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09篇 |
免费 | 762篇 |
国内免费 | 37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6篇 |
儿科学 | 65篇 |
妇产科学 | 26篇 |
基础医学 | 509篇 |
口腔科学 | 159篇 |
临床医学 | 984篇 |
内科学 | 719篇 |
皮肤病学 | 83篇 |
神经病学 | 196篇 |
特种医学 | 280篇 |
外科学 | 675篇 |
综合类 | 2207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1029篇 |
眼科学 | 104篇 |
药学 | 1002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900篇 |
肿瘤学 | 2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90篇 |
2022年 | 243篇 |
2021年 | 330篇 |
2020年 | 288篇 |
2019年 | 159篇 |
2018年 | 168篇 |
2017年 | 232篇 |
2016年 | 170篇 |
2015年 | 363篇 |
2014年 | 456篇 |
2013年 | 572篇 |
2012年 | 827篇 |
2011年 | 772篇 |
2010年 | 734篇 |
2009年 | 693篇 |
2008年 | 630篇 |
2007年 | 620篇 |
2006年 | 547篇 |
2005年 | 419篇 |
2004年 | 294篇 |
2003年 | 197篇 |
2002年 | 157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36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7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 探讨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0年至2010年卫生部北京医院收治的51例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手术及复发再手术情况,辅助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术后是否接受腹腔化疗的患者复发再手术间隔时间的比较采用双尾t检验.结果51例患者中48例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时间(135±72) min.34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中16例接受再减瘤手术,再手术次数33次.45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9.7个月(3~ 132个月),25例带瘤生存,16例无瘤生存,4例死亡.术后病理检查良性型-弥漫性腹膜腺黏液病19例,中间型6例,恶性型-腹膜黏液癌病26例.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38/51)、55%(28/51)和22%(11/51).术后接受化疗患者的生存时间和再手术间隔时间分别为(21±4)个月和(10±6)个月,较未接受化疗患者的(19±7)个月和(7±4)个月有所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7,0.361,P>0.05).良性型-弥漫性腹膜腺黏液病、中间型及恶性型-腹膜黏液癌病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6、63、23个月.良性型-弥漫性腹膜腺黏液病患者与恶性型-腹膜黏液癌病患者肿瘤复发间隔时间分别为(15±5)个月和(7±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93,P<0.05).结论 应该以积极态度实施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减瘤手术,复发患者合理适时选择二次或多次的减瘤手术,可以延长复发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颈袢主支喉返神经吻合术治疗甲状腺手术引起的喉返神经损伤单侧声带麻痹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0年10月至2010年1月因甲状腺手术致单侧声带麻痹的325例患者施行颈袢主支喉返神经吻合术,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动态喉镜随访发现术后声门闭合程度、声带边缘直线性、患侧声带位置、声带振动的对称性和规律性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嗓音功能评价的各种主客观参数(GRBAS评分、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噪谐比,最长发声时间)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 <0.01);93.5% (304/325)的患者嗓音恢复正常,有效率达98.8%(321/325).术后喉肌电图检查证实麻痹侧喉肌获得充分的神经再支配.结论 颈袢主支喉返神经吻合术治疗后甲状腺手术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患者嗓音功能可恢复正常,远期疗效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83.
目的研究担载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5-FU)的左旋聚乳酸(PLLA)共混羊毛蛋白纳米纤维药膜的缓释功能及其对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效果。方法将PLLA与羊毛蛋白共混交联,并加入抗肿瘤药物5-FU,利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将共混溶液制作成具有缓释效果的纳米纤维薄膜。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其形貌。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5-FU/PLLA羊毛蛋白药膜中5-FU的缓释效果。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药膜对结肠癌细胞HCT116的体外杀伤效果。同时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测实验组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由SEM可以看出5-FU能够均匀分布在纳米纤维药膜中,HPLC显示5-FU能够缓慢释放并基本符合零级动力学规律。采用不同处理因素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药膜浸泡时间越长的实验组细胞出现肿胀、凋亡、坏死的情况越明显。MTT检测纳米药膜实验组的细胞存活率为(47.5±2.8)%,而不含药物的纯膜组对细胞基本无影响,其存活率为(93.9±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5-FU/PLLA羊毛蛋白纳米药膜有明显缓释效果,具有较好的肿瘤细胞抑制作用和潜在的医疗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脏切除术与常规开放肾切除术对患者血清IL-6、IL-10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肾切除术患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术前均证实为单侧肾功能丧失(术后病理确诊),对侧肾脏功能良好,随机分为后腹腔镜组与开放手术组,每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24 h,术后4 h、12 h、24 h血清IL-6与IL-10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腹腔镜组术后12 h、24 h IL-6水平及术后24 h IL-10水平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明显小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85.
