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72篇 |
免费 | 1224篇 |
国内免费 | 76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19篇 |
儿科学 | 153篇 |
妇产科学 | 119篇 |
基础医学 | 843篇 |
口腔科学 | 149篇 |
临床医学 | 1362篇 |
内科学 | 882篇 |
皮肤病学 | 114篇 |
神经病学 | 192篇 |
特种医学 | 508篇 |
外科学 | 1107篇 |
综合类 | 3473篇 |
现状与发展 | 5篇 |
预防医学 | 1318篇 |
眼科学 | 138篇 |
药学 | 1351篇 |
15篇 | |
中国医学 | 1265篇 |
肿瘤学 | 6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160篇 |
2022年 | 424篇 |
2021年 | 496篇 |
2020年 | 446篇 |
2019年 | 224篇 |
2018年 | 251篇 |
2017年 | 332篇 |
2016年 | 253篇 |
2015年 | 468篇 |
2014年 | 586篇 |
2013年 | 775篇 |
2012年 | 1136篇 |
2011年 | 1270篇 |
2010年 | 1010篇 |
2009年 | 894篇 |
2008年 | 987篇 |
2007年 | 938篇 |
2006年 | 809篇 |
2005年 | 633篇 |
2004年 | 432篇 |
2003年 | 374篇 |
2002年 | 273篇 |
2001年 | 306篇 |
2000年 | 241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192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槲皮素抑制乳腺癌发生及增殖的作用。方法 建立三甲基苯丙蒽(DMBA)诱导的乳腺癌动物模型。79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DMBA)、B组[DMBA 三苯氰胺(TAMC)],C组(DMBA+槲皮素)及D组(空白对照)。持续喂养28周,经光镜、电镜观察,抗PCNA及H-ras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1)A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为76.2%,明显高于B组(40.9%)、C组(45.5%)及D组(0%),P<0.05;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A组大鼠乳腺癌平均直径2.37cm,明显大于B组(1.82cm)及C组(1.71cm),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PCNA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组和B组和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H-ras免疫化染色显示;A组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槲皮素有降低DMBA诱导的SD大鼠乳腺癌发生率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ras基因活性、阻抑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94.
外固定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办法。方法 回顾我院1987-1999年间使用力臂式外固定器治疗的357例患者,平均年龄75岁,并进行平均12个月的随访。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片表现评估疗效:优285例,良51例,可7例,差3例,近端固定针并发症:针道感染40例,拔出10例,切割股骨头9例,穿透股骨头5例,骨髓炎3例,结论 外固定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显著,固定针的并发症与术者对手术适应症及外固定器穿针技术的掌握有关。 相似文献
95.
膀胱小细胞癌(附五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膀胱小细胞癌的诊治疗效。方法 对5例膀胱小细胞癌的病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67岁。分期T2N0M01例,T3N0M02例,T4N0M01例,T4N3M01例。根治性膀胱切除1例,根治性膀胱切除加放疖例,动脉导管化疗1例,动脉导管化疗、术前疗加姑息膀胱切除1例。3例死于肿瘤复发,平均生存时间17个月,2例存活7年。结论 膀胱小细胞癌预后差,手术加联合化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6.
目的:分析膝关节韧带损伤的MRI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85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男56例,女29例,年龄1470岁,平均39岁,均经手术或关节镜检查明确诊断,对所有患者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显示侧副韧带损伤77条、交叉韧带损伤81条。侧副韧带损伤分为轻、中、重度;交叉韧带损伤表现为不完全撕裂、完全撕裂及撕脱骨折。MRI可显示侧副韧带及交叉韧带局灶或弥漫性肿胀、韧带连续性中断,断端移位及韧带信号改变,可显示韧带撕脱骨折及移位,经与手术或关节镜对照分析,磁共振诊断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前交叉韧带及后交叉韧带准确性分别为92·3%、97%、81·3%、100%。结论:膝关节磁共振检查对韧带损伤的程度、类型的诊断较为准确,对临床治疗指导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97.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的各类颈椎疾患患者179例,观察患者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终板处理情况、钢板类型、植骨及椎体撑开情况等。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有17例患者发生钛网沉陷,沉陷的原因主要为骨密度下降、钛网修剪放置不当、术中过度撑开、终板刮除过多、使用非限制性钢板、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螺钉进钉深度过浅和方向不当、钢板放置位置偏斜等。术后所有患者JOA评分比术前平均增加3.5分(P〈0.01)。162例未发生钛网下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比术前平均增加4.4分和4.7分:发生钛网下沉患者中。6例有临床症状者沉陷时和沉陷3个月时的JOA评分为2.9分和3.8分.7例无临床表现者为3.3分和3.9分.4例有临床症状行翻修手术者翻修术后1周和3个月时JOA评分比翻修前提高3.3分和3.7分。结论: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可发生钛网下沉,骨质疏松患者应该避免使用钛网。手术时应尽可能增加钛网与终板接触面积,多保留相邻终板,选用限制性钢板,尽量选择自体骨植骨,避免椎间过度撑开等。防止术后钛网沉陷。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为培养血液透析专科护士设置培训内容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德尔菲法对北京、上海和黑龙江等地35位专家就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进行2轮函询与论证。结果专家的权威程度为0.85,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高;2轮调查专家意见的和谐系数分别为0.27、0.41(均P〈0.01)。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专科理论知识、专科实践知识和护理相关知识3大类34个条目。专家意见较一致的前几个条目为透析设备的管理、血管通路的管理、血液透析的观察技术、血液透析中即刻并发症的处理、血液透析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血液透析中心的护理风险管理等。结论专家对确定的血液透析专科知识协调程度较高,可将其作为血液透析专科护士培训内容,以提高护士专业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诱导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自愿捐献的人耳垂增生性瘢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细胞培养。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后,取第3~5代成纤维细胞,采用含60、120和240mg/LArt培养液各5ml培养作为实验组,仅加入等量的培养液作为对照组。于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另取第3~5代成纤维细胞,实验组采用30、60和120mg/LArt培养液,对照组仅加入等量的培养液,观察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结果原代成纤维细胞呈典型的梭形贴壁生长,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波形蛋白呈阳性表达;倒置显微镜下观察Art在60~240mg/L浓度范围内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且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细胞出现凋亡征象;透射电镜观察,各实验组出现染色质浓缩,沿着核膜排列,甚至核碎裂现象。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细胞比例、处于G0~G1、S、G2~M期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出现典型的凋亡峰,且随药物浓度增加,峰值越大。Art在30~120mg/L作用成纤维细胞24h可引起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持续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t通过作用于成纤维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可能是其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肾周脂肪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分析2000—2006年间收治的28例肾周脂肪肉瘤病人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肾周脂肪肉瘤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腹部包块与消化道症状;起源于右肾周17例,左肾周11例。28例全部行手术切除。联合患侧肾脏切除19例,结肠部分切除10例,小肠部分切除8例,胃部分切除2例,脾切除2例,部分膈肌切除、胸腔闭式引流5例。平均输血1870mL。结论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肾周脂肪肉瘤惟一有效的方法,根治性手术必须包括肿瘤、肾脏和肾周脂肪囊在内的整块切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