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819篇 |
免费 | 6788篇 |
国内免费 | 437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28篇 |
儿科学 | 1502篇 |
妇产科学 | 444篇 |
基础医学 | 4324篇 |
口腔科学 | 1160篇 |
临床医学 | 9421篇 |
内科学 | 6766篇 |
皮肤病学 | 892篇 |
神经病学 | 1528篇 |
特种医学 | 2952篇 |
外科学 | 6713篇 |
综合类 | 21103篇 |
现状与发展 | 31篇 |
预防医学 | 8614篇 |
眼科学 | 1024篇 |
药学 | 8815篇 |
106篇 | |
中国医学 | 6704篇 |
肿瘤学 | 315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5篇 |
2023年 | 812篇 |
2022年 | 2030篇 |
2021年 | 2649篇 |
2020年 | 2380篇 |
2019年 | 1209篇 |
2018年 | 1362篇 |
2017年 | 1809篇 |
2016年 | 1356篇 |
2015年 | 2505篇 |
2014年 | 3422篇 |
2013年 | 4477篇 |
2012年 | 6760篇 |
2011年 | 7021篇 |
2010年 | 6490篇 |
2009年 | 6029篇 |
2008年 | 6240篇 |
2007年 | 6165篇 |
2006年 | 5437篇 |
2005年 | 4461篇 |
2004年 | 3208篇 |
2003年 | 2722篇 |
2002年 | 2122篇 |
2001年 | 2061篇 |
2000年 | 1496篇 |
1999年 | 555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34篇 |
1996年 | 133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87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3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4篇 |
1959年 | 9篇 |
1958年 | 11篇 |
1957年 | 11篇 |
195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91.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中8例气性坏疽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收集8例确诊为气性坏疽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给予多次外科清创、敏感抗生素、高压氧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本组多数患者具有无肢体捻发音,而X线、CT或B超等发现组织间有气体的特点.全部患者渗出液涂片发现梭状芽孢杆菌,细菌培养主要为产气荚膜杆菌.大多数患者为混合感染.另外,伤肢有大量坏死组织与渗出液,患者红细胞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等特点.经过积极综合治疗,无一例患者死亡或因为气性坏疽而截肢.结论 地震所致开放性损伤多发,且多为混合感染,气性坏疽为其主要的特殊感染之一.彻底外科清创、敏感抗生素治疗是气性坏疽的主要治疗方法.正规高压氧及营养支持治疗是重要且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2.
肝移植术后移植肝血流灌注异常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CT灌注成像(CTP)探讨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流灌注的影响因素.方法33例肝移植术后患者接受CT血管成像(CTA)及CTP检查.计算主动脉强化峰值的95%可信区间范围,排除此范围以外的病例.测量无并发症患者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最(PVP)、总肝灌注最(TL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的平均值及其95%可信区间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有术后并发症患者的肝脏血流灌注情况及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因素.结果29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其中无术后并发症15例,有术后并发症14例.无术后并发症患者HAP、PVP、TLP和HPI的95%可信区间范围分别为(0.1509~0.3183)、(0.7223~1.3859)、(0.8367~1.7231)ml·min-1·ml-1和17.83%~31.63%.14例有并发症的患者中,HAP降低7例,其巾肝动脉狭窄5例、脾大3例;HAP增高2例,均为中、重度门静脉狭窄患者.PVP减低13例,其中门静脉狭窄或闭塞8例、脾肾分流4例、脂肪肝2例;TLP减低12例,全部与PVP减低有关.仅2例HAP减低患者HPI减低.结论CTP技术通过定量测量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能够无创性评价各种移植肝血流灌注异常,客观评价移植肝缺血的程度和类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3.
马树华 XU Ke 肖壮伟 SUN Zheng-yu 王强 YANG Ming-wei 卢涛 LI Shu 乐洪波 HAN Ming-jun 李玉光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7):734-73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周围型肺癌血管生成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l)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73例周围型肺癌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分析周围型肺癌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参数图像和各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强化峰值(PH)、肿块-动脉强化峰值比(PHpm/PHa)].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cyclinDl,评价周围型肺癌各CT灌注参数与MVD计数及cyclinD1表达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结果 3组周围型肺癌(腺癌、鳞癌、其他类型癌)的TDC曲线相似,都有明显的上升支,CT值明显增加[TDC曲线的峰值分别为(44.87±6.83)、(34.91±8.05)、(40.66±5.87)HU],达峰值后变化较小,较平坦,有一个平台期;cyclinD1阳性表达44例,周围型肺癌cyclinD1阳性表达患者的MVD值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分别为(33.88±14.81)、(23.17±11.66)条/高倍视野,P<0.01];周围型肺癌cyclinD1阳性表达者的PH、PHpm/PHa、BF、BV、PS值[分别为(60.56±6.27)HU、(20.71±2.54)、(245.54±69.73)ml·100 mg-1·min-1、(12.17±3.50)ml/100 mg、(20.11±7.34)ml·100 mg-1·min-1]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56.39±6.87)HU、(19.02±3.27)、(194.23±80.89)ml·100 mg-1·min-1、(9.67±3.00)ml/100 mg、(14.10±7.45)ml·100 mg-1·min-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周围型肺癌中,cyclinD1阳性表达的PH、PHpm/PHa、BF、BV、PS值与MVD均呈正相关,其中,BV、PS、BF值的r值分别为0.409、0.517、0.503,呈显著性相关(P值均<0.01);PH、PHpm/PHa的r值分别为0.319、0.324,呈低度相关(P值均<0.05).cyclinD1阴性表达者PH、PHpm/PHa、BF、BV、PS值与MVD均无相关性.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及cyclinD1表达,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周围型肺癌血流模式的非创伤性方法,有利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994.
