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48篇 |
免费 | 232篇 |
国内免费 | 17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篇 |
儿科学 | 49篇 |
妇产科学 | 26篇 |
基础医学 | 193篇 |
口腔科学 | 39篇 |
临床医学 | 623篇 |
内科学 | 276篇 |
皮肤病学 | 29篇 |
神经病学 | 74篇 |
特种医学 | 109篇 |
外科学 | 75篇 |
综合类 | 938篇 |
预防医学 | 541篇 |
眼科学 | 38篇 |
药学 | 440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74篇 |
肿瘤学 | 1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43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79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107篇 |
2014年 | 172篇 |
2013年 | 215篇 |
2012年 | 408篇 |
2011年 | 496篇 |
2010年 | 385篇 |
2009年 | 289篇 |
2008年 | 338篇 |
2007年 | 314篇 |
2006年 | 282篇 |
2005年 | 202篇 |
2004年 | 110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81.
目的:选择行择期PTCA的38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其术前、后的左心功能,旨在探讨择期PTCA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于PTCA术前1~2天及术后1周、3个月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超声检查左室功能指标包括:容量指标:EDV、ESV;收缩功能指标:EF、△T%;舒张功能指标:E/A、ACT_E。结果:PTCA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EDV、ESV和ACT_E有所减少,EF、△T%有所增高,但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TCA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EDV、ESV有明显降低(P<0.05),EF、△T%有明显增高(P<0.05),E/A、ACT_E有继续改善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接受择期PTCA有益于患者左室功能的恢复,术后1周改善不显著,至术后3个月除左室舒张功能外均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2.
目的检测食物中毒优势型ST6型菌株的毒力基因特征,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源性病原菌的监测和致病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深圳地区7次食物中毒收集的32株ST6型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VFDB数据库进行毒力因子分析,并通过序列比对进行SEA亚型分析。结果第1-4起食物中毒ST6菌株携带的毒力因子谱完全相同;第5-7起食物中毒中,同一起食物中毒的暴发菌株携带的毒力因子一致,而非暴发菌株与暴发菌株携带的毒力因子不完全一致。在32株ST6型菌中,与粘附、酶和Ⅶ型分泌系统相关的毒力基因具有较高的携带率,α-溶血素(hly/hla)、β-溶血素(hlb)、δ-溶血素(hld)、γ-溶血素基因(hlgA、hlgB、hlgC)、肠毒素A基因(sea)和表皮剥脱毒素A基因(eta)的携带率均为100%,双组分白细胞毒素LukDE基因(lukD和lukE)的携带率为96.8%。所有菌株携带的肠毒素A均为SEA1亚型。结论32株ST6型食物中毒相关菌株携带多个毒力因子基因,以cna、sea、eta、lukD、lukE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编码的毒力因子可能对ST6型菌株的致病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探讨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链霉素扰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法)对50例HCC患者进行肿瘤血管生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CD34阳性血管进行MVD计数.对VEGF进行半定量计数,并分析与HC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结果CD34在HCC组织中呈广泛、窦隙状表达,MVD值在有汇管区癌栓和肝内转移者高于无汇管区癌栓和无肝内转移者(P〈0.05),VEGF表达的阳性率在有汇管区癌栓和肝内转移者明显高于元汇管区癌栓及无肝内转移者(P〈0.05)。MVD值在VEGF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CC中MVD值和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由自分泌和旁分泌产生的VEGF通过促进HCC肿瘤血管生成而促进HCC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初步评价多排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疑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MSCT扫描,利用影像曲面重建,3D重建,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比。结果18例76支血管同时经MSCT和CAG成像。CAG发现狭窄27支,其中左前降支(LAD)病变11支,回旋支(LCA)病变3支,左主干(LMA)2支,右冠(RCA)病变9支,桥支病变2支。MSCT发现狭窄24支,其中LAD病变11支,LCA病变3支,LMA病变1支,RCA病变7支,桥支病变2支。MSCT与CAG结果相符的病变血管22支,MSCT成像的敏感性为82%(22/27),特异性96%(47/49)。结论在控制心率的情况下MSCT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6.
乙酰肝素酶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a和CD34蛋白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病理学分型、组织学分级、微血管密度(MVD)和临床分期探讨其意义。[结果]结肠癌Hpa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结肠黏膜(P〈0.05),结肠癌组织中Hpa蛋白的表达与结肠癌组织血管生成、病理分型、Duke's分期、预后有关(P〈0.05)。[结论]Hpa蛋白在结肠癌中呈高表达,并与结肠癌血管生成、病理特征和预后有关,检测其表达可以对判断结肠癌的生物学行为提供指标。 相似文献
87.
