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7467篇 |
免费 | 33878篇 |
国内免费 | 1712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86篇 |
儿科学 | 4958篇 |
妇产科学 | 1738篇 |
基础医学 | 18645篇 |
口腔科学 | 6430篇 |
临床医学 | 36128篇 |
内科学 | 24988篇 |
皮肤病学 | 3478篇 |
神经病学 | 6435篇 |
特种医学 | 12666篇 |
外科学 | 25430篇 |
综合类 | 87911篇 |
现状与发展 | 71篇 |
预防医学 | 37035篇 |
眼科学 | 3351篇 |
药学 | 37762篇 |
520篇 | |
中国医学 | 34360篇 |
肿瘤学 | 133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4篇 |
2024年 | 4642篇 |
2023年 | 5260篇 |
2022年 | 10885篇 |
2021年 | 13040篇 |
2020年 | 11417篇 |
2019年 | 6456篇 |
2018年 | 6568篇 |
2017年 | 8829篇 |
2016年 | 6820篇 |
2015年 | 12195篇 |
2014年 | 15433篇 |
2013年 | 19923篇 |
2012年 | 28305篇 |
2011年 | 29897篇 |
2010年 | 26977篇 |
2009年 | 24311篇 |
2008年 | 24839篇 |
2007年 | 23641篇 |
2006年 | 20759篇 |
2005年 | 16136篇 |
2004年 | 11243篇 |
2003年 | 9072篇 |
2002年 | 6849篇 |
2001年 | 6412篇 |
2000年 | 4595篇 |
1999年 | 1667篇 |
1998年 | 327篇 |
1997年 | 285篇 |
1996年 | 282篇 |
1995年 | 209篇 |
1994年 | 230篇 |
1993年 | 123篇 |
1992年 | 103篇 |
1991年 | 103篇 |
1990年 | 79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30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5篇 |
1964年 | 9篇 |
1959年 | 25篇 |
1958年 | 28篇 |
1957年 | 27篇 |
1956年 | 17篇 |
1955年 | 1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渐进性咬合紊乱导致兔髁突退行性变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是否可导致兔髁突软骨退行性变。方法 27只5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渐进性咬合紊乱组(A组)、操作对照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A组动物以正畸用橡皮圈分别将一侧上颌和对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向近中牵拉,以形成上下牙不吻合接触的咬合紊乱;B组作结扎钢丝操作对照,不牵拉。分别在6月龄、7月龄、8月龄时取材,各时间点每组取材3只实验动物,对双侧髁突作组织学观察和测量。结果 B、C两组髁突软骨表现无明显差异,A组有明显随时间延长而加重的退行性变,表现为髁突前、中部软骨变薄,肥大层软骨不连续,局部组织纤维化;髁突后部软骨增厚,增殖层未成熟细胞比例增加。结论 渐进性咬合紊乱可导致兔髁突软骨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62.
局部应用二磷酸盐对鼠正畸牙移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Zoledronate溶液对鼠正畸牙齿移动距离与牙周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用42只雄性Wistar大鼠,牵引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实验中分别将Zoledronate溶液及生理盐水注射入实验组(左侧)及对照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腭侧的粘骨膜下。注射于实验前3d开始,共进行9次,每3d一次。分别在加力0、3、7、14、21d后记录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组织HE染色后,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①实验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低于对照组。②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均低于对照组,而根分叉区破牙骨质细胞数除加力14d外,2组差异无显著性。③实验过程中Zoledronate溶液对破骨细胞和破牙骨质细胞以外的细胞作用不明显。结论 Zoledronate能有效地抑制支抗牙移动,减少压力侧牙槽骨表面破骨细胞数。 相似文献
63.
成人下颌升支应用解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成人下颌升支后份及髁突的应用解剖。方法 对 16个成人离体下颌升支后缘高度、升支后份厚度 ,下颌孔后缘至下颌升支后缘的距离、髁突高度、髁突颈前后径、内外径测量分析。结果 下颌升支后缘前方 15mm范围内由后向前逐渐增厚 ,部分下颌升支在下颌孔上方 10mm处无松质骨。结论 应用拉力螺钉进行髁突骨折复位固定时应参照以上解剖规律进行。 相似文献
64.
