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228篇 |
免费 | 1916篇 |
国内免费 | 135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24篇 |
儿科学 | 386篇 |
妇产科学 | 82篇 |
基础医学 | 1200篇 |
口腔科学 | 354篇 |
临床医学 | 2330篇 |
内科学 | 1703篇 |
皮肤病学 | 221篇 |
神经病学 | 491篇 |
特种医学 | 893篇 |
外科学 | 1670篇 |
综合类 | 5795篇 |
现状与发展 | 8篇 |
预防医学 | 2367篇 |
眼科学 | 221篇 |
药学 | 2520篇 |
35篇 | |
中国医学 | 2002篇 |
肿瘤学 | 8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2篇 |
2023年 | 283篇 |
2022年 | 676篇 |
2021年 | 842篇 |
2020年 | 732篇 |
2019年 | 390篇 |
2018年 | 389篇 |
2017年 | 504篇 |
2016年 | 438篇 |
2015年 | 725篇 |
2014年 | 897篇 |
2013年 | 1257篇 |
2012年 | 1920篇 |
2011年 | 1959篇 |
2010年 | 1877篇 |
2009年 | 1582篇 |
2008年 | 1653篇 |
2007年 | 1577篇 |
2006年 | 1440篇 |
2005年 | 1075篇 |
2004年 | 762篇 |
2003年 | 651篇 |
2002年 | 443篇 |
2001年 | 484篇 |
2000年 | 380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3篇 |
197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2-09―2006-03期间15例PMS患者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了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单独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全部回输采集物进行CD34+细胞纯化.预处理采用BEAM(卡氮芥、依托泊甙、阿糖胞苷、马法兰)方案.中位随访期为21(3~45)个月,移植前后应用扩充神经功能残疾量表(EDSS)、年平均发病次数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分选后中位CD34+细胞纯度为93.2 (78.6~97.7)%,中位回收率为67.0(22.4~79.8)%,相当于减少了4个对数级的T细胞.无移植相关死亡,造血重建时间与其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相当,未出现严重的毒性反应及并发症.患者移植后12个月EDSS评分(3.95±2.55)较移植前(5.64±0.71)降低(P<0.05),年平均发病次数移植后(0.45±0.82)较移植前(1.31±0.71)减少(P<0.05).移植后45个月疾病无活动者生存率为(47.01±17.87)%,EDSS评分无进展者(包括稳定和改善)生存率为(57.69±20.24)%. 结论自体外周血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PM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2.
超声介导声诺维提高人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转染效率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使用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声诺维的方法对脂质体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PGFP)基因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作用。方法在单孔培养皿中加入HUVEC细胞悬液,每孔加入脂质体介导EPGFP4μg,加或不加微泡造影剂或不同条件的超声辐照。24h后,用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测量EPGFP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基因的转染效率。结果超声组转染率提高,超声 微泡组转染率明显提高。超声 微泡组,超声辐照时间60s机械指数(MI)1.4组转染效率最高;超声机械指数1.0辐照时间90s组转染率最高。结论声诺维在超声作用下能明显提高脂质体介导的基因对细胞转染的效率,可能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 相似文献
993.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于治疗前、治疗12周末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韦氏记忆量表(WMS)、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RB)中的连线测验A、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言语流利性测验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结果:治疗前焦虑抑郁因子分与总记忆商数(MQ)分显著相关,迟滞因子分与WCST完成类别数、智力显著相关;治疗12周末焦虑抑郁因子分与总智商(IQ)显著相关,迟滞因子分与WCST持续反应数、言语IQ、操作IQ显著相关,猜疑因子分与WCST持续反应数显著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4.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自主神经功能及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患者认知功能、自主神经功能与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33例PSD患者(PSD组)和33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和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测定;对检测结果进行Pearson多元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SD组ERP(P300、N400、CNV及MMN)、SSR各波潜伏期明显延长(均P<0.01),波幅明显下降(均P<0.01);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PSD组各项指标间均具有相关性(P<0.05~0.01)。结论PSD患者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降低与其认知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血-脑脊液屏障(BCB)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制备Wistar大鼠EAE模型,应用Tri治疗EAE,评估EAE组、Tri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在不同时间点测定脑脊液(CSF)和外周血白蛋白(Alb)水平并计算二者比值(QA),通过QA值观察BCB变化.于免疫后(p.I.)6、8、10、12、14、16 d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脑和脊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干扰素-γ(IFN-γ)表达.结果 免疫后14 d为EAE组发病高峰期,Tri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0.14±0.08)较EAE组(2.19±1.68)低(P<0.01).免疫后 8 d EAE组QA达最大值(0.30±0.05),较佐剂组(0.13±0.05)明显增高(P<0.01).免疫后6-14 d,EAE组与佐剂组、Tri治疗组比较Q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34,P<0.01).免疫后14 d Tri治疗组 QA达最大值(0.19±0.02),QA波峰时间较EAE组延迟且峰值明显较低.