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793篇 |
免费 | 3197篇 |
国内免费 | 206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37篇 |
儿科学 | 487篇 |
妇产科学 | 164篇 |
基础医学 | 2084篇 |
口腔科学 | 536篇 |
临床医学 | 3509篇 |
内科学 | 3102篇 |
皮肤病学 | 283篇 |
神经病学 | 1000篇 |
特种医学 | 1158篇 |
外科学 | 2527篇 |
综合类 | 7776篇 |
现状与发展 | 4篇 |
预防医学 | 3415篇 |
眼科学 | 372篇 |
药学 | 3552篇 |
40篇 | |
中国医学 | 3511篇 |
肿瘤学 | 12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8篇 |
2023年 | 436篇 |
2022年 | 1065篇 |
2021年 | 1356篇 |
2020年 | 1223篇 |
2019年 | 708篇 |
2018年 | 664篇 |
2017年 | 880篇 |
2016年 | 691篇 |
2015年 | 1180篇 |
2014年 | 1486篇 |
2013年 | 1949篇 |
2012年 | 2772篇 |
2011年 | 2938篇 |
2010年 | 2546篇 |
2009年 | 2079篇 |
2008年 | 2126篇 |
2007年 | 2070篇 |
2006年 | 1822篇 |
2005年 | 1549篇 |
2004年 | 1100篇 |
2003年 | 1069篇 |
2002年 | 945篇 |
2001年 | 853篇 |
2000年 | 593篇 |
1999年 | 247篇 |
1998年 | 104篇 |
1997年 | 80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8篇 |
1977年 | 5篇 |
1973年 | 5篇 |
1972年 | 3篇 |
1971年 | 5篇 |
1969年 | 6篇 |
192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观察化坚拔毒膜对内脏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在大鼠腹部涂抹不同剂量的化坚拔毒膜后,腹腔注射冰醋酸致痛造模,观察各组大鼠对疼痛的扭体反应;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脑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 结果:化坚拔毒膜各剂量组对大鼠扭体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明显提高大鼠脑内5-HT含量,降低NE的含量,对DA影响不大.结论: 化坚拔毒膜对内脏疼痛模型大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与调整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2.
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卡托普利治疗前后心室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VMC)前后心室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VMC组(n=60)治疗前和对照组(n=30)心室心缩、舒张功能,将VMC组随机分成卡托普利治疗组(n=30)和常规治疗组(n=30),检测两组治疗后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①急性VMC患儿心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减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卡托普利治疗组收缩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1),常规治疗组收缩功能好转(P<0.01),而舒张功能未见好转(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结论:①急性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存在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退;②运用卡托普利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n 相似文献
73.
目的比较家族性与散发性特发性震颤患者临床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临床确诊的ET患者88例,根据有无家族史,分为家族性ET和散发性ET。比较两组在性别、起病年龄、起病部位、震颤类型、震颤演变过程、最严重部位、是否对称、加重或减缓因素等方面的异同。结果家族性ET 45例和散发性ET 43例。家族性ET患者平均起病年龄早于散发性ET患者平均起病年龄[(33.48±18.87)岁vs(42.19±18.80)岁,P<0.05];两组间震颤类型及起病部位无明显差异;家族性ET患者震颤评分高于散发性者(4.34±2.22 vs 3.37±2.00,P<0.05)。家族性ET患者饮酒后震颤减轻或缓解明显高于散发性者(11/13 vs 4/10,P<0.05)。结论与散发性ET患者比较,家族性ET发病较早,进展较快,震颤较重,饮酒后震颤减轻更多。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 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骨化三醇)在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恶性转化过程中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系GES-1细胞生长、凋亡及Shh、Gli1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MNNG诱导GES-1细胞作为对照组,诱导后用不同浓度(10-6,10-7,10-8,10-9 mmol/L)1,25-二羟维生素D3干预(实验组),采取四甲基固氮唑盐(MTT)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增殖并确定实验组最佳药物浓度.分为GES-1细胞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RT-PCR检测各组细胞Shh、Gli1 mRNA基因的表达. 结果 MTT法显示,对照组细胞出现大量死亡,实验组给予10-6,10-7,10-8,10-9 mmol/L的1,25-二羟维生素D3干预后存活细胞较对照组增多(P<0.05).取最佳药物作用浓度10-6 mmol/L为实验组,FCM测各组细胞7d的凋亡率分别为实验组(45.73±2.08)%、对照组(85.23±2.08)%、GES-1细胞组(4.9±0.9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RT-PCR显示Shh mRNA在实验组(0.674 7±0.011 6)、对照组(0.661 6±0.0095)均表达(P>0.05),Gli1 mRNA实验组(0.338 2±0.015 0)表达低于对照组(0.532 8±0.011 5)(P<0.05). 结论 1,25-二羟维生素D3有阻止GES-1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从而可达到延缓或阻止细胞恶变的目的.其机制可能与通过阻断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6.
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疗程8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5)及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接近,但前者的不良反应少,尤其EPS少,对体重影响更小。结论:喹硫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77.
人J链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人J链基因重组蛋白,为研究其功能及开发检测J链抗原的试剂盒奠定基础.方法 提取人脾细胞总RNA,以此为模板,通过RT-PCR的方法获得J链基因.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2b(+)中,构建J链表达载体,测序证实正确后转化至E 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表达产物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鉴定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测序结果证实笔者成功地获得了J链基因,其序列与GenBank中报道完全一致.SDS-PAGE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在Ecoli BL21中获得表达,其相对分子量约为15KD左右,表达的蛋白量约占菌体蛋白的15%.结论 成功克隆了人免疫球蛋白J链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开放拉长塑料细管法(OPS)对HBV转基因小鼠(P21^HBxPHBx)和白内障小鼠(cataract mice,cM)胚胎冷冻效果。方法采用乙二醇作为冷冻保护剂,以昆明小鼠为对照,用OPS法对CM及P21^HBxPHBx两种小鼠3.5d的胚胎进行玻璃化冷冻,并比较KM、CM及P21^HBxPHBx获得胚胎数,解冻后胚胎的复苏率及发育率。结果KM、CM及P21^HBxPHBx小鼠平均获得胚胎数分别为31.12、19.32、9.14枚;解冻后的复苏率分别为95.6%、79-3%、80.3%;发育率分别为94.7%、73.8%、56.6%。表明HBV转基因小鼠的获得胚胎数明显低于昆明小鼠,解冻后三种小鼠的胚胎复苏率之间无显著差别,而解冻后发育率,P21^HBxPHBx小鼠要明显低于KM小鼠。结论转基因小鼠超排数及解冻后发育率低于昆明小鼠,而白内障模型小鼠和昆明小鼠比较不显著。 相似文献
79.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ombined Chinese medicine,acupuncture and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vascular dementia(VD),and to compare the Western medicine piracetam.Methods:Total 134 VD patients screened in reference to the standard for VD diagnosis in DSM-IV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hinese medicine plus rehabilitation group(32 cases),a Chinese medicine plus acupuncture group(33 cases),a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plus rehabilitation group(37 cases) and a Western medicine piracetam...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