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43篇 |
免费 | 220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7篇 |
儿科学 | 23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185篇 |
口腔科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256篇 |
内科学 | 220篇 |
皮肤病学 | 25篇 |
神经病学 | 44篇 |
特种医学 | 83篇 |
外科学 | 292篇 |
综合类 | 625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246篇 |
眼科学 | 26篇 |
药学 | 316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97篇 |
肿瘤学 | 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50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16篇 |
2013年 | 120篇 |
2012年 | 153篇 |
2011年 | 165篇 |
2010年 | 161篇 |
2009年 | 118篇 |
2008年 | 166篇 |
2007年 | 164篇 |
2006年 | 185篇 |
2005年 | 139篇 |
2004年 | 87篇 |
2003年 | 77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3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外科手术后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外科手术后继发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方法5例外科手术后继发不同部位假性动脉瘤,采用不同的介入方法治疗。1例左侧髂总动脉假性动脉瘤经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后作手术人工血管置换,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置入术将其隔绝,3例终末型动脉的假性动脉瘤采用明胶海绵和(或)弹簧圈栓塞。结果所有假性动脉瘤均完全闭合,未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不同的介入技术治疗外科手术后继发假性动脉瘤临床效果肯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2.
目的评价倍频Nd:YAG激光格栅状光凝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弥漫性2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145例204只眼,以倍频Nd:YAG(532nm)激光行视网膜格栅状光凝治疗,治疗前后行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OCT检查,比较检查结果。结果145例204只眼,89例114只眼视力提高,占55.9%(P0.01);66例88只眼黄斑区渗漏基本或大部分吸收,占43.1%(P0.01);65例91只眼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基本消退,占44.6%(P0.01)。结论倍频Nd:YAG激光格栅状光凝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可显著改善视力、黄斑区渗漏和视网膜水肿。 相似文献
93.
赫什朋病的X线诊断(附4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赫什朋病特征性X线征象的认识。方法:49例患儿均行钡剂灌肠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将其X线征象狭窄段、移行段、24h钡剂残留情况及狭窄段肠管不规则收缩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告值、假阳性率、阴性预告值、假阴性率、约登指数。结果:49例中,短段型(17/49)、常见型(24/49)、长段型(8/49);赫什朋病39例,非赫什朋病10例,它们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告值、假阳性率、阴性预告值、假阴性率、约登指数,狭窄段分别是95%、30%、84%、70%、60%、5%、25%;移行段分别是74%、90%、97%、10%、47%、26%、64%;24h钡剂残留情况分别是79%、60%、89%、40%、43%、21%、39%;狭窄段肠管不规则收缩分别是31%、100%、100%、0、27%、69%、31%。结论:在赫什朋病的钡剂灌肠X线征象中,移行段最高可靠,狭窄段最常见,狭窄段肠管不规则收缩的特异性最高,24h钡剂残留对早期不典型的赫什朋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常见型X线诊断最可靠。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使用血管结扎束(Liga Sure)进行手术的效果及短期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2月使用血管结扎束进行的34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中、术后资料,分析患者使用血管结扎束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纳入的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4.0±28.3)min,出血量(34.0±33.5)ml,无术中并发症,无损伤肠系膜上血管主干病例发生;2例患者发生乳糜漏,2例患者出现系膜破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0±4.6)d。平均获检淋巴结数量为24枚,阳性约1.2枚,共有15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结论通过上述结果,使用Liga Sure进行的病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出血少,手术时间短,Liga Sure可用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游离,短期效果及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96.
MRI对儿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RI对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 16例下肢骨髓炎的患儿 ,在发病后第 2~ 14d行MRI扫描。结果 15例患儿骨髓腔内均呈现异常MRI信号 ,病程越长者 ,病变与正常骨髓间分界越清晰 ,骨髓内病变呈斑片状稍长T1低信号和长T2 高信号 ,在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上这种信号改变尤为明显。据MRI的表现分为脓肿型和无脓肿型 ,对脓肿型进行手术治疗 ,无脓肿型采用了非手术治疗 ,治愈率为 10 0 %。结论 MRI对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胰液空肠引流术式胰肾联合移植(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10例胰液空肠引流(ED)术式胰肾一期联合移植(SPK)的外科技术和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合并尿毒症的效果。方法2000年6月至2003年7月间完成改进的ED术式SPK10例,不做Roux-en-Y吻合。免疫抑制治疗术后早期采用四联诱导治疗(FK506/CsA MMF 皮质激素 ALG或抗CD25单抗),以后改为三联维持。结果1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移植肾功能即刻恢复,除1例移植胰功能延迟恢复外.余9例术后1周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完全停用外源性胰岛素。1例术后6月带正常移植物功能死于心肌梗塞,4例存活已超过1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次。除1例难治性排斥未能逆转行再次肾移植外.余3例经激素冲击或()KT3治疗均获好转。并发症情况:出现腹腔感染与切口感染各2例,肾周血肿1例,分别经手术探查或引流换药治疗后愈合。结论改进的ED术式胰肾联合移植安全、简单,无严重外科并发症,是值得推广的治疗IDDM合并尿毒症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8.
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老年肺癌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治疗老年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46例老年肺癌患者,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肿瘤内植入125I粒子,术后1、2、3、6个月,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46例患者,57个病灶,其中7例行2次植入,1例行3次植入,总穿刺次数为76次.术后观察6个月.术后1、2、3、6个月肿瘤治疗有效率(CR+PR)分别为8.77%(5/57)、40.35%(23/57)、89.47%(51/57)、96.49%(55/57).并发气胸6.58%(5/76),咳血19.57%(9/46).于植入后第6个月复查时2例出现粒子丢失,可能是肿瘤缩小,粒子被咳出.结论 CT导向下经皮肺穿刺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对老年肺癌患者是一种微创、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
消化系统肿瘤腹部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学基础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常见,影像学检查在判断腹部淋巴结状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消化系统脏器众多,解剖及淋巴引流较复杂,掌握消化系统常见肿瘤淋巴引流、转移的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影像学方法在肿瘤淋巴结转移诊断时的判断标准、准确性、不足之处、影像学方面最新进展等,有助于正确进行影像学和临床分期,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1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从原发肿瘤上脱落的肿瘤栓子进入淋巴管,通过输入淋巴管到达淋巴结边缘窦,肿瘤栓子的运动在此受阻,如果条件适合,肿瘤细胞可在此生长,导致淋巴结边缘窦扩大、… 相似文献
100.
Crohn病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Crohn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Crohn病的CT征象,大多数病例采用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均有节段性肠壁增厚,CT增强有7例表现为肠壁均匀增厚,缺乏层次,同时肠壁强化不明显;有11例表现为黏膜增厚和分层形成“靶征”和“双环征”,肠壁厚度多在5~10mm;有9例表现为病变段肠管周围纤维脂肪成分增多,蜂窝织炎及肠周或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有5例CT首先考虑为其他疾病,1例考虑为闭攀性肠梗阻,1例首先考虑为肠结核,2例回盲部病变怀疑为癌,1例肠穿孔形成脓肿仅诊为化脓性感染。结论cT不但能准确显示Crohn病肠壁、肠系膜及周围结构的异常,增强CT还能区分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病变,有助于临床采取合理而积极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