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9篇
  免费   906篇
  国内免费   478篇
耳鼻咽喉   98篇
儿科学   94篇
妇产科学   79篇
基础医学   509篇
口腔科学   122篇
临床医学   1010篇
内科学   677篇
皮肤病学   104篇
神经病学   210篇
特种医学   405篇
外科学   772篇
综合类   2685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1007篇
眼科学   84篇
药学   1122篇
  14篇
中国医学   810篇
肿瘤学   317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302篇
  2021年   315篇
  2020年   320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359篇
  2014年   440篇
  2013年   582篇
  2012年   797篇
  2011年   902篇
  2010年   827篇
  2009年   716篇
  2008年   682篇
  2007年   617篇
  2006年   572篇
  2005年   466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1年   3篇
  1959年   26篇
  1958年   31篇
  1957年   26篇
  1956年   24篇
  1955年   19篇
  1954年   28篇
  1951年   3篇
  1949年   16篇
  1948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基因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后对培养的关节软骨细胞形态、分裂增殖及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将bFGF基因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Hβ。AP 1中 ,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Hβ bFGF ,转染兔关节软骨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 ,检测阳性细胞bFGF基因的表达水平。测定培养软骨细胞的DNA含量、糖醛酸含量、软骨细胞增殖情况及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 bFGF基因转染软骨细胞表型未见显著变化 ;bFGF基因转染组、载体对照组、空白对照组DNA含量分别为 ( 77.37± 6 .2 1)、( 40 .39± 4.33)、( 33 .77± 4.2 5 ) μg/瓶 (P <0 .0 1) ,糖醛酸含量分别为 ( 30 8.8± 10 .2 )、( 77.9± 8.7)、( 80 .2± 10 .5 ) μg/瓶 ( P <0 .0 1) ,软骨细胞G1期分别为 5 9.3± 2 .1、6 9.5± 4.0、73 .1± 3 .9(P <0 .0 5 )。结论 bFGF转染关节软骨细胞后 ,可显著促进细胞分裂增殖并缩短细胞周期 ,为软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新的技术路线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2.
目的建立微量氟乙酰胺的极谱分析法。方法应用氟乙酰胺在高温强碱条件下的分解反应,利用极谱法对其分解产物形成的ALC-La-F-三元络合物在pH=4.90的含KNO3的六次甲基四胺缓冲液中的-0.67V处的络合物吸附波进行测定。结果在所选定的最佳条件下,氟乙酰胺的线性范围为5.0×10-8~1.2×10-6mol/L,回归方程y=3.49x+0.042,相关系数r=0.9996,方法的检测下限为2.0×10-8mol/L。结论该法可用于测定面粉中的氟乙酰胺。  相似文献   
23.
椎管内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组收集自2000年2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椎管内肿瘤患者64例,通过显微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在64例椎管内肿瘤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6岁,平均38岁。2.主要症状与体征:(1)疼痛:疼痛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共有18例。常表现为根性疼痛,有时可误诊为肋间神经痛或坐骨神经痛。(2)感觉障碍:常见,共有54例。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表现为有感觉障碍平面并常伴有麻木或束带感。髓内肿瘤则常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节段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平面与脊髓肿瘤所在部位相关。(3)运动障碍:有52例入院时在肿瘤压迫…  相似文献   
24.
肝腺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影像学(US、CT、MRI及DSA)诊断肝腺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肝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1例行US和CT检查(有1例行CT灌注成像,CTP),5例行MRI扫描,4例行DSA检查,并与手术病理所见对照。结果11例肝腺瘤均为单发肿块,无肝硬化背景,直径2.0~10.0cm。影像学表现:US检查,10例呈稍低或不均匀稍强回声,边界清晰,6例见低回声晕,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有较丰富的血流;CT检查,10例为稍低或等密度,8/10例动脉期全瘤明显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呈等密度,1例平扫和延迟期呈等密度,动脉期中度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误诊为血管瘤。1/11例CT灌注成像(CTP)检查,肝动脉灌注量(HAP)=1.08ml/(min.ml),门静脉灌注量(PVP)=0.19ml/(min.ml),肝动脉灌注指数(HPI)=0.85,各参数值与肝癌均有明显不同;MRI检查,5例肝腺瘤均能显示完整包膜,T1WI上2例稍高于肝脏信号,1例呈等信号,2例为稍低信号,T2WI上5例均表现为以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脂肪抑制像(STIR)1例呈略低信号,4例信号与T2WI相似,行增强扫描的4例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门脉期强化减退,平衡期呈等信号。DSA检查,3/4例病灶见粗细不均的异常血管影,实质期可见肿瘤染色表现。结论肝腺瘤的US和DSA表现均缺乏特异性,CT、MRI则具有一定的特点。CTP对肝腺瘤可能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5.
