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793篇 |
免费 | 3796篇 |
国内免费 | 181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70篇 |
儿科学 | 633篇 |
妇产科学 | 142篇 |
基础医学 | 2137篇 |
口腔科学 | 899篇 |
临床医学 | 4267篇 |
内科学 | 2799篇 |
皮肤病学 | 341篇 |
神经病学 | 769篇 |
特种医学 | 1222篇 |
外科学 | 3027篇 |
综合类 | 9528篇 |
现状与发展 | 7篇 |
预防医学 | 4651篇 |
眼科学 | 299篇 |
药学 | 4166篇 |
37篇 | |
中国医学 | 3628篇 |
肿瘤学 | 15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497篇 |
2023年 | 503篇 |
2022年 | 1108篇 |
2021年 | 1267篇 |
2020年 | 1182篇 |
2019年 | 710篇 |
2018年 | 625篇 |
2017年 | 1027篇 |
2016年 | 677篇 |
2015年 | 1345篇 |
2014年 | 1799篇 |
2013年 | 2146篇 |
2012年 | 3299篇 |
2011年 | 3350篇 |
2010年 | 3123篇 |
2009年 | 2835篇 |
2008年 | 2939篇 |
2007年 | 2803篇 |
2006年 | 2471篇 |
2005年 | 1883篇 |
2004年 | 1349篇 |
2003年 | 1018篇 |
2002年 | 769篇 |
2001年 | 652篇 |
2000年 | 527篇 |
1999年 | 191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8篇 |
1966年 | 4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6篇 |
1955年 | 4篇 |
1954年 | 4篇 |
194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中耳胆脂瘤的高分辨率CT(HRCT)盾板表现,评价盾板破坏在中耳胆脂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及术后病理确诊的中耳胆脂瘤患者38例(42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HRCT影像资料。结果 38例(42耳)中耳胆脂瘤患者中发生盾板破坏37耳,盾板完整、鼓膜松弛部穿孔或紧张部穿孔4耳,鼓膜完整1耳。结论盾板破坏是诊断中耳胆脂瘤的特征性CT征象,诊断特异性强、敏感性差。部分中耳胆脂瘤患者,颞骨CT盾板可表现为完整。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探测宫颈癌术后复发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仪器为Siemens Biograph Sensation 16 PET/CT.56例病理证实宫颈癌患者,禁食4~6h,静脉注射18F-FDG 60min后进行PET/CT检查,采集方式为3D模式.由放射学与核医学各一位医生对其图像进行判定,与同期CT、SCC比较,并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比较判断其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经过病理和随访观察56例患者中有33例发生复发或(和)转移,18F-FDG PET/CT对复发性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3.1%(27/29)、88.9%(24/27)、90.0%(27/30)、92.3%(24/26)和91.1%(51/56)、CT分别为69.7%(23/33)、82.6%(19/23)、85.2%(23127)、65.5%(19/29)和75.5%(42/56);SCC诊断效能分别为80.6%(25/31)、92.0%(23125)、92.6%(25/27)、79.3%(23/29)和85.7%(48/56).结论 PET/CT显像对宫颈癌复发的检测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术后患者SCC升高的情况下,18F-FDG PET/CT有助于探测隐匿性复发或转移病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相似文献
94.
95.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在评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听神经及脑干功能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6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巴曲酶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同时与常规治疗者进行比较。结果:使用巴曲酶治疗后能快速阻止局限性脑缺血症状的进展,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增加梗死后出血发生率。结论: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快速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
98.
本文就预选卫生士官在军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全程化和多样化的军体教学做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减少新生儿科高危药物外渗及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对2011年2281例发生静脉输液高危药物外渗的案例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分析RCA实施前(2011年1-12月)与实施后(2012年1-12月)高危药物外渗发生率与程度。结果:RCA实施后高危药物外渗率及损伤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能有效找到引起药物外渗及损伤的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新生儿科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胃痞消对脾虚证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酶素组(剂量为0.2 g·kg-1·d-1),胃痞消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15、7.5、3.75 g·kg-1·d-1)。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200μg/m L)自由饮用、小承气汤(2 m L/只,生药1 g/m L)灌胃法及饥饱失常等多因素造模18周复制脾虚证胃癌前病变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组织病理学及行为学变化,检测血浆TNF-α及IL-4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浆TNF-α、IL-4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维酶素组、胃痞消高剂量组、胃痞消低剂量组血浆TNF-α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与胃痞消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酶素组、胃痞消高剂量组、胃痞消中剂量组、胃痞消低剂量组血浆IL-4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胃痞消改善脾虚证胃癌前病变大鼠组织学变化的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浆TNF-α、IL-4含量变化及胃黏膜间质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动员而实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