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究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动态检测和比较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服用沙利度胺前后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水平以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活性,抗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α_2-抗纤溶酶抑制物的活性。结果服用沙利度胺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血浆内皮素-1、凝血酶调节蛋白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抗凝血酶活性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调节抗凝及纤溶活性而增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2.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肿瘤发生率的不断提高,化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肿瘤患者化疗后常出现较为严重的骨髓造血抑制现象,患者由于外周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倾向。虽然输注血小板可暂时缓解血小板减少,但这种作用仅是暂时的,同时,还可能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如感染、输血反应、抗体产生等,输血相关性病毒或细菌感染成为患者最大的危险。白介素-11(IL-11)1990年首次被研究人员克隆,并初步证实其对血小板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3.
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管细胞癌临床上较少见,由于其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容易误诊。现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6例胆管细胞癌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提高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6例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5岁~72岁,平均年龄56岁。26例均出现黄疸,上腹痛、腹胀15例,低热8例,AFP均为阴性。1.2方法采用日立公司PRATICO全身螺旋CT机,常规平扫+强化,扫面层厚为5 mm,层距为5 mm,部分病例2 mm薄层扫描,强化常规行双期扫描及延时扫描。磁共振为日立0.3T 7000AD,常规SE序列及MRCP。2结果发生于肝内胆管者10例,其中肝右叶为4例,肝左叶为6例。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CT均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病灶,大小3 cm~7 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其远侧肝内胆管均有扩张。强化扫描,动脉灶不强化者7例,轻微略强化者3例。静脉期逐渐强化,延时扫描呈线状或索条状强化者5例,表现为“枯藤征”者5例。合并肝叶萎缩者5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腹水4例,肝硬化及肝门区肿大淋巴结者各2例,3例行MR I检查,病变均表现为T1W I像呈不规则低信号,T2W I像呈略高混杂性信号灶,边界不清,... 相似文献
74.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83例不同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包括24例急性白血病(AL),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3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初诊时ITP、AL和MDS患者的PTJT和PC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ITP患者的MPV和PDW明显高于AL、MDS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P〈0.01),AL和MDS患者的PDW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二者的MPV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ITP、AL和MDS患者缓解后PLT和PCT明显上升,而PDW下降,与未缓解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ITP缓解组的MPV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1),而AL和MDS缓解组的MPV值与未缓解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其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奥替溴安联合美沙拉秦缓释片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疗效,副作用及半年复发率。方法随机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给奥替溴安40 mg,3次/d,美沙拉秦缓释片100 mg,3次/d,餐后服。对照组32例,给予美沙拉秦缓释片,3次/d,餐后服用。均治疗4周。治疗4周后复查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血尿便三大常规及肠镜,并继续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显效率47.2%,总有效率为86.1%,半年复发率16.7%,无明显副作用。对照组显效率为34.3%,总有效率为71.9%,半年复发率34.4%;副反应主要表现白细胞轻度减少2例(6.3%),轻度胃肠道反应8例(25.0%)。结论奥替溴安联合美沙拉秦缓释片能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副作用少,半年复发率低,优于美沙拉秦缓释片。 相似文献
76.
目的动态观察恶性肿瘤患者抗凝治疗前后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对56例恶性肿瘤高危血栓患者在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治疗前后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以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1、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V、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在恶性肿瘤高危血栓组患者应用LMWH抗凝治疗后出现了Fbg、TF、TAT、TpP和D-D含量的降低(P〈0.05或P〈0.01),TFPI含量和AT活性的上升(P〈0.05),与抗凝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PLT略有下降和PT、aPTT、TT略有延长,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LMWH在恶性肿瘤高危血栓组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降低凝血因子的活化,减少凝血的激活,增加机体抗凝血的作用,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起到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是血清中的一种强有丝分裂原分子,分子质量为28~31ku。PDGF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受体在人巨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系有表达。PDGF一方面通过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刺激细胞的c-fos的表达,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另一方面它可作用于骨髓微环境的间质细胞,使间质细胞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血浆前体蛋白(TpP)与颌面部肿瘤患者并发血栓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20例颌面部腺癌患者,20例颌面部非腺癌肿瘤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BPC、PT等常规检测,以及包括(TpP)在内的血小板活化、凝血纤溶激活和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并对其进行敏感度和特异性的比较。结果颌面部腺癌组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1或P<0.05),TpP在颌面部腺癌组的升高与其并发血栓有一定相关性。结论TpP与颌面部腺癌患者并发血栓有一定相关性,是颌面部腺癌患者并发血栓的危险性评估,采取早期抗凝治疗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内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影响及其对磷酸化的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3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特异性PCR法检测AS2O3作用前后MM细胞株U266和CZ-1细胞内SOCS-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S2O3处理前后细胞内P—STAT3蛋白的表达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S2O3作用前后MM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结果MM细胞株内SOCS-1基因存在程度不同的甲基化状态,与对照组相比,AS2O3作用后MM细胞内SOCS-1基因甲基化程度明显减弱或消失,P—STAT3蛋白的表达也明显减弱,同时细胞生长受抑,凋亡比率升高。AS2O3浓度分别为0、0.5、1.0、2.0μmol/L时,U266细胞株的总凋亡率分别为0.06%、0.56%、48.96%、61.07%(x2=9.19,P〈0.05);而CZ-1细胞株的总凋亡率分别为4.20%、40.30%、47.72%、68.49%(X2=8.96,P〈0.05)。结论AS2O3可能通过诱导MM细胞内SOCS-1基因去甲基化作用,进-步抑制细胞增殖信号Janus激酶(JAK)-STAT通路的活化,从而诱导MM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甲基化现象在DLBC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研究SOCS-1基因CpG岛的甲基化状态,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分析SOCS-1基因的表达水平;收集3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结果 30例DLBCL患者中有17例(56.7 %)SOCS-1基因呈启动子区甲基化,而对照组则无SOCS-1基因的甲基化现象。SOCS-1基因甲基化组的SOCS-1基因表达量与非甲基化组相比,其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临床资料相结合,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组和结外病灶数>1个的组中SOCS-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LDH正常组和结外病灶数≤1个组(P<0.05)。高危组的SOCS-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DLBCL患者中存在SOCS-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现象。SOCS-1基因甲基化后其表达水平受到抑制,提示SOCS-1基因及其甲基化在DLBC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并对DLBCL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