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了解椎前软组织肿胀和手术范围、手术节段及相关并发症之间的关联,探讨侧位X线在椎前软组织肿胀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侧位X线测量计算123例颈椎前路融合术患者的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按照C3水平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9.98 mm为分界,将病例分为肿胀组(大于9.98 mm)61例和非肿胀组(小于9.98 mm)62例,比较分析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肿胀组术后呼吸困难发生率为21.3%,高于非肿胀组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胀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83.6%,高于非肿胀组的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节段手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平均为8.29 mm,明显低于双节段和多节段手术(11.55 mm和10.4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节段手术后(C4以上)椎前软组织肿胀为10.94 mm,明显高于低节段手术后(C5及以下)的8.63 mm(P0.0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术患者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较高时术后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多节段手术或高节段(C5以上)手术患者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较高。因此,根据颈椎侧位X线评估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2.
背景:目前报道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成功率较低,且缺乏较为统一的鉴定方法.目的:对传统的体外分离培养脐带血问充质干细胞方法加以改良,以提高细胞培养成功率,并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4/2007-01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完成.材料:取自足月健康顺产新生儿的脐带血标本28份,由上海市红房子医院产科提供,经产妇和家属同意.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新牛儿脐带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原代培养5~7 d后半量换液,后每隔三四天全量换液一次.待细胞贴壁后,按处理方法不同分为2组:改良1组当皿底圆形巨核细胞融合、梭形成纤维样细胞脱落时将细胞悬液移入新的皿中培养:改良2组待皿底圆形巨核细胞渐渐占据优势时,将培养基换为含体积分数为15%小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当圆形巨核细胞大部脱落后换回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取第5代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成骨及成脂诱导.主要观察指标:显微镜下观察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表型,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染色检测绌胞诱导分化能力.结果:28份脐带血中20份培养出贴壁细胞(改良1组6份/10份,改良2组14份/18份),其中13份培养出能融合且可稳定传代的成纤维样细胞(改良1组4份,改良2组9份),成功率为46.4%,可传至22代且形态无变化,强烈表达CD105、CD29等问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而CD34、CD45和CD106等呈阴性表达.在特定诱导条件下,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脐带血中存在问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易于体外扩增、传代稳定,体外培养方法经改良后可提高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3.
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后路固定、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及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后路固定、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的1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及神经损伤,并分析一期前后联合手术的优缺点、适应证及内固定方法。结果本组10例椎管均获得有效减压,平均随访14个月,植骨块融合良好,伤椎高度基本恢复,Cobb’s角由术前平均17°恢复到5°,Frankel分级恢复1级者4例,恢复2级者3例,无变化者3例。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后路固定、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是集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一次完成的有效方法,可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但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出血较多,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POSSUM评分预测骨科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价值。方法对200例骨科高龄患者进行POSSUM评分,预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例数,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结果根据POSSUM系统预测,55例发生并发症,而实际发生并发症4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预测术后死亡人数为16例,实际死亡人数为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 POSSUM评分能较好地预测骨科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但对术后死亡存在过度预测。  相似文献   
75.
目的比较分析单节段和双/多节段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和吞咽困难发生率。方法纳入颈椎前路融合术病例123例,单节段组50例,双/多节段组73例,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前软组织宽度,比较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及吞咽困难发生率。结果单节段组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为(8.29±3.98)mm,吞咽困难发生率为40.0%,均低于双/多节段组的(11.14±5.17)mm和64.4%。且无论高位(C4/C5节段及以上)或低位手术(C5节段以下),单节段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和吞咽困难发生率均低于双/多节段术后。结论多节段手术可能是颈椎前路手术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和吞咽困难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术前针对相关人群的宣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分析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提高对其隐性失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0年12月~2013年5月,采取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65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未输血的44例,男17例,女27例;平均年龄76.1岁,平均手术时间73.9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72.0mL,术前血红蛋白(Hb)平均118.6g/L,术后93.7g/L,降低了24.9g/L;术前Hct平均33.1,术后25.2,降低了7.9;采取输血支持的21例,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81.5岁,平均手术时间72.4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79.8mL,平均输血量624mL,术前Hb平均98.1g/L,术后94.5g/L,降低了3.5g/L;术前Hct平均30.1,术后28.1,降低了2.0。按方程计算,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877mL和884mL,其中隐性失血分别占80.2%和81.2%。结论隐性失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围手术期应特别注意补充血容量。对隐性失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77.