用高分辨率CT鉴别鼻骨孔与鼻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骨孔与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要点.方法 选取30个干颅标本(60个鼻骨)进行肉眼观察(标本观察组)及CT扫描加容积再现(VR)重组(标本影像组),分别统计孔状鼻骨孔的阳性率、大小、形态及位置,并将两组结果进行配对x2检验.对临床高度怀疑鼻骨骨折的30例患者(病例组),分析鼻骨骨折与鼻骨孔的影像表现.结果 标本观察组孔状鼻骨孔出现40例,标本影像组孔状鼻骨孔出现37例.病例组非螺旋横断层面高分辨扫描诊断单发骨折19例,采用多平面重组(MPR)结合VR方法诊断,8例为单发骨折,5例为多发骨折,4例为鼻骨孔,2例为鼻骨下缘正常变异;非螺旋横断层面高分辨扫描诊断多发骨折11例,采用MPR结合VR方法诊断,6例为多发骨折,5例为单发骨折.标本观察组和标本影像组孔状鼻骨孔阳性率分别为66.7%(40/60)和61.7%(37/60),经配对x2检验两组孔状鼻骨孔阳性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3,P>0.05).结论 鼻骨孔为鼻骨上正常解剖结构,认识鼻骨孔及其影像表现,可以提高鼻骨骨折诊断的正确率,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应用AF椎弓根螺钉并经椎弓根人工骨注入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5例腰椎骨折,其中单纯压缩性骨折3例、爆裂性骨折2例,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3例,采用AF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液状人工骨注入椎体成形术。结果:2例神经功能D级转为E级,脊柱后凸角平均恢复210,椎体高度平均恢复95%,人工骨椎体内充填满意,无外渗现象,随访3~15个月,平均8月无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高度变低及生理弧度缺失现象。结论:AF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能够提供脊柱的稳定性,重建伤椎前中柱的生物学功能,其方法简单,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体外超声吸脂术的疗效、安全性、操作技能及总结该术式的优缺点。方法 在门诊手术室应用美国的SILBERG E.U.A.^TM体外超声乳化系统和HEROULES^TN大力神吸脂设备,以肿胀麻醉为主,少数以亚麻醉加肿胀麻醉,共行吸脂术204例。结果 满意率90.69%。最大吸脂量6800ml,最小吸脂量250ml,平均每例吸脂量1908ml,平均每部位吸脂量为1006ml,吸脂量超过传统吸脂方法。优点为脂肪吸出量大,效果明显,出血少,疼痛轻,安全。缺点为吸出的脂肪已被坏,不能再利用。对术后不满意情况如表面凸凹不平、积液、双侧不均匀、吸脂量不足、疼痛、吸脂口愈合减慢、皮下瘀斑,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硬结,提醒大家注意术中患者血压下降情况。结论 该吸脂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是理想的去脂方法之一。并提出多次少部位吸脂,术后对患者生活、工作影响较小,患者术后反应较佳,社会效益好。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价Cervifix固定垂直水平悬吊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疗效。方法:35例颈椎病患者,男23例,女12例;年龄47~68岁,平均56·4岁;3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例为颈椎术后翻修;椎管矢状径4·6~9·3mm;椎管矢状面狭窄率达39%~84%,平均49·3%;减压节段C3-C59例,C3-C620例,C4-C76例。常规行后正中入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所减压的节段侧块上Cervifix固定,采用Roy-Camille置入侧块螺钉。先用磨钻在所减压节段的棘突根部开预穿孔,开门后穿粗丝线于Cervifix的纵连杆拉紧并打结,行水平方向固定。垂直方向在开门侧的椎板上打预穿孔,用“斜拉桥”原理悬吊于临近未减压的棘突上加固。使椎板保持在开门状态。术后颈围领保护3个月。结果:35例平均随访15个月(7~18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8·0分,术后平均15·7分。术后3个月复查CT及X线片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仅有3例诉颈部有僵硬感,局部无疼痛。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基本接近正常。6个月后僵硬感基本消失。结论:Cervifix固定垂直水平悬吊改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效果满意,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及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健脾补肾方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疗效机制,探讨"脾肾相关"、"先后天之本"中医理论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中的运用。方法建立去卵巢骨质疏松性骨折小鼠模型,随机分为7、14、28d 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分生理盐水、健脾补肾方2组。于骨折术后第2天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分别于治疗3个时间点后处死小鼠,取材,进行影像学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 X-ray、Micro-CT结果显示,健脾补肾组7、14、28d均可促进骨痂形成及骨折愈合;Micro-CT定量分析显示,健脾补肾组7、14d骨痂BV/TV、Conn.D、mean/density of TV、mean/density of BV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有限元分析结果提示,健脾补肾组28d骨折部位刚度、弹性模量结果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HE染色、ABH/OG染色结果显示,健脾补肾方可以促进骨折部位早、中期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加速骨折愈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健脾补肾方能增加骨痂部位β-catenin、Runx2的表达,促进骨折愈合。结论健脾补肾方可以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增加β-catenin、Runx2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根据微创手术理念,设计锁孔手术入路,在有效切除第三脑室肿瘤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结构暴露及损伤,取得尽可能小的微创。方法根据第三脑室肿瘤的病灶特点及生长方式,个体化设计经眶上眉弓入路、天幕下小脑上入路、纵裂胼胝体入路或翼点锁孔入路,从前方、后方、上方或侧方进入第三脑室,切除第三脑室肿瘤或生长入第三脑室内的肿瘤34例(其中颅咽管瘤11例、垂体瘤10例、松果体瘤2例、胆脂瘤1例、生殖细胞瘤3例、胶质瘤7例)。结果肿瘤全切27例(79.4%),次全切除7例(20.6%)。并未发生与锁孔入路相关的并发症或因术区显露不良而导致肿瘤残留及正常组织损伤。结论“锁孔”效应适合于第三脑室深在结构的肿瘤显露及手术,个体化的锁孔手术入路设计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