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555篇 |
免费 | 5987篇 |
国内免费 | 427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61篇 |
儿科学 | 700篇 |
妇产科学 | 583篇 |
基础医学 | 6660篇 |
口腔科学 | 1187篇 |
临床医学 | 8997篇 |
内科学 | 8066篇 |
皮肤病学 | 719篇 |
神经病学 | 2739篇 |
特种医学 | 194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2篇 |
外科学 | 5478篇 |
综合类 | 12307篇 |
现状与发展 | 11篇 |
一般理论 | 7篇 |
预防医学 | 5208篇 |
眼科学 | 1487篇 |
药学 | 6970篇 |
93篇 | |
中国医学 | 4280篇 |
肿瘤学 | 48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4篇 |
2023年 | 1090篇 |
2022年 | 2795篇 |
2021年 | 3552篇 |
2020年 | 2815篇 |
2019年 | 2181篇 |
2018年 | 2147篇 |
2017年 | 2173篇 |
2016年 | 1980篇 |
2015年 | 3102篇 |
2014年 | 3829篇 |
2013年 | 3699篇 |
2012年 | 4969篇 |
2011年 | 5405篇 |
2010年 | 3868篇 |
2009年 | 3222篇 |
2008年 | 3613篇 |
2007年 | 3448篇 |
2006年 | 3282篇 |
2005年 | 2884篇 |
2004年 | 1795篇 |
2003年 | 1670篇 |
2002年 | 1416篇 |
2001年 | 1068篇 |
2000年 | 1070篇 |
1999年 | 1062篇 |
1998年 | 625篇 |
1997年 | 691篇 |
1996年 | 444篇 |
1995年 | 434篇 |
1994年 | 376篇 |
1993年 | 213篇 |
1992年 | 253篇 |
1991年 | 217篇 |
1990年 | 217篇 |
1989年 | 146篇 |
1988年 | 172篇 |
1987年 | 140篇 |
1986年 | 106篇 |
1985年 | 81篇 |
1984年 | 47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28篇 |
1975年 | 11篇 |
1974年 | 10篇 |
1973年 | 15篇 |
1969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根据黑加仑油软胶囊进行的多中心开放Ⅳ期临床试验数据,预测其对不同患者治疗高血脂的效果。方法:选入30~80岁符合西医高脂血症诊断标准的患者,服用黑加仑油软胶囊6周,对符合方案完成试验的2 154例患者分析血脂变化情况,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建立随机森林(RF)预测模型,采用内部交叉验证和外部数据进行验证。结果:筛选出的主要预测变量有治疗前的中医证候得分、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体质量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病程、体重、血压、运动情况等。使用这些变量预测服药是否显效,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7和0.857;按照外部验证数据最佳切点得到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7%和72.8%,预测的正确率为77.9%。结论:黑加仑油软胶囊对高血脂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脂水平、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预测,从而辅助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芪桂益脉灵(QGYML)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缺血修饰性白蛋白(IM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7组,其中空白对照组(8只)不做任何处理,而假手术组(8只)大鼠开胸后暴露左冠状动脉,不作结扎,余下40只分别分成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适应组、消心痛组、芪桂益脉灵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并将大鼠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成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模型成功后,分别予QGYML(大、小剂量,即1g/kg、2g/kg)、异山梨酯(消心痛)(2.7mg/kg)和生理盐水,连续灌服7天。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IMA的表达。结果:芪桂益脉灵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及消心痛组可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条件下IMA的含量,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桂益脉灵可抑制缺血再灌注模型中IMA的表达,具有抗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治法对舌质和舌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60例冠心病(CH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1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2组30例在治疗1组基础上加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2组治疗3个月后,与同期体检正常者30例对照,观察3组舌质紫黯、舌体血流灌注量及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1、2组舌质紫黯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2组治疗后紫黯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低于治疗1组治疗后(P<0.05)。治疗1组治疗前、后及治疗2组治疗前舌体血流灌注量及舌体血流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2组治疗后舌体血流灌注量及舌体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且高于治疗1组治疗后(P<0.05)。结论 CHD的治疗效果与舌体血流灌注量及血流速的改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舌体微循环的变化可引起舌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4.
