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687篇 |
免费 | 3124篇 |
国内免费 | 143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3篇 |
儿科学 | 510篇 |
妇产科学 | 114篇 |
基础医学 | 1715篇 |
口腔科学 | 726篇 |
临床医学 | 3397篇 |
内科学 | 2206篇 |
皮肤病学 | 271篇 |
神经病学 | 618篇 |
特种医学 | 964篇 |
外科学 | 2417篇 |
综合类 | 7593篇 |
现状与发展 | 6篇 |
预防医学 | 3728篇 |
眼科学 | 234篇 |
药学 | 3370篇 |
30篇 | |
中国医学 | 2899篇 |
肿瘤学 | 123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394篇 |
2023年 | 419篇 |
2022年 | 884篇 |
2021年 | 991篇 |
2020年 | 938篇 |
2019年 | 581篇 |
2018年 | 500篇 |
2017年 | 786篇 |
2016年 | 550篇 |
2015年 | 1086篇 |
2014年 | 1460篇 |
2013年 | 1673篇 |
2012年 | 2641篇 |
2011年 | 2685篇 |
2010年 | 2489篇 |
2009年 | 2247篇 |
2008年 | 2339篇 |
2007年 | 2244篇 |
2006年 | 1998篇 |
2005年 | 1501篇 |
2004年 | 1066篇 |
2003年 | 797篇 |
2002年 | 634篇 |
2001年 | 517篇 |
2000年 | 421篇 |
1999年 | 158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7篇 |
1966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194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41.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DM)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因腰腿痛至我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并满足入选标准的390例50~60岁患者,详细记录患者DM病史,其中非DM患者123例(非DM组)、血糖控制较好患者140例(A组),血糖控制较差DM患者127例(B组);A组中DM≤10年68例(A1组),DM10年72例(A2组);B组中DM≤10年60例(B1组),DM10年67例(B2组)。用Pfirrmann评分系统对各组患者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评分,用SPSS 19.0统计分析DM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各组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各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L1/2~L5/S1每节段上,A1组Pfirrmann评分与非DM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2、B1及B2组的Pfirrmann评分显著高于非DM组(P0.05)。A2、B2组Pfirrmann评分显著较A1、B1组高(P0.05);B1、B2组Pfirrmann评分均较A1、A2组高(P0.05)。在A、B组中,L1/2~L5/S1每一节段上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M病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 :DM10年及血糖控制不良是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M病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管理实施过程中的障碍原因及处置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3年8-12月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282例患者(病种为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慢性鼻-鼻窦炎、2型糖尿病)的完整临床资料,按照是否顺利完成临床路径管理分为两组,观察组140例均顺利完成临床路径,对照组142例未顺利完成临床路径,统计分析临床路径实施障碍原因,总结处置对策。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显著小于对照组,文化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自费者显著高于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医保就医及2型糖尿病病程长是临床路径管理实施障碍的原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对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医保就医及2型糖尿病病程长等临床路径实施障碍原因,可加强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及康复指导,保证临床路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3.
玉竹多糖对衰老模型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玉竹多糖对衰老模型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D-半乳糖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同时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玉竹多糖。6W后,用MTT法测定脾淋巴细胞转化刺激指数(SI);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脾T淋巴细胞亚群;用PI染色法测脾淋巴细胞的凋亡率,观察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剂量的玉竹多糖均能提高脾B淋巴细胞转化SI;高剂量玉竹多糖能够提高脾T淋巴细胞转化SI;玉竹多糖能够显著提高衰老模型鼠的CD8^+细胞数及降低CD4^+/CD8^+比值;高剂量玉竹多糖能够明显抑制脾淋巴细胞的凋亡。结论玉竹多糖可增强衰老模型小鼠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4.
45.
46.
目的: 观察鞣花酸对S180,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微血管生成的影响,以及对血小板衍生因子B(PDGFB),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血管生成作用可能的机制。方法: SPF级昆明种小鼠100只,建立S180,H22皮下荷瘤小鼠2种模型,分别随机分为模型组(0.5% CMC溶液)、环磷酰胺组(阳性药,20 μg·g-1·d-1)、鞣花酸高、中、低(200,100,50 μg·g-1·d-1)剂量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ig 10 d,观察鞣花酸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体重、胸腺指数及脾脏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PDGFB,STAT3及p-STAT3的表达情况。结果: 鞣花酸高、中、低剂量组对S180小鼠抑瘤率分别为35.3%,10.6%,5.6%,对H22小鼠抑瘤率分别为36.3%,38.8%,20.6%,其对小鼠体重无明显影响;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对S180,H22小鼠脾脏指数较模型组明显上升(P<0.05),鞣花酸高、中剂量组能明显降低S180,H22小鼠肿瘤微血管密度(P<0.05),鞣花酸高、中、低剂量组在S180,H22 2种瘤体中PDGFB,STAT3和p-STAT3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鞣花酸抑制S180,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微血管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肿瘤组织中PDGFB表达并抑制下游STAT3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47.
目的:应用血管内皮细胞单克隆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对胃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形态进行观察。方法:手术切除的120例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染色进行观察。均以正常羊血清替代第一抗体作空白对照。结果:对分布在胃癌间质中的各级血管内径进行测量,胃癌中心带、间带和外带间质血管内径均比无癌区带的血管内径大。结论:胃癌形成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是同步发生,甚至癌旁区带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已有增生。增生的内皮细胞阻塞血流,影响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抑制肿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8.
目的使用绝缘头电切刀行直肠肿瘤黏膜下层剥离术,以求切除一次性大于1.5cm的肿瘤。方法使用绝缘头电切刀(Insulation-tipped,IT)对12例直肠肿瘤(平均病变范围为3.4cm)行黏膜下层注射美蓝肾上腺素液,再用IT刀进行黏膜下层剥离术。结果12例直肠肿瘤均被完整切除,病理结果为绒毛腺管状腺瘤并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其中4例癌变,基底无残留癌灶。术中1例发生小动脉破裂出血,给予钛夹止血,达到止血目的,该组无穿孔者。结论IT刀可顺利进行直肠肿瘤完整黏膜下层剥离术。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救治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对进行高压氧治疗的875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由治疗小组制定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康复计划,确定护理重点并判断预后。分别以"首次高压氧治疗时的昏迷程度,高压氧治疗时是否已行气管切开手术,开始高压氧治疗的时间"为分组条件,比较不同组患者之间的有效率。结果格拉斯哥昏迷评分〈9分患者的有效率为60.68%,与其他组比较最低(P〈0.05);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有效率为48.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首次高压氧治疗距离外伤时间〈1个月的患者有效率为88.40%,与其他组比较最高(P〈0.01)。出现并发症后及时处置。结论以高压氧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改善了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