目的:了解目前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患儿家长对子女牙齿排列与咬合情况,即儿童早期错畸形的关注现状.方法:采用填写问卷方法对2007-03~09期间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初诊患儿家长进行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783 份.结果:783 例患儿中, 因龋病及其并发症就诊者占51.3%,以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为主诉就诊患儿占35.0%.注意到孩子的牙齿排列和咬合问题的家长有510 名,其中希望治疗者474 名,不希望治疗者36 名;从未关注过孩子牙齿排列和咬合情况者273 名.对上前牙和下前牙排列不齐的关注率分别为56.6%和47.4%,注意到前牙咬合异常者占50.5%.有71.5%的家长是通过自己注意的途径得知子女的牙齿排列和咬合异常.48.7%的家长填写了个人资料,其中大学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73.9%. 结论:越来越多家长关注到自己孩子的牙齿排列与咬合状况,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及家长相关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65.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国人10种牙周病可疑致病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分别检测国人不同牙周情况者龈下菌斑中 10种牙周可疑致病菌 ,观察其分布特点 ,并初步分析不同的细菌组合与牙周病的关系。方法 :从 3组对象 :健康组 ,龈炎组和牙周炎组中采取 12 4例龈下菌斑 ,提取DNA ,分别用 10种牙周病可疑致病菌的特异引物 ,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16SrDNA片段来鉴定细菌种类。用统计软件分析细菌与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经 χ2 检验 ,龈炎组和牙周病组牙龈卟啉菌的检出率高于健康组 (P <0 .0 5) ,牙周病组福塞氏类杆菌、中间型普里沃氏菌、齿垢密螺旋体 ,变黑普里沃氏菌的检出率高于健康组和龈炎组 (P <0 .0 5)。经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 ,中间型普氏沃氏菌、齿垢密螺旋体和变黑普里沃氏菌与牙周病关系更为密切 ;中间型普里沃氏菌、变黑普里沃氏菌和生痰二菌化碳噬纤维菌与附着丧失有关 ,而Pi和Td对探诊出血影响较大。结论 :我国人群的牙周病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有自已的特点。 相似文献
66.
我国人口错畸形的发病率高达83.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口腔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正畸治疗需求量越来越大。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技术是矫治错畸形的主要方法,其在改善了错畸形患者美观和功能的同时,也对患 相似文献
67.
目的X-Rite’sShadeVision System和Vitapan Classical比色板的匹配性。方法采用X-Rite’sShadeVision System对Vitapan Classical比色板进行测色。结果X-Rite’s ShadeVision System测量结果排序与原排序一致,排列差异最大有6个色片的差距。相邻比色板的色差ΔEab参差不齐,最大的色差6.92,而最小的色差只有1.21。结论X-Rite’s ShadeVision System与Vitapan Classical比色板不完全匹配。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索偏侧咀嚼对紧咬牙运动时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左、右侧偏侧咀嚼患者各7例,在紧咬牙运动时采集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对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数据。结果7例左侧偏侧咀嚼患者中有4例出现海马旁回的激活,而右侧偏侧咀嚼患者均未见海马旁回的激活。结论发现了左侧偏侧咀嚼患者紧咬牙运动可激活与人类学习记忆能力有重要关系的海马旁回的现象。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分析并评价矫治错(牙合)同时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直丝弓技术矫治各种错(牙合)畸形伴TMD患者42例,详细记录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治疗结束后2年的牙(牙合)情况及TMD症状、体征变化、颞下颌关节(TMJ)X线片情况。结果 30例患者TMD症状及体征基本痊愈,占71.4%;好转7例,占16.7%;无效或加重5例,占11.9%。结论 错(牙合)畸形伴TMD的年轻患者经正畸矫治可以恢复咬合或作(牙合)重建,建立(牙合)平衡,使颞下颌关节、下颌回复到正常解剖位置。但已经发生器质性损害或TMJ解剖结构不对称的患者,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颅神经嵴干细胞(CNCSC)用于牙再生研究的可行性,观察牙本质基质非胶原蛋白(DMNCP)对CNCSC的成牙本质样细胞表型分化的影响。方法小鼠神经管组织块无血清条件培养法获取颅神经嵴干细胞,以DMNCP体外诱导CNCSC的分化,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茜素红特染等方法,分别从Ⅰ型胶原表达、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表达、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钙结节形成情况,鉴定CNCSC的成牙本质样细胞表型。结果诱导后的CNCSC呈现I型胶原、DSPP阳性表达,ALP活性增高,钙结节形成,具有成牙本质细胞表型特征。结论DMNCP具有诱导CNCSC向成牙本质细胞表型分化的作用,利用CNCSC开展牙再生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