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067篇 |
免费 | 3213篇 |
国内免费 | 172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3篇 |
儿科学 | 477篇 |
妇产科学 | 134篇 |
基础医学 | 1668篇 |
口腔科学 | 476篇 |
临床医学 | 3437篇 |
内科学 | 2589篇 |
皮肤病学 | 328篇 |
神经病学 | 580篇 |
特种医学 | 1232篇 |
外科学 | 2686篇 |
综合类 | 8054篇 |
现状与发展 | 6篇 |
预防医学 | 3388篇 |
眼科学 | 339篇 |
药学 | 3206篇 |
39篇 | |
中国医学 | 2778篇 |
肿瘤学 | 126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480篇 |
2023年 | 486篇 |
2022年 | 992篇 |
2021年 | 1210篇 |
2020年 | 1096篇 |
2019年 | 587篇 |
2018年 | 571篇 |
2017年 | 840篇 |
2016年 | 597篇 |
2015年 | 1084篇 |
2014年 | 1395篇 |
2013年 | 1818篇 |
2012年 | 2566篇 |
2011年 | 2728篇 |
2010年 | 2423篇 |
2009年 | 2217篇 |
2008年 | 2217篇 |
2007年 | 2195篇 |
2006年 | 1853篇 |
2005年 | 1536篇 |
2004年 | 1086篇 |
2003年 | 873篇 |
2002年 | 707篇 |
2001年 | 639篇 |
2000年 | 416篇 |
1999年 | 179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3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肺部周边小结节术前定位在胸腔镜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胸腔镜切除肺周边小结节术前Hook-wire标记的价值及意义。方法:我院于2000-2010年胸腔镜下或辅助小切口进行肺周边小结节切除共30例,其中在螺旋CT指引定位下穿刺留置Hook-wire16例,其定位的肺小结节直径〈10mm,或距壁层胸膜〉10mm。结果:16例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成功率100%,并发症12.5%,转化为开胸者6.25%,中位住院时间5天。术后组织学结果:原发性肺腺癌9例,鳞癌2例,小细胞肺癌1例,转移瘤3例,炎性假瘤1例。结论:术前肺周边小结节Hook-wire定位对于VATS术中定位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2.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2~4岁儿童,其最大的危害为冠状动脉受损,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1].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降钙素在长期血透并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伴高血钙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维持血透2 a以上伴高血钙CKD-MBD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骨化三醇0~0.5μg/d治疗,实验组:加用依降钙素20μg/周,肌肉注射治疗,3周、6周后观察2组骨关节疼痛评分、血清钙(Ca)、磷(P)、钙磷乘积[Ca]×[P]、甲状旁腺素(PTH)、骨钙素(BGP)、降钙素(CT)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6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骨关节疼痛评分、Ca、[Ca]×[P]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CT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6周后血清PTH、P明显下降(P<0.05).结论降钙素能短期内改善CKD-MBD血透患者的高血钙状态,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磷血症的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对改善骨关节疼痛症状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河北汉族人群细胞色素P4501A2(cytochrome P4501A2,CYP1A2)C163A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10例河北汉族正常人进行CYP1A2 C163A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河北汉族人群CYP1A2 C163A基因A和C等位基因的频率为:68.3%、31.7%。AA、A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1%、40.5%、11.4%。符合 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定律(χ2=1.22,P>0.05),具有代表性。结论河北汉族人群CYP1A2基因存在C163A位点多态性。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 旨在阐明吻内侧被盖核(rostromedial tegmental nucleus,RMTg)是否参与吗啡引起的大鼠睡眠障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吗啡组,每组7只,对照溶剂为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ACSF)。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睡眠记录与解析等技术观察RMTg内给予吗啡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双侧RMTg 给予吗啡(16 mmol/L,每侧0.5 μL)可以引起大鼠长达4 h的觉醒,期间非快动眼(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深度降低、快动眼(REM)睡眠减少的现象与吗啡临床用药所引起的睡眠障碍的表现相一致。结论 RMTg参与吗啡引起的大鼠睡眠紊乱。 相似文献
87.
牡丹花蕊水提取液抗氧化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牡丹花蕊水提取液的抗氧化功能.方法 采用AlCl3比色法测定牡丹花蕊水提取液的总黄酮含量,采用福林酚法测定总多酚含量;通过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评价牡丹花蕊水提取液的体外抗氧化能力.通过一次性灌胃50%乙醇(12 mL/kg)诱导过氧化小鼠模型,并测定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评价牡丹花蕊水提取液的体内抗氧化作用.结果 牡丹花蕊水提取液总黄酮含量为(15.81±2.66) mg芦丁/g;总酚酸含量为(46.63±5.05) mg没食子酸/g.牡丹花蕊水提取液具有较强的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灌胃给予500 mg/(kg·d)牡丹花蕊水提取液30 d能显著提高乙醇诱导的过氧化损伤小鼠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P<0.05),显著抑制MDA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 牡丹花蕊水提取液含有生物活性物质黄酮和总酚酸,其在体内外抗氧化功效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如何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1月经病理确诊的8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普通胃镜检查如何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结果:本组82例胃癌患者中病理诊断早期胃癌者24例,检出率仅占3.8%。结论:基层医院普通胃镜下早期胃癌检出率低,需要操作者行胃镜检查时认真观察可疑病灶并染色加活检以提高早期胃癌确诊率。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健脾祛湿方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患者脂联素(adiponectin, APN)、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 al’pha, TNF-α)及肝脏脂肪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20例T2DM并NAFLD患者随机分为健脾祛湿方组(治疗组)和吡格列酮组(对照组)各60例,在基础降糖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健脾祛湿方和吡格列酮治疗,观察时间均为24周。利用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技术(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 technique, VTQ)、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和生化分析仪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脏脂肪含量、 APN、TNF-α、血糖、血脂和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TNF-α含量及肝实质ARFI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值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APN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INS、 TNF-α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祛湿方可能通过升高APN、降低TNF-α,从而达到纠正糖脂代谢紊乱,保护胰岛功能以及减少肝脏脂肪含量的功效。 相似文献
90.
HU Bo LIU Xiao Yu ZHENG Yao FAN Hong Min YIN Su Feng GUO Chun Yue LI Yun WU Shou Ling FENG Fu Min YUAN Ju Xiang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BES》2015,(4):263-27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PA) on dyslipidemia and elevated resting heart rate (RHR) in a large-scale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China. Methods We recruited community-based individuals who were 40-60 years old using a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he PA levels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classified as low, moderate, or high,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Dyslipidemia was defined as the detection of abnormalities in lipid indicators, and 4 lipid parameters were evaluated using fasting blood samples.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s of PA with dyslipidemia and RHR. Results A total of 10,321 participants (38.88% men)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The percentages of individuals with high, moderate, and low PA levels were 46.5%, 43.9%, and 9.6%, respectively. In both men and women, high PA provided odds ratios of 0.8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83, 0.94] for dyslipidemia and 0.82 (95% CI: 0.73, 0.92) for elevated RHR, compared to participants with low PA. Conclusion Our data suggested that substantial health benefits (related to dyslipidemia and elevated RHR) occurred at higher intensity PA, with greater energy consumption, in middle-aged Chinese people, and particularly in m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