目的 监测封闭社区(强制隔离戒毒所)中结核病患者接触者(简称“接触者”)的结核感染状况,并初步分析可能对该社区接触者受结核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对封闭社区中2016年10—11月确诊的5例结核病患者的所有接触者(共计792名)每6个月进行1次PPD试验,连续观察2年,其中有25名因各种原因未进行PPD试验,接受PPD试验者767名。依据《WS 288—2017 肺结核诊断》,有卡介苗接种卡痕者硬结平均直径≥10mm、无卡痕者硬结平均直径≥5mm判断为接触者结核感染。分析不同接触程度的767名接触者受MTB感染状况的变化情况。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社区接触者结核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在调查的封闭社区中,接触者第一次PPD试验结果被判断为结核感染者444例,感染率为57.9%(444/767)。在后续2年的结核感染监测中,323名未感染者中有54例(占16.7%,54/323)接触者变为结核感染;2年中社区接触者受结核感染者共498例,感染率64.9%(498/767)。有54名社区接触者在2年中PPD试验硬结直径减小或消失,由受结核感染变为未感染状态,占10.8%(54/498)。年龄(Wald χ 2=10.942,P=0.001,OR=1.04, 95%CI为1.02~1.06)、接种卡介苗(Wald χ 2=4.533,P=0.033,OR=1.41, 95%CI 为1.03~1.93)、与患者密切接触(Wald χ 2=6.343,P=0.012,OR=1.68, 95%CI 为1.12~2.52),是导致社区接触者结核感染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讨论 封闭社区(强制隔离戒毒所)中结核病患者接触者MTB感染率较高,首次PPD试验筛查未感染者中有近1/6的接触者在2年间转为结核感染;有1/10结核感染者在2年间转为未感染状态。年龄增长、接种卡介苗、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受结核感染的比例增高。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13C-MBT)检测的特点,并与临床Child-Pugh分级及常规肝功能检测项目进行对比,探讨13C-MBT对评价肝癌肝储备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择山西省人民医院2005年7月2日至2006年6月15日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9例(根据Child-Pugh分级义分为A、B、C 3个亚组)、转移性肝癌患者16例、健康对照者14例进入本研究.行13C-MBT及常规肝功能检测,记录13C-MBT的3个主要参数Mvmax40、CUM40及CUM120,并绘制DOB曲线、MV曲线.结果 (1)健康对照组、转移性肝癌组、原发性肝癌组的DOB和MV曲线峰形一致,峰值均出现在服药后20 min;原发性肝癌组与另外2组比较,DOB和MV曲线的峰值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转移性肝癌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的A、B、C 3个亚组的峰形差异较大,A组为单峰曲线,峰形尖锐;B组峰形相对低平,经过上升相后有1个平台期;C组呈乱峰或锯齿状,无明显排峰.(2)原发性肝癌组与另外两组比较,13C-MBT的3个参数Mvmax40、CUM40及CUM12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肝癌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UM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max40、CUM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A、B、C 3个亚组间两两比较,A组的Mvmax40、CUM40与B、C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M120仅在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表明,13C-MBT的3个参数(Mvmax40、CUM40及CUM120)与总胆汁酸(TBA)呈负相关,与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呈正相关,与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凝血酶原时间(PT)无相关性.(4)13C-MBT分级与Child-Push分级在判定原发性肝癌肝功能状况方面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647),符合率为77.1%.结论 13C-MBT的3个参数Mvmax40、CUM40及CUM120随着肝脏损伤程度加重而减低,可用于肝癌肝储备功能的评价.13C-MBT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一致性较好,与TBA、Alb、PA、ChE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符合ICD一级预防标准并植入ICD的患者进行随访。ICD的诊断设置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两个工作区,治疗设置抗-tk,动过速起搏(ATP)、低能量同步转复(CV)和高能量除颤(DF)。术后患者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每3~6个月随访1次,利用程控仪获取ICD储存资料,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以及ICD的诊断和治疗是否准确,及时调整相关参数并处理ICD故障。结果共随访了22例患者,平均随访(12.8±8.6)个月。共有10例患者记录到ICD治疗事件。10例患者ICD记录到持续性VT事件,其中由ATP终止6例,CV终止4例。4例患者有VF事件,均1次DF成功。2例ICD将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AF)识别为VF并进行放电治疗并转复房颤。结论IC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ICD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