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90篇
  免费   3074篇
  国内免费   2344篇
耳鼻咽喉   354篇
儿科学   417篇
妇产科学   177篇
基础医学   2956篇
口腔科学   779篇
临床医学   3967篇
内科学   3802篇
皮肤病学   470篇
神经病学   1709篇
特种医学   18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6篇
外科学   4415篇
综合类   8481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一般理论   10篇
预防医学   3017篇
眼科学   462篇
药学   4107篇
  42篇
中国医学   2794篇
肿瘤学   2269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407篇
  2022年   1036篇
  2021年   1306篇
  2020年   1167篇
  2019年   822篇
  2018年   908篇
  2017年   1009篇
  2016年   915篇
  2015年   1565篇
  2014年   1976篇
  2013年   2258篇
  2012年   3286篇
  2011年   3525篇
  2010年   2872篇
  2009年   2625篇
  2008年   2724篇
  2007年   2647篇
  2006年   2370篇
  2005年   2051篇
  2004年   1426篇
  2003年   1275篇
  2002年   1027篇
  2001年   709篇
  2000年   600篇
  1999年   374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5篇
  1970年   7篇
  196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致意识障碍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刚 《实用全科医学》2003,1(3):198-199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致意识障碍的疗效。方法 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有意识障碍患者40例 ,与同期该类患者 40例常规治疗为对照。结果 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好 ,治疗组转醒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致意识障碍 ,可明显缩短患者的转醒时间 ,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梗死区心肌和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抽取香猪骨髓,体外分离MSCs,经5-氮胞苷 (5-aza)转化.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经LAD和梗死区注射MSCs;对照组注射培养液.3周和6周后,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显像检查.结果SPECT显像,对照组心肌有明显的充盈缺损;实验组细胞移植3周后在梗死区内有岛状的灌注显像区,6周后这些区域相互之间以及与正常心肌之间发生融合.心肌灌注显像,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SC移植可再生心肌组织和血管.经LAD注射结合多点局部注射的方法可使移植细胞均匀分布于整个心梗区,促进再生的心肌组织与宿主心肌组织之间产生融合.  相似文献   
63.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吡咯在不同金属基底不同支持电解质中的聚合过程,对不同基底上制备的聚吡咯膜进行了电化学、扫描电镜、表面能谱等方面的研究,考察了聚吡咯膜电极对NO_3-离子的电位响应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基底不同支持电解质在不同的吡咯浓度中表现出各异的伏安行为,经电化学处理的聚吡咯膜电极均对NO_3-呈Nernst响应,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除Pt基底外在其它基底上制备的聚吡咯膜均呈颗粒性球状堆集。  相似文献   
64.
目的提高对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方法对8例经病理明确诊断的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巨大型颈静脉球瘤MRI出现特异型表现,即典型的“盐和胡椒”征;DSA检查不仅能够术前明确肿瘤供血血管,而且同时进行栓塞治疗可减少随后术中出血。结论MRI DSA是巨大型颈静脉球瘤术前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工具。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左氧沙星与磷霉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联合抗菌效应。了解左氧沙星单用及与磷霉素联用的杀菌曲线特点。方法:选取3株MSSAATCC29213、临床分离菌SA99、SARN450(实验室菌株)和1株临床分离的MRS-AB6177,采用菌落计数法对不同浓度的左氧沙星或磷霉素单用及两药联合对3株MSSA和1株MRSA进行体外杀菌实验。结果:左氧沙星的杀菌曲线表现出浓度依赖性,磷霉素的杀菌曲线表现出非浓度依赖性。两药1/4MIC浓度单用时虽然均无法抑制MSSA的生长,而两药亚抑菌浓度联合使用后即表现出协同效应和杀菌效应。两药4MIC、8MIC联合时对MRSA表现出杀菌效应。结论:亚抑菌浓度的左氧沙星与磷霉素联合对MSSA即可出现协同杀菌效应。左氧沙星联合磷霉素对MRSA也表现出显著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囊肿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42例原发纵隔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摄胸部后前位与侧位片,胸部CT平扫29例,其中15例行增强扫描,胸部MRI平扫6例。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边缘、壁及其厚度、邻近结构。每一病种均分为影像征象典型与不典型2类。结果病变位于前纵隔28例,中、后纵隔各7例。上纵隔9例,中纵隔24例,下纵隔9例。支气管囊肿9例,囊性淋巴管瘤4例,胸腺囊肿11例,心包囊肿5例,成熟性囊性畸胎瘤13例。影像征象典型38例,不典型4例。结论90%的纵隔囊肿,根据CT、MRI显示的病变部位与内部密度、信号特征,可做出正确的影像诊断;不典型者确诊仍依靠手术病理。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与分析快速列车所致火车创伤中关节损伤的变化特点。方法 集1997~2000年火车提速后10214例火车创伤中1279例关节损伤病例,分析在特定条件下的致伤因素、损伤严重程度、损伤类型特点,经AIS-ISS评分证实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提速后关节损伤发生率由提速前33.54%上升到34.12%,死亡率由28.88%上升到30.33%,多关节离断伤由19.84%上升到34.13%,开放性关节损伤由31.71%上升到63.65%,关节离断伤的死亡率由21.19%上升到49.07%。结论 火车创伤无疑是十分严重的损伤,多发伤率远高于其他损伤,治疗棘手,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是致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8.
双侧同时开颅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同时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疗效。方法49例sTBI患者,分为双侧同时开颅手术(治疗组)和传统手术方式(对照组)并于3个月后进行COS评定。结果治疗组27例,恢复良好9例,中度残疾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7例。对照组22例,恢复良好3例,中度残疾0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10例,(P〈0.05)。结论采用双侧同时开颅手术治疗sTBI疗效优于传统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9.
染色体1pter-p36.21杂合性缺失与瘢痕疙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寻找瘢痕疙瘩1pter-36.21中可能存在的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区域,为发现和定位瘢痕抑制基因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5例瘢痕疙瘩组织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瘢痕疙瘩组织在所选的位点上的LOH发生率为60%(15/2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的4%(1/25,P<0.05),在所选的位点上均未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D1S243位点、D1S468位点、D1S507位点、D1S199位点的LOH发生率分别为28%(7/25)、40%(10/25)、52%(13/25)、12%(3/25),其中D1S243、D1S468、D1S507的LOH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在D1S243-D1S468-D1S507位点的LOH存在与瘢痕疙瘩有关的潜在瘢痕抑制基因(SSG),而1pter-36.21上LOH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瘢痕疙瘩发生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研究慢性"炎症性"肺动脉高压大鼠在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肺动脉蛋白激酶C(PKC)亚型的表达.方法 建立野百合碱诱导的慢性"炎症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大鼠肺动脉四种PKC亚型(PKCα、PKCβⅡ、PKCδ和PKCε)的表达变化.结果 PKCα、PKCβⅡ和PKCδ亚型在正常和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中均有表达,而PKCε亚型未检测到.在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大鼠肺动脉胞浆和胞膜组分表达的PKCα均逐渐上升,到第14天达到高峰后略有下降,且胞膜表达量的升高远比胞浆明显.胞浆PKCβⅡ和PKCδ表达量均在第8天达最高,而胞膜中二者均表现出持续升高的趋势.结论 PKCα、PKCβⅡ和PKCδ亚型可能参与了慢性"炎症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其表达变化可能与其转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