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890篇 |
免费 | 11261篇 |
国内免费 | 669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25篇 |
儿科学 | 1961篇 |
妇产科学 | 2931篇 |
基础医学 | 13463篇 |
口腔科学 | 2677篇 |
临床医学 | 16016篇 |
内科学 | 20161篇 |
皮肤病学 | 1590篇 |
神经病学 | 6397篇 |
特种医学 | 419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0篇 |
外科学 | 13340篇 |
综合类 | 19329篇 |
现状与发展 | 20篇 |
一般理论 | 18篇 |
预防医学 | 9431篇 |
眼科学 | 3446篇 |
药学 | 13509篇 |
115篇 | |
中国医学 | 6562篇 |
肿瘤学 | 104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7篇 |
2023年 | 1716篇 |
2022年 | 4017篇 |
2021年 | 5453篇 |
2020年 | 4055篇 |
2019年 | 3704篇 |
2018年 | 3940篇 |
2017年 | 3705篇 |
2016年 | 3308篇 |
2015年 | 5236篇 |
2014年 | 6733篇 |
2013年 | 6945篇 |
2012年 | 10123篇 |
2011年 | 10872篇 |
2010年 | 7482篇 |
2009年 | 6152篇 |
2008年 | 7783篇 |
2007年 | 7761篇 |
2006年 | 7322篇 |
2005年 | 6698篇 |
2004年 | 4839篇 |
2003年 | 4400篇 |
2002年 | 3651篇 |
2001年 | 3093篇 |
2000年 | 2849篇 |
1999年 | 2652篇 |
1998年 | 1316篇 |
1997年 | 1226篇 |
1996年 | 990篇 |
1995年 | 948篇 |
1994年 | 889篇 |
1993年 | 506篇 |
1992年 | 893篇 |
1991年 | 804篇 |
1990年 | 677篇 |
1989年 | 573篇 |
1988年 | 534篇 |
1987年 | 450篇 |
1986年 | 357篇 |
1985年 | 284篇 |
1984年 | 184篇 |
1983年 | 167篇 |
1982年 | 95篇 |
1981年 | 93篇 |
1979年 | 140篇 |
1978年 | 111篇 |
1977年 | 83篇 |
1974年 | 94篇 |
1973年 | 72篇 |
1972年 | 8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经皮肾微造瘘钬激光腔内切开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肾微造瘘钬激光腔内切开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UPJO)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UPJO患者25例,伴腰痛18例、尿路刺激症状5例、肉眼血尿6例;病程7~29个月,平均14个月.采用经皮肾微造瘘钬激光腔内治疗,于狭窄段后外侧全层切开输尿管壁直至肾周脂肪,其中17例合并肾和(或)肾盂结石(结石大小2.0 cm× 1.5 cm~4.0 cm×3.0 cm,平均3.0 cm×2.0 cm)患者同时予钬激光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6~8周.25例平均随访10(3~27)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60~90 min,术后平均住院6(5~7)d.16例腰痛、5例尿路刺激症状、6例肉眼血尿患者症状消失,IVU显示内切开段造影剂通过良好;4例治疗失败者再次经皮肾微造瘘钬激光腔内切开,1例随访13个月显示治愈,3例分别随访4、6、9个月症状无复发.结论 经皮肾微造瘘钬激光腔内切开治疗UPJO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可重复进行等特点,可作为部分UPJO患者,尤其合并上尿路结石、感染的患者微创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经鹿茸多肽(PAP)诱导的兔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复合胶原膜(MCMG)对兔膝关节局部全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B,C3组,A组以PAP诱导后的自体MSCs和MCMG修复软骨缺损;B组以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后的自体MSCs和MCMG修复软骨缺损;C组以自体MSCs和MCMG修复软骨缺损。分别于术后2、4和8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根据关节软骨组织学计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对术后8周大体及各阶段组织学形态评分结果显示:A组与B组修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明显优于C组(P<0.05)。结论经PAP诱导的兔自体MSCs/MCMG支架复合物可促进软骨缺损的快速修复,恢复软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EBN)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将9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行EBN,即循证后采取早期预防、促进排便训练、心理支持、首次排便监护等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持续时间、排便时心率、心电图S-T段变化以及便秘、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及再次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采用EBN能显著降低AMI患者便秘发生率,从而降低由此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与直肠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环周切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环周切缘侵犯情况。结果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3%(7/56),远处复发率为25% (14/56);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环周切缘阳性率为21%(12/56);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33%(4/12),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阴性的7%(3/44)(χ^2=6.061,P=0.014);前者远处复发率为50%(6/12),后者为18%(8/44)(χ^2=5.091,P=0.02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环周切缘与生存时间密切相关(log-rank,P=0.011);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41.7%,明显低于环周切缘阴性者的70.4%。T3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37%(10/27),明显高于T1和T2的0/6和9%(2/23)(χ^2=7.758,P=0.021)。肿瘤直径≥5 cm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39%(7/18),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的13%(5/38)(χ^2=4.803,P=0.028)。结论环周切缘侵犯与浸润深度和肿瘤直径密切相关,是影响中下段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5.