计算机X线摄影(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图像质量大幅度提高.但骶尾骨体积较小,周围软组织厚,与周围的空气部分密度差过大,因此尾骨侧位摄影的图像显示效果欠佳.笔者旨在观察分析影响骶尾椎椎体图像质量的各种因素,同时对骶尾椎侧位CR的最佳摄影技术参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5.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源CT双能量扫描肺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8月临床怀疑肺部疾病的连续54例患者行肺部增强双能量扫描,按照肺部不同病变分为4组:正常组、渗出性病变组、肿块性病变组和肺栓塞组.分析不同组别之间双能量CT灌注成像的表现.结果 正常组14例,肺部双能量灌注成像表现双侧肺部灌注对称,未见明显差异.渗出性病变组10例,表现为局部灌注量降低;肿块性病变组27例,因为发生位置不同肺部灌注成像表现各异,外周性肿块表现为局部肿块区域的灌注缺损,而中央型肿块因为累及肺门血管而表现为肺段性灌注降低区或缺损区.肺栓塞组3例,表现为肺栓塞区域的灌注缺损或稀疏.结论 利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以观察肺的灌注状态,尤其有利于评价中央型肺癌和肺栓塞患者肺灌注的异常.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T_2图成像技术在检测关节软骨退变早期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用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甲、乙、丙、丁四组。甲组左膝关节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束后即刻处死,取股骨髁软骨行苏木素和伊红染色(HE)、阿利辛兰染色(AB)及蛋白多糖含量测定。乙、丙、丁各组每只兔左膝关节内注射0.2ml(10U)木瓜蛋白酶。乙、丙、丁各组于注射木瓜蛋白酶前及注射后分别于24h、48h、72h先行相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T_2图成像,取感兴趣点,测定关节软骨T_2弛豫时间值并取平均值,对每组数据进行t检验。扫描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左膝股骨髁部软骨行大体观察、HE、AB染色及蛋白多糖含量测定。结果:注射木瓜蛋白酶后24h、48h,蛋白多糖含量与甲组比较,统计学均有差异(P=0.048和0.045,P<0.05),注射后72h,统计学没有差异(P=0.455,P>0.05)。T_2图像软骨色阶由注射前的黄红色转为注射后的红色,注射木瓜蛋白酶后24h、48h、72h的T_2弛豫率分别升高了30.14ms,20.92ms和16.17ms。经t检验后,注射后24h与注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4,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的T_2图成像技术能够通过定量检测T_2弛豫时间值反映软骨退变早期软骨内的生化改变。 相似文献
997.
不同心率水平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心率状态下双源CT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情况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345例受试者,男248例,女97例,年龄24~86岁,心率49~133次/分,平均心率74.2±14.4次/分(均未给予药物控制心率),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后,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对所有受检对象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分段评分(1分~5分)。按受检时心率分为5组,分别统计各组冠状动脉各段的成像质量评分,收缩期和舒张期最佳时相的成像质量评分,以及最佳时相在R-R间期的分布情况。结果:成像成功率为99.9%(3392/3395)。图像质量评分总均值为(4.76±0.57),评分均值与心率呈负相关(r=-0.973,P=0.005)。当心率增高时,收缩期的成像质量和舒张期的成像质量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收缩期下降幅度与舒张期比较明显较缓。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舒张期得到,占79.6%(183/230),特别集中于R-R间期的70%左右,占68.3%(157/230),有88.7%(306/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4分以上)的图像;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收缩期得到,占83.5%(96/115),仅有10.4%(12/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的图像。结论:在排除了心律不齐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双源CT在患者处于自然心率状态下其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率接近100%;但心率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仍有一定影响;当心率<80次/分时大多数可以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成像,而心率≥80次/分时一般只能在收缩期成像。 相似文献
998.
动态增强CT和MRI诊断乳头状肾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生物学行为、血液动力学特征、病理等及其相关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13例,术前行CT平扫及皮髄交界期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注射流率3~4ml/s,2例同时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3例中肿瘤位于右侧5例,左侧8例;呈圆形或椭圆形7例,分叶结节状或不规则形6例,其中呈边缘结节状突起5例、不规则形1例;直径1.5~9.0cm,平均4.7cm;肿瘤密度均匀4例,不均匀9例,所有肿瘤境界清楚。肿瘤平扫CT值18.3~35.9HU,平均26.3HU;动态增强皮髓交界期CT值27.9~57.1HU,平均36.2HU;实质期CT值34.8~71.0HU,平均48.6HU。实质期肿瘤境界最清楚,坏死囊变区不强化。2例行MRI检查,T1WI示肿瘤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MR动态增强特点与CT相似。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动态CT扫描和MRI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99.
1000.
目的研究重组巴曲酶(rBAT)连续静脉注射30d对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健康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低、中、高剂量组(3.0、10.0、30.0KU·kg^-1)和溶媒对照组(n=20)。连续30d尾静脉注射给药。末次给药后处死一半动物做病理解剖,另一半停药后继续观察15d。观察症状和检测指标包括:一般症状;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凝血指标;非特异性免疫学检查;抗体检测;病理检查等。结果rBAT可能对大鼠的CT有一定的影响,且不同剂量对CT的作用不同;rBAT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浆Fig含量,且呈剂量依赖性。30d雄性大鼠血清ALT呈剂量依赖性的升高。以上作用均是可逆的。结论rBAT对大鼠凝血系统及肝功能有一定的可逆的毒性作用。大鼠静脉注射rBAT的安全剂量为3KU·kg^-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