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0516篇 |
免费 | 31685篇 |
国内免费 | 1927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56篇 |
儿科学 | 5179篇 |
妇产科学 | 1884篇 |
基础医学 | 19310篇 |
口腔科学 | 6456篇 |
临床医学 | 37815篇 |
内科学 | 27168篇 |
皮肤病学 | 3634篇 |
神经病学 | 7363篇 |
特种医学 | 1333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27309篇 |
综合类 | 89155篇 |
现状与发展 | 73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37580篇 |
眼科学 | 3805篇 |
药学 | 39420篇 |
527篇 | |
中国医学 | 33629篇 |
肿瘤学 | 145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92篇 |
2023年 | 4287篇 |
2022年 | 10709篇 |
2021年 | 13171篇 |
2020年 | 11477篇 |
2019年 | 6491篇 |
2018年 | 6921篇 |
2017年 | 9207篇 |
2016年 | 7259篇 |
2015年 | 12948篇 |
2014年 | 16357篇 |
2013年 | 20784篇 |
2012年 | 29568篇 |
2011年 | 31323篇 |
2010年 | 27991篇 |
2009年 | 25168篇 |
2008年 | 25821篇 |
2007年 | 24676篇 |
2006年 | 21636篇 |
2005年 | 16883篇 |
2004年 | 11981篇 |
2003年 | 9919篇 |
2002年 | 7655篇 |
2001年 | 6995篇 |
2000年 | 5061篇 |
1999年 | 1988篇 |
1998年 | 526篇 |
1997年 | 464篇 |
1996年 | 439篇 |
1995年 | 329篇 |
1994年 | 331篇 |
1993年 | 197篇 |
1992年 | 178篇 |
1991年 | 173篇 |
1990年 | 143篇 |
1989年 | 106篇 |
1988年 | 79篇 |
1987年 | 95篇 |
1986年 | 73篇 |
1985年 | 66篇 |
1984年 | 46篇 |
1983年 | 40篇 |
1982年 | 31篇 |
1964年 | 9篇 |
1959年 | 25篇 |
1958年 | 28篇 |
1957年 | 27篇 |
1956年 | 17篇 |
1955年 | 19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前不均倾位的诊断及处理方法,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前不均倾位的认识。方法:对我院1995年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51例前不均倾产妇的发病年龄、胎产次、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母儿产时产后并发症及诊治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0例前不均倾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母婴安全。1例自然分娩。结论:前不均倾位产时并发症多,不易做出早期诊断,对母婴危害大,难以经过阴道分娩,诊断一旦明确,应及时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02.
103.
我院创建于1938年,当时名叫“寸金公共医院”,座落在名闻遐迩的寸金桥畔。经过66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有职工1300多人,其中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18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8人,省市突出贡献专家4人。医院开放病床l000张,拥有一大批高精尖诊疗设备,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保健于一体的湛江市属三级综合医院。 相似文献
104.
白细胞介素-4和γ-干扰素基因联合治疗胶质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白细胞介素(IL)-4和γ-干扰素(IFN)基因联合治疗胶质瘤的作用。方法构建携带IL-4或IFN-γ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其导入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将携带IL-4和IFN-γ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分别或联合注射到脑内荷瘤大鼠的肿瘤组织中,观察其治疗作用。结果成功获得携带治疗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PA317IFN-γ和PA317IL-4,所产病毒滴度分别为2x10^6cfu/ml和2.5x10^6cfu/ml。包装细胞瘤内注射能够诱导大鼠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杀伤肿瘤细胞,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结论携带IL-4或IFN-γ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包装细胞瘤内注射是一种有效的胶质瘤基因治疗方法,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双极汽化电切术(TUPKVP)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行TUPKVP的临床资料。结果:中转开放手术2例,切除前列腺组织10~80 g,平均32.5 g。手术时间25~150 min,平均60 min,术中输血10例,无电切综合征(TURS)发生。术后随访2~36个月,患者最大尿流率升高,IPSS症状评分值降低,排尿通畅,疗效好,并发症少。结论:TUPKVP出血少,手术安全,疗效确切,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猪肾近端小管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猪肾近端小管的超微结构。方法 树脂包埋一超薄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结果 猪肾近端小管可分S1、S2、S3和S4段构成,其中S1、S2段构成了近端小管曲部,S3、S4段构成了近端小管直部。本文对各段细胞超微结构特点进行详细的描述。结论 猪肾近端小管的超微结构与人肾近端小管最接近。 相似文献
107.