2002~2006年广西大专新生乙肝病毒携带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002~2006年广西大专新生乙肝病毒携带率分布,为进一步防治乙型肝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2~2006年大专新生入学体检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2002~2006年5年中广西大专新生HBV携带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下降,2006年乙肝病毒携带率比2002年下降了44%,尤其以2005年桂东南汉、壮民族下降最为显著。[结论]80年代中期广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以后,乙肝疫苗阻断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广西青少年母婴传播及水平传播效果已经显现。建议在广西各地区,尤其是在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强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的接种工作力度,使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率控制到更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总结桥小脑角区巨大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我科 73例桥小脑角区巨大肿瘤的发病率、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定位定性诊断、手术治疗及随访心理治疗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 73例桥小脑角巨大肿瘤 (均≥ 4cm)中 ,神经鞘瘤 50例 (68.4% )、脑膜瘤 1 9例 (2 6 .1 % )、胆脂瘤 4例 (5 .6 % )。 73例均有颅神经损害、小脑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及颅内高压征。 73例中手术全切除 60例 (82 .2 % )、次全切除 1 3例 (1 7.8% )。 56例颅神经损伤中需心理治疗者 40例 (54 .8% ) ,2例死于肺部感染。平均随访 3 - 5年 ,无复发 ,疗效满意。结论 将桥小脑角区巨大肿瘤的临床特点结合影像学检查 ,可作早期定位、定性诊断 ,并有助于手术设计。早诊断、早治疗以及娴熟的显微操作技术是减少并发症 ,提高疗效的关键。手术结合伽玛刀以及随访心理治疗可改善预后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7.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98例鞍区肿瘤患者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及翼点入路应用体会。方法:按照翼点入路各项操作步骤行鞍区肿瘤切除98例,介绍了操作方法并讨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不同部位肿瘤作相应手术操作调整的方法。结果:鞍区肿瘤应用翼点入路进行显微手术操作可良好显露鞍区及肿瘤各显微解剖结构以及手术操作平台,使其肿瘤全切率及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及翼点入路手术操作的掌握和熟练程度的提高是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关键及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基础。  相似文献   
28.
大鼠氮能神经与胃电节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庆林  王振华 《医学争鸣》2003,24(17):1572-1574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与胃电节律失常的关系 .方法 :2 8只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12只 )和胃电节律失常模型组 (8只 )喂养 4wk后 ,先记录胃电、再行胃窦肌间神经丛氮能神经染色 ;药物组 (8只 ) :观察注射不同剂量硝普钠 (SNP)、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型精氨酸甲酯 (L NAME)后的胃电变化 .结果 :药物组大鼠注射硝普钠或大剂量L NAME后出现了明显的胃电节律失常 ;模型组大鼠胃电节律失常增加 ,异常节律指数 (ARI)和慢波频率变异系数 (coefficientofvariation,CV)分别为 2 1.8%和 2 5 .7%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 (ARI和CV分别为 9.5 %和 17.2 % ,P <0 .0 1) ,胃窦肌间神经丛的氮能神经含量也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 (2 1.9%vs13.8% ,P <0 .0 1) .结论 :一氧化氮增多或过少均可导致明显的胃电节律失常  相似文献   
29.
结肠回肠反流与回肠黏膜结肠化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肠回肠反流后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的机制.方法取SD大鼠60只,均为雄性,体重25¨3∞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末端回肠-盲肠侧侧吻合术或回肠末端手术缝线,2个月后处死动物并取组织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一般状况良好.大体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回肠末端黏膜表现为绒毛萎缩、间距增宽、沟变浅、光滑性增强.病理组织学:实验组表现为黏膜绒毛萎缩、间距增宽、沟变浅、上皮细胞变短、杯状细胞增多.电镜观察:实验组可见绒毛变小、变短或脱落;微绒毛变短、分布不均匀;杯状细胞数目在非坏死区增多.结论结肠-回肠反流后可导致回肠末端黏膜结肠化的变化,它可能是慢性末端回肠炎的发病基础或前期表现.  相似文献   
30.
Unilateral bullous pemphigoid in a hemiplegic pagti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78-year-old man with a long-standing left-sided hemiplegia presented with bullous pemphigoid which affected his paralysed side only. Although the rash was unilateral, 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demonstrated IgG antibody at the dermo-epidermal junc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bod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was also positive. A suction-blister test showed increased skin fragility on the affected s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