螺纹组和浅螺纹组的螺钉初始松动加载力分别为(32 8 9± 34 9)N、(335 7± 2 6 6 )N、(2 84 8± 2 5 9)N ;最大轴向拔出力分别为 (36 9 5± 2 1 9)N、(36 4 0± 17 5 )N、(30 5 6± 2 4 5 )N ,深螺纹组、中螺纹组均和浅螺纹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螺钉直径与骨质疏松股骨颈强化后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98.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labeling and tracing in vitro go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by bromodeoxyuridine (BrdU)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of its optimal concentration, incubating time and cytotoxicity. Methods A healthy goat, aged 10 months old, male, weighing 32 kg, was used in this study. Bone marrow was aspirated. BMSC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using the adherence method in vitro. The fourth passage of BMSCs (P4) were incubated with BrdU at 5, 10, 15, 20 μmol/L as 5, 10, 15, 20 μmol/L BMSC groups. Cells were not labeled by BrdU as negative control.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induc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goat BMSCs; the optimal mass concentration and incubation time of 5-BrdU labeling; cell positive rate at 12, 24, 48 and 72 hours in each group using immunofluoreseenee; the cell survival rate after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BrdU ladling by trypan-blue exclusion. Results The morphology of the primary and passage goat BMSCs was fusiform in shape. Goat BMSCs could differentiate into osteoblasts and chondrocytes following induction. BMSC nucleus showed green fluorescence under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fter being labeled by BrdU. The mean labeling rat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cubation time of BrdU, and reached to (93.32± 3.25)% after incubation in 15 μmol/L, BrdU for 48 hour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15 μmol/L BrdU for 72 hours, 20 μmol/L BrdU for 48 hours and 72 hours (P > 0.05), or between the other groups or time points (P < 0.05). The labeling rate of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was 0. The cell survival rate was all above 90% (P > 0.05). Conclusions BrdU can be used as a labeling marker for goat BMSC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is 15 μmol/L and the incubation time is 48 hours, the optimal labeling effect can be achieved. Goat BMSCs labeled with BrdU is of high efficiency and safety.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初步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来源的外泌体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修复作用。方法: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大鼠BMSCs,收集P2代细胞上清,Exo Quick Precipitation提取法分离并纯化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鉴定外泌体形态,采用Western blot鉴定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9、CD63。通过脊髓法建立大鼠SCI模型,造模1h后尾静脉给予外泌体移植500μl(外泌体蛋白浓度为200μg/m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将30只大鼠为三个组:假手术组、对照组(SCI+磷酸盐溶液)、外泌体组(SCI+外泌体),均采用BBB评分、斜板实验于造模后1、3、7、14、21、28d评价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28d处死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髓鞘(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察各组脊髓组织形态学改变,尼氏(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数目。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大量直径40~100nm的立体圆形或茶托形的小囊泡结构,外周可见完整的类脂质膜性结构,内含低电子密度物质。Western Blot显示CD9、CD63蛋白表达阳性。造模后假手术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和斜板评分均正常,对照组和外泌体组BBB评分和斜板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7、14、21、28d外泌体组BBB评分分别为6.30±0.95、12.70±1.57、16.60±1.08、17.00±0.67分,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的2.50±1.08、6.90±0.99、10.50±0.85、12.50±1.08分(P0.05)。造模后7、14、21、28d外泌体组斜板评分分别为43.00±3.50、55.50±4.38、62.50±2.64、65.00±3.33分,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的34.00±3.16、43.00±4.22、49.00±4.59、52.50±4.25分(P0.05)。造模后28d,假手术组脊髓组织HE染色、LFB染色、Nissl染色正常,对照组脊髓空洞形成、髓鞘排列紊乱、神经元数目减少,外泌体组与对照组比较脊髓组织损伤程度减轻,存活神经元数目增多(P0.05)。结论:MSCs来源的外泌体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改善运动功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椎体骨折的原因,总结临床结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出现椎体骨折的8例病例资料。8例均为女性,年龄50~81岁,平均66.4岁;腰椎退行性病变1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2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2例T值>-1 SD,2例T值-1~-2.5 SD,4例T值<-2.5 SD;单节段融合5例,双节段融合1例,3节段融合2例;采用Stand-alone OLIF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4例。术后影像检查均提示椎体骨折,且均为单椎体骨折。表现为融合节段上椎体右下缘骨折2例,融合节段下椎体骨折6例;合并终板损伤且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6例。3例Stand-alone OLIF病例给予后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另1例Stand-alone OLIF病例和4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病例未予特殊处理。结果:未予特殊处理的5例与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