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08篇 |
免费 | 2366篇 |
国内免费 | 140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13篇 |
儿科学 | 303篇 |
妇产科学 | 74篇 |
基础医学 | 1193篇 |
口腔科学 | 368篇 |
临床医学 | 2252篇 |
内科学 | 1760篇 |
皮肤病学 | 163篇 |
神经病学 | 555篇 |
特种医学 | 782篇 |
外科学 | 1611篇 |
综合类 | 5545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预防医学 | 2444篇 |
眼科学 | 212篇 |
药学 | 2352篇 |
30篇 | |
中国医学 | 2722篇 |
肿瘤学 | 8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50篇 |
2023年 | 351篇 |
2022年 | 745篇 |
2021年 | 904篇 |
2020年 | 853篇 |
2019年 | 459篇 |
2018年 | 398篇 |
2017年 | 570篇 |
2016年 | 440篇 |
2015年 | 745篇 |
2014年 | 977篇 |
2013年 | 1299篇 |
2012年 | 1911篇 |
2011年 | 2046篇 |
2010年 | 1775篇 |
2009年 | 1500篇 |
2008年 | 1455篇 |
2007年 | 1424篇 |
2006年 | 1232篇 |
2005年 | 1038篇 |
2004年 | 641篇 |
2003年 | 566篇 |
2002年 | 508篇 |
2001年 | 466篇 |
2000年 | 360篇 |
1999年 | 126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采用亲和离心管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lpha Fetoprotein-L3,AFP-L3),分析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诊断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50例临床检测甲胎蛋白AFP阳性者(≥20 ng/ml),使用亲和离心管方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研究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用于临床鉴别肝癌的作用。结果以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10%作为诊断指标,对78例临床确诊为肝癌的患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的诊断灵敏度是91.03%(71/78);在72例临床诊断为其他肝脏疾病的患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的诊断特异性达到95.83%(69/72);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的符合率为93.33%[(71+69)/150]。结论新型亲和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对良、恶性肝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且重现性好的藤黄酸B的制备分离方法,并对分离产物进行结构确证。方法采用乙醇超声提取方式对藤黄药材进行初步提取,用中压制备色谱和高压制备色谱相结合的方式对藤黄乙醇提取物中藤黄酸B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采用正交设计对提取和分离工艺进行优化。采用红外光谱、质谱、1 H-核磁共振谱、13C-核磁共振谱对分离得到的样品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优选的分离方法较其他方法简便且高效可控,分离得到的样品通过结构鉴定,确定为藤黄酸B且纯度可达到99%以上。结论所建立的藤黄酸B的提取分离方法具有高效、简便且重现性好的特点。同时,本研究提供了藤黄酸B相对完整的谱图信息,并确证了所分离藤黄酸B的结构。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酸浓度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注射猪血清构建不同分期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采用Agilent 1100,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的氨基酸浓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血浆氨基酸浓度与肝纤维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大鼠血浆中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发现:血浆组氨酸(histidine,His)、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苏氨酸(threonine,Thr)、酪氨酸(tyrosine,Tyr)、缬氨酸(valine,Val)等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相关性(His:rs=0.512,P=0.015;Phe:rs=0.713,P<0.01;Thr:rs=0.567,P=0.006;Tyr:rs=0.753,P<0.01;Val:rs=0.508,P=0.016);His、Phe和Tyr在不同肝纤维化病理分期中的浓度均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但在不同病理分期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中His、Phe和Tyr浓度与肝纤维化程度正相关,但对肝纤维化病理分期无判别意义。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巴曲酶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PC I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B组在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基础上,于术后第1、3、5天静滴巴曲酶15、10、10 BU。术后7 d观察纤维蛋白原(FIB)、PT、PLT、RBC的变化,术后6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指标。结果:A组临床症状显效率60%,总有效率92%;B组临床症状显效率90%,总有效率98%。B组FIB显著降低,其它检查无明显变化,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及红细胞等均无显著变化(P>0.05)。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6)%上升为(56±4)%,B组LVEF由(51±7)%上升为(61±5)%(P<0.01),B组PC I术后6月LVEF改善明显。在终点事件中,A组死亡2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3例,难治性心绞痛5例;B组无上述事件发生。结论:巴曲酶对PC I术后再狭窄的防治具有显著的疗效,心功能的恢复显著,治疗中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5.
??Riluzole is a benzothiazole compounds, and it is the only drug approved by FDA for the treatment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By adjust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glutamic acid and interfering with ion channels, riluzole has a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y action, such as, regulating glutamate concentration, neuroprotective, cardioprotective, anti-depressants, anti-anxiety, analgesic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riluzole is summarized, aiming at providing help for it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26.
探讨当归多糖(ASP)对D-半乳糖诱导致小鼠肾脏亚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模型组:小鼠皮下注射D-半乳糖(120 mg·kg-1),qd×42;ASP组:从D-半乳糖模型复制的第8天起,腹腔注射ASP(100 mg·kg-1),qd×35;正常对照组:小鼠皮下注射等时与等量生理盐水。药物注射完成第2天,采外周血检测尿素氮(BUN)、肌酐(Crea)、尿酸(UA)、胱抑素C(Cys-C)含量;取肾脏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观察肾组织中染色阳性细胞相对光密度(ROD),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变化;制备肾脏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ELISA方法检测肾脏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含量。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较,ASP组小鼠血清中BUN,Crea,UA,Cys-C,AGEs和8-OH-dG含量显著下降;肾小球数目增多,硬化肾小球减少,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管腔扩张不明显;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的相对光密度降低且颗粒小;超微病理呈现肾小球系膜细胞减少,基底膜变薄,足细胞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明显增多,足细胞次级突起融合减少;SOD与GSH-PX活性显著增加;MDA含量下降。综上所述,当归多糖能拮抗D-半乳糖致小鼠肾脏亚急性损伤,其保护肾脏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7.
贾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8,19(3):205-20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神经系统的表现非常多见,症状轻重不一,有时容易被忽视,从而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因此不能轻视,出现SLE神经系统损害表现的病人中8%-16%的病人有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28.
29.
30.
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探索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方法。方法选用N-PASS量表(neonatalpain,agitationandsedationscale)对120例住院新生儿进行疼痛评分,按随机原则分3组:未干预组(对照组)、应用非营养性吸吮(NNS)组和给予体位支持组,每组40例。分别于针刺足跟后1,5min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结果3组间的疼痛评分在刺激后1,5min各组间评分差异有显著性(F值=22.13,P<0.05;F值=22.44,P<0.05)。疼痛程度方面,不同的干预方法在1min的轻、中度疼痛的镇痛效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χ2值=9.67,P<0.05;χ2值=7.85,P<0.05),对重度疼痛和5min时疼痛的缓解效果,各种干预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新生儿对急性、短暂性疼痛很敏感;不同的干预方法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近期效果不同,NNS在短期内缓解疼痛的效果优于体位支持组;非药物疼痛干预方法对新生儿轻、中度疼痛效果好,在短时间内作用显著;应重视对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