LRIG1下调原代星形细胞瘤细胞增殖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LRIGl蛋白表达对表皮生长因子(EGF)促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探讨LRIGl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原代培养19例星形细胞瘤细胞,用原位杂交检测LRIGl的表达,用噻唑蓝(MTT)法观察EGF对培养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并分析培养细胞LRIGl表达和EGF干预后的细胞生长率的关系。结果(75.3±11.6)%的培养细胞表达LRIGl蛋白;EGF促进培养细胞增殖(38.0±14.8)%,EGF促细胞增殖的细胞生长率与LRIGl表达程度呈负相关。结论LRIGl蛋白可能通过抑制EGF—EGFR信号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6例孤立性肺结节CT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观察CT平扫上结节的形态学特点,对穿刺活检术的诊断正确率与病灶的大小、位置、进针深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分析并发症情况。结果56例孤立性肺结节中,41例为恶性,7例为良性,8例活检未获明确诊断。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多见,CT恶性结节表现有空泡征、分叶征、短细毛刺、嵴突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正确率为86%,气胸的发生率为3.6%。Logistic回归发现,病灶的大小是影响穿刺活检正确率的主要因素(Wald=2.903,P=0.038,OR=0.935)。结论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病灶诊断孤立性肺结节临床价值大,准确率较高,而病灶的大小影响穿刺活检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997.
998.
重度上睑下垂矫治术后再次手术整复原因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重度上睑下垂额肌筋膜瓣悬吊术后远期并发症的预防,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对1996~2001年门诊患者中上睑下垂额肌筋膜瓣悬吊术后要求再次整形者48例(79眼)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重睑皱褶过高、皱褶不全59眼,其中上睑瘢痕显露29眼;眼睑闭合不全41眼,其中皮肤紧缩性闭合不全19眼;矫正过度4眼。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上睑迟滞现象。结论:多数并发症通过手术技巧可以预防,但睑闭合不全及上睑迟滞问题仍是今后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使用人肿瘤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1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以寻找与细胞信号转导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以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为对照,11例膀胱肿瘤组织中有87个基因表达明显下调,102个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其中与细胞信号转导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35个,明显上调基因13个,明显下调基因22个。结论膀胱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与多种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小角度弯曲针穿刺法进行腰5-骶1椎间盘或低位腰4~5椎间盘介入治疗的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对50例明显低于髂嵴的腰4-5或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小角度弯曲针法穿刺椎间盘进行介入治疗。透视下旋转血管机的C型臂,使射线方向与椎间隙平行,将皮肤穿刺点位于距离脊柱中线6~8cm处,常规消毒麻醉;将穿刺针的前端2~3cm向一侧弯曲20°后向椎间盘穿刺,侧位观察接近椎间盘后缘时,将穿刺针弯曲端偏向内侧、上方进入椎间盘后外侧部,然后进行椎间盘内臭氧注射或等离子消融治疗。结果椎间盘穿刺顺利,一次穿刺成功者45例,占90%,穿刺针进入椎间隙后多数与椎间隙平行,利于盘内介入操作(40/50,占80%),仅20%穿刺后针尖位置欠理想,但尚可完成臭氧注射溶核。经穿刺针向盘内注射臭氧分布良好,等离子刀头活动范围适合消融需要,手术后近期有效率96%,无明显穿刺并发症。结论小角度弯曲针法可以避免高位髂嵴对低位椎间盘穿刺的限制,提高穿刺针在椎间盘内的位置精度,有利于顺利施行介入处理,减少穿刺损伤,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