免疫后12-16 d,EAE组与佐剂组、Tri治疗组比较ICAM-1阳性表达高(F=17.11,F=29.87,均P<0.01);免疫后10-16 d,Tri治疗组较EAE组IFN-γ阳性表达低(F=447.92,P<0.01).结论 EAE中BCB损伤早于临床症状出现.Tri能有效抑制EAE进展,可能与其下调ICAM-1、IFN-γ表达,恢复BCB正常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脂肪干细胞(ADSCs)体外诱导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作用。方法从新生BALB/c小鼠中分别分离获得ADSCs及NSCs,进行体外培养和传代。构建ADSCs与NSCs共培养体系,以单纯NSCs组为对照,进行ADSCs诱导分化研究。共培养4、8、12d后行神经元特异性神经丝200免疫组化鉴定,统计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结果共培养后8—12d,可见大量成熟神经元,大多为多极神经元,少部分为双极神经元或假单极神经元,带有较长的轴突。共培养组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百分率大约为21%,而单纯NSCs培养组约为4%。共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与单纯NSCs培养组神经元的转化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DSCs在体外能够促进NSCs向神经元转化。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责任动脉或血肿壁周围穿支动脉超微结构特点,探索高血压脑出血的微观机制。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CT证实并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中经皮质造瘘收集小动脉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特点。结果12例标本中出血责任动脉4例,穿支动脉8例。电子显微镜下内皮细胞改变包括内皮细胞坏死、崩解、脱落;伴有内弹力膜变性、厚薄不均、断续不完整;以及中膜平滑肌细胞坏死、胞浆内肌丝凝聚成高电子致密物质。未见微动脉瘤结构。结论高血压患者脑小动脉壁的主要承力层的变化病理基础包括:内弹力层断裂、平滑肌层变性,弹性下降、钢性或脆性增加;在血流突变的情况下血管壁可发生钢性断裂或撕裂出血。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gene,PLAU)基因近端启动子区变异与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根据NINCDS-ADRDA年标准收集98例AD患者,以10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筛查PLAU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位点,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PLAU启动子区多态位点分型,采用病例-对照相关性研究方法 ,研究其与AD发病的关系。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的比较及它们与疾病的关联分析。结果中国人群中的PLAU近端启动子区存在两个多态性位点-25C/T(rs2227579)和43G/T(rs2227580)。-25C/C基因型增加了AD发病风险(校正后OR=1.671,95%CI:1.098~2.577,P=0.018),43G/G基因型增加了AD发病风险(校正后OR=1.773,95%CI:1.156~2...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观察远隔缺血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认知障碍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 选用雄性SD大鼠,采用双侧颈动脉闭塞(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occlusion,BCCAO)方
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
为假手术组、对照组(VCI组)及远隔缺血处理(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组(VCI+RIC组)。VCI
建模成功24 h后对RIC组大鼠进行RIC连续干预21 d,RIC期满后对三组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进行
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定位航行实验连续进行5 d,记录第1天、第3天、第5天检测大鼠逃避
潜伏期,第6天检测平台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以评估认知功能。实验完成后在各组大鼠中随机
选择5只取脑进行HE染色,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白质及海马病理改变和神经元凋亡情况。
结果 Morri 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第1天、第3天、第5天对照组及RI C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
均有延长(P<0.05)。除假手术组外,另外两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长随着训练次数增加逐渐缩短。
第1天、第3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5天RIC组成绩好于对照组(P<0.05)。第6天空间探索实验
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假手术组与RIC组相近(47.2±10.2 s vs 41.2±9.7 s,P>0.05),均优于对照组
(33.5±11.3 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穿越平台次数假手术组与RIC组相近(5.3±1.6 vs 4.7±1.2,
P>0.05),均多于对照组(2.8±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假手术组比较,
对照组大鼠的运动缺乏目的性而呈现出杂乱的曲线轨迹,RIC组相对于对照组具有明确的目的呈现
出较规则的曲线。HE染色显示与假手术组(CA1:93.53±5.01;CA3:104.63±8.26)相比,对照组CA1区
和CA3区存活的锥体神经元数目(CA1:51.03±4.95;CA3:78.53±5.31)明显减少(均P<0.05);而与
对照组相比,RIC组大鼠CA1区和CA3区锥体神经元存活数目(CA1:80.57±7.30;CA3:92.43±8.16)明
显增加(均P<0.05)。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大鼠学习记忆障碍而导致VCI。RIC能够明显改善VCI,发挥神经保护
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不同区域脑组织代谢特点。方法选择17例首诊未经治疗的成人OC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3D-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OCD患者前扣带回、中扣带回、左右额叶白质、左右丘脑和左右豆状核中大脑代谢物N-乙酰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浓度变化,并分析NAA/Cr、Cho/Cr与OCD、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OCD患者中扣带回的Cho/C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额叶白质Cho/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扣带回NAA/Cr与焦虑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712,P<0.05)。结论OCD患者中扣带回Cho浓度减少、左额叶白质Cho浓度增高,可能是OCD的病理现象或代偿反应;中扣带回NAA/Cr与焦虑量表评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