解冰  田竞  杨超  周大鹏  项良碧 《中国骨伤》2015,28(7):633-637
目的:评价术前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对降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择期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42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入选119例.其中治疗组52例,男12例,女40例,平均年龄(71.4±12.8)岁,术前接受rHuEPO 10 000 U(隔日1次)加右旋糖酐铁200 mg(每日3次);对照组67例,男16例,女51例,平均年龄(70.9±16.2)岁,术前仅接受右旋糖酐铁200 mg(每日3次).所有患者采用PFNA-Ⅱ(辛迪思公司)或Intertan(施乐辉公司)在闭合复位下固定骨折,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率、平均输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30 d内死亡率.结果:119例中71例围手术期接受了至少1U(200 ml)异体血输入.治疗组围手术期输血率48.1%,低于对照组的68.7%(x2=4.77,P<0.05);治疗组平均输血量(1.8±0.4) U/pte,低于对照组的(3.6±1.1) U/pte (t=2.244,P<0.05).治疗组术后1周及30 d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术后30d较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高.两组术后血栓事件、术后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择期手术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前应用rHuE-PO可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率及平均输血量,但其长期安全性仍有待评价.  相似文献   
78.
副舟骨融合术治疗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冰  田竞  刘欣伟  周大鹏  项良碧 《中国骨伤》2014,27(10):870-873
目的:探讨副舟骨融合术治疗成年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副舟骨融合手术治疗35例(38足)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患者,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18~44岁,平均(32.4±7.3)岁;病程3~10个月.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测量影像学数据,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对足功能进行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除2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外,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35例患者全部获随访,时间12~84个月,平均(53.5±14.7)个月.32例(35足)患者达到影像学愈合,术后愈合时间9~18周,平均(13.7±2.3)周.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x2=12.14,P<0.01).手术前后距骨第1跖骨角[(9.4±3.5)°vs (8.3±2.7)°,t=0.736,P>0.05],跟骨倾斜角[(17.7±2.2)°vs(18.9±3.4)°,t=0.794,P>0.05],距舟覆盖角[(14.3±3.4)°vs (12.5±4.6)°,t=0.947,P>0.05]及第1跖楔关节高度[(14.8±3.1)mmvs (15.9±2.8) mm,t=0.81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AOFA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45.6±5.3 vs 82.5±7.4,t=3.214,P<0.01).结论: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成人Ⅱ型痛性足副舟骨,当副舟骨骨块较大,不伴有僵硬性扁平足时,副舟骨融合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足功能,术后患者满意度高,手术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比较单切口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与传统开放椎间盘切除术(OD)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科接受椎间盘切除手术的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25例,入院时随机分为MED组(n=12)和OD组(n=13),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摘除椎间盘重量、手术切口长度、Oswestry评分的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效果满意率.结果 MED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明显高于OD组(P<0.05),MED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明显小于OD组(P<0.05).两组术中摘除髓核组织重量无明显差别(P>0.05).和术前相比,术后MED组和OD组的Oswestry评分具有明显改善,但术前和术后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间临床效果满意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OD和单切口MED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单切口MED术中出血量少、切口长度小、术后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更加符合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80.
背景:目前报道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成功率较低,且缺乏较为统一的鉴定方法。目的:对传统的体外分离培养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加以改良,以提高细胞培养成功率,并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4/2007-01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完成。材料:取自足月健康顺产新生儿的脐带血标本28份,由上海市红房子医院产科提供,经产妇和家属同意。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新生儿脐带血,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生血清的α-MEM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原代培养5-7d后半量换液,后每隔三四天全量换液一次。待细胞贴壁后,按处理方法不周分为2组:改良1组当皿底圆形巨核细胞融合、梭形成纤维样细胞脱落时将细胞悬液移入新的皿中培养;改良2组待皿底圆形巨核细胞渐渐占据优势时,将培养基换为含体积分数为15%小牛血清的α-MEM培养液,当圆形巨核细胞大部脱落后换回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取第5代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逍行体外成骨及成脂诱导。主要观察指标:显微镜下观察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表型,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油红染色检测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结果:28份脐带血中20份培养出贴壁细胞(改良1组6份/10份,改良2组14份/18份),其中13份培养出能融合且可稳定传代的成纤维样细胞(改良1组4份,改良2组9份),成功率为46.4%,可传至22代且形态无变化,强烈表达CD105、CD29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而CD34、CD45和CD106等早阴性表达。在特定诱导条件下,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脐带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易于体外扩增、传代稳定,体外培养方法经改良后可提高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