108.
胆红素对新生豚鼠蜗核损伤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听性脑干反应 (ABR)在胆红素所致听力损伤中的监测价值。方法 2 0只新生 5日豚鼠随机分为胆红素组和对照组 ,胆红素组腹腔注射胆红素 (2 0 0 μg/ g) ,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 (0 1ml/g) ,于腹腔注射前和后 4h、 8h分别记录ABR并观察神经行为状况 ,每组各取 5只于腹腔注射后 4h、 8h分别行蜗核形态学观察。结果 注射胆红素后 ,ABR波潜伏期、波间期呈逐渐延长趋势 ,振幅呈逐渐下降趋势 ,其中波Ⅱ改变出现最早且最明显。用药后 4h ,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和形态学改变时 ,Ⅰ -Ⅱ波间期延长及波Ⅱ振幅下降与对照组及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用药后 8hABR改变更明显 ,同时伴有神经症状和镜下形态学改变 ,蜗核体积及大椭圆细胞截面积显著性减小 (P <0 0 1)。结论 ABR是监测胆红素所致听力损害早期的敏感指标 ,优于耳蜗电图和耳声发射等主要反映周围听觉系统功能状态的电生理技术 ,加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ABR动态监测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应用于外阴癌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4年10月-2008年4月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中采用SLNB的外阴癌患者21例,其中处于研究前期(即2005年5月前)的11例患者采用染料法识别前哨淋巴结(SLN)、处于研究后期的10例患者采用核素-染料联合法识别SLN,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SLNB的检测效果;并观察与SLNB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1例患者中,20例(95%)检出SLN,其中8例为单侧腹股沟、12例为双侧腹股沟.20例SLN阳性患者共检出83枚SLN,每例患者平均检出4.2枚(1~9枚),每侧腹股沟平均2.6枚(1~6枚).其中,染料法每例患者平均检出4.4枚、每侧腹股沟平均2.5枚,核素-染料联合法每例患者平均检出3.9枚、每侧腹股沟平均2.7枚,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59,P=0.652;t=-0.421,P=0.717).20例SLN阳性患者腹股沟浅组淋巴结中均检出SLN,其中1例双侧腹股沟深组淋巴结中也检出SLN.20例SLN阳性的患者中,8例(10侧腹股沟)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其中7例患者(9侧腹股沟)的转移淋巴结中均包括有SLN、1例(1侧腹股沟)出现假阴性.以SLN识别预测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的假阴性率为10%(1/10),阴性预测值为96%(22/23).未发现与SLNB相关的损伤及不良反应.结论 SLNB应用于外阴癌安全、可行,以SLN预测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0.
Hao Cheng Zhongyao Wu Jianliang Zheng Guilan Lu Jianhua Yan Min Liu Danping Huang Jianxian Lin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眼科学报》2003,19(1):54-59
Purpos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cytotoxic effects by Cisplatin; cis-dichlorodiamine platinum (CDDP) in cultured human choroidal melanoma. Material and Methods: The primary cultured human choroidal melanoma cells were cultured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CDDP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and time respectively. The toxic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MTT and the level of telormarse was detected by PCR-ELISA assa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cytotoxic effects were analyzed by a correlation analysis.Results: Following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and the time of CDDP, gradually repressed telomerase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cultured cells. Meanwhile, the restrain rate of the cells increased. The telomerase activity at 24h and 1μg/ml was repres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cells. However, the appearance of cell death lagged behind the decreasing of telomerase.Conclusions: CDDP is an effective telomerase inhibitor in cultured choroidal mela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