灯盏细辛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灯盏细辛6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以灯盏细辛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色谱柱法对灯盏细辛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与分离,利用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体外法检测6个化合物对1-二苯基-2-苦味酰肼自由基清除法( DPPH),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自由基清除法(ABTS),O2·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以维生素C(Vc)为阳性对照,结果:6个化合物者对DPPH,ABTS,O-2·,·OH自由基均具有清除作用,且与浓度呈良好的量效关系,6个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与Vc相似.结论:灯盏细辛中的6个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95.
吴瑕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16):70+72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通过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VIP数据库(截止至2011年9月),收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文献,进行证候要素分析、提取。结果:纳入文献37篇,报告病例3 078例,报道证候类型26种,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证候要素16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中实证证素以热、气滞、湿为主,虚证证素以阳虚、阴虚多见。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证候类型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主要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以实证为主。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两种服药频次对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方案。方法 241例胃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甲组给予雷贝拉唑10 mg每日2次服药,乙组给予雷贝拉唑20 mg每日1次服药。4周后比较各组患者烧心及反流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甲组121例患者全部有烧心症状,82例有反流症状;乙组120例患者全部有烧心症状,84例有反流症状。治疗后甲组97例患者烧心症状缓解(缓解率80.2%);乙组79例患者烧心症状缓解(缓解率6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3,P0.05)。甲组70例反流症状缓解(缓解率85.4%);乙组67例反流症状缓解(缓解率79.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4,P0.05)。结论雷贝拉唑10 mg每日2次服药,对烧心症状的缓解优于雷贝拉唑20 mg每日1次服药;2种服药频次对反流症状的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99.
食道异物合并咽和食道后壁血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64岁。入院前2d于进食鱼后开始出现吞咽梗阻感,当即强行下咽米饭,并自行用“保心安”油用力涂擦颈前部,但吞咽梗阻感进行性加重,并伴有呼吸不畅感。无发热、咳嗽、咳痰、咳血、胸痛,无腹痛、腹泻、黑便,在外院行CT检查提示咽食道后壁占位病变。于2003年12月2日转入我科。查体发现口咽、下咽后壁明显肿胀,黏膜表面见广泛紫红色淤斑。血常规示血小板、白细胞总数正常,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评估健康素养及运动干预降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水平的效果。方法 以上海市闵行区和长宁区799名最近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 7.5%(或FPG≥10 mmol/L)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健康素养干预组、运动干预组、综合干预组(健康素养+运动干预)和对照组,每组各约200人。基线调查、身体测量及生化检测完成后,各干预组分别接受为期1年的干预。第3、6和12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随访、身体测量和HbA1c检测。结果 3、6和12个月时患者的总应答率分别为99.4%、98.4%和95.2%。干预满3个月时,综合干预组HbA1c达标率(HbA1c<7.0%)最高,为25.3%,6和12个月时运动干预组达标率最高,分别为25.3%和34.6%。与基线时相比,各干预组HbA1c值在不同随访时段均有下降,以6个月时最明显,综合干预组平均下降0.48%(95% CI:-0.71%~-0.25%),健康素养干预组下降0.33%(95% CI:-0.55%~-0.11%),运动干预组下降0.70%(95% CI:-0.92%~-0.48%),而对照组略升高0.03%(95% CI:-0.19%~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对照组为参比,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3个月时综合干预组HbA1c效果最佳(β=-0.47,95% CI:-0.73~-0.20);随后运动干预的效果逐渐凸现,6和12个月时HbA1c降幅分别达-0.73(95% CI:-0.98~-0.47)和-0.75(95% CI:-1.05~-0.45)。分层分析显示,在健康素养较低的患者中3种干预手段均有效,而在算术能力高者中运动干预更为有效。结论 健康素养及运动干预均可有效降低上海市社区T2DM患者的HbA1c水平,这将有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早死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