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81篇
  免费   1571篇
  国内免费   713篇
耳鼻咽喉   159篇
儿科学   254篇
妇产科学   114篇
基础医学   981篇
口腔科学   167篇
临床医学   1738篇
内科学   1349篇
皮肤病学   140篇
神经病学   415篇
特种医学   430篇
外科学   1260篇
综合类   3549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622篇
眼科学   171篇
药学   1669篇
  19篇
中国医学   1166篇
肿瘤学   559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251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567篇
  2021年   653篇
  2020年   560篇
  2019年   338篇
  2018年   343篇
  2017年   365篇
  2016年   325篇
  2015年   534篇
  2014年   705篇
  2013年   877篇
  2012年   1149篇
  2011年   1138篇
  2010年   1146篇
  2009年   1059篇
  2008年   958篇
  2007年   945篇
  2006年   898篇
  2005年   663篇
  2004年   508篇
  2003年   411篇
  2002年   314篇
  2001年   279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7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HCV p7TP2反式调节基因.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验证HCV p7下调p7TP2基因的表达,并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并构建p7TP2下调表达基因的消减文库.用活细胞发光法检测p7TP2基因抑制Huh-7细胞系的增殖.结果 经同源性分析p7TP2下调表达的基因主要位于线粒体,并与细胞凋亡有关.p7TP2 基因转染的Huh-7细胞的活性被显著抑制.结论 p7TP2基因功能的研究为HCV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2.
目的:分析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其治疗效果,为椎管内蛛网膜囊肿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1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效果,男9例,女12例;年龄21~55岁,平均36.15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6.2个月.21例椎管内蛛网膜囊肿中1例发生于颈段、1例发生于胸段、19例发生于骶部,表现为受累神经支配区的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功能障碍.16例经CT结合椎管造影明确诊断,其余通过MRI明确诊断.8例采用囊肿切除、囊颈部结扎、硬膜重叠紧缩缝合手术;11例囊肿壁与神经难以分离,采用囊肿壁部分切除、交通口肌肉堵塞、硬膜紧缩缝合手术;2例串珠状囊肿,其交通口未能找到,采用囊肿开窗引流、囊壁部分切除、硬膜重叠紧缩缝合、游离肌肉压迫固定.结果:1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5年3个月,平均21.2个月.囊肿切除、囊颈部结扎手术组的优良为6例,囊肿壁部分切除、交通口肌肉堵塞组的优良为8例.结论:椎管内蛛网膜囊肿是蛛网膜的先天性畸形,以骶部椎管好发,大多数临床表现为受累神经的功能异常;具有手术指征的病例,术中应根据囊肿开口、囊肿壁是否能与神经分离等情况选择不同的囊肿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P2Y2受体在脊髓、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的表达和具体分布,研究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6只SD乳鼠的脊髓、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标本置于含有0.1%二乙基焦碳酸的4%多聚甲醛液中快速固定、石蜡包埋、超薄切片。实验组:根据P2Y2受体mRNA的碱基序列,制作非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后将切片置于含有NBT溶液(50mg/ml硝基兰四唑溶于二甲基甲酰胺)、BCIP溶液(75mg/ml溴绿一吲哚磷酸溶于二甲基酰胺)的检测缓冲液中染色,镜下观察P2Y2受体的具体分布。对照组:切片刚不含探针的杂交缓冲液覆盖、染色观察。结果实验组: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胞浆中可见P2Y2受体的表达,呈弱阳性;背根神经节雪旺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均可见P2Y2受体的表达,且呈强阳性;对照组:无P2Y2受体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坐骨神经原位杂交尢P2Y2受体的表达。结论P2Y2受体主要分布在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外ATP可以通过P2Y2受体作用于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细胞。  相似文献   
144.
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收治的26例创伤性膈疝患者,并对其诊治方法和手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评价。结果本组25例治愈出院,因张力性气胸未能及时纠正术中死亡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23.1%),其中胸腔积液3例,肾功能不全1例,继发出血1例,真菌感染1例,经非手术治疗均痊愈。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5.
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在135例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病人中,61例(45.2%)采用了肝切除术(研究组),74例术中未采用肝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愈率(98.4%)高于对照组(85.1%)(P<0.05),残石率(9.8%)低于对照组(29.7%)(P<0.01),而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并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2年和5年随访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4.2%和89.1%)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3%和68.6%)(P<0.01和P<0.05)。结论:应用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好于对照组病例。  相似文献   
146.
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并发肠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78至2004年收治的62例CD并发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肠外瘘68例次,其中多发瘘6例次;肠内瘘8例次。肠瘘以末端回肠瘘(27例次)和回结肠吻合口瘘(21例次)为主。手术方式主要为回结肠吻合口拆除重建(26例次)和回盲部切除回结肠吻合(14例次)。首次肠瘘、术后服用免疫药物者复发率15.4%,明显低于未服药患者(34.8%);复发时间为(40±17)个月,明显长于不服药组的(8±3)个月;两组比较,P<0.01。结论CD合并的肠瘘以肠外瘘为主。主要手术方法为瘘口切除与肠吻合术。术后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可降低CD合并肠瘘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7.
48例嵌趾甲的病因分析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趾嵌趾甲的病因,介绍一种新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年10月至2003年10月我科收治的趾嵌甲患者48例51趾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咬除末节趾骨末端爪粗隆部分,梭形切除趾端及趾甲两旁软组织。随访观察趾端及趾甲的外形、了解嵌甲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26个月,47例50趾嵌甲治愈,1例1趾复发,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趾末节趾骨爪粗隆突上翘是形成趾嵌甲的原因之一,咬除趾骨末端爪粗隆并梭形切除趾端及甲根两旁软组织是治疗嵌甲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8.
新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和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镍钛形状记忆合金腰椎椎体间融合器,通过动物实验了解其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性能。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将12个绵羊腰椎功能单位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个,分别为对照组、髂骨植骨组(IG组)、interfix-lumbarcage组(cage组)和镍钛融合器组(NT组),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并检测镍钛融合器的力学性能;第二步将15只成年绵羊随机分为对照组、Interfix-lum-barcage组(cage组)和镍钛融合器组(NT组),每组5只,术后定期摄X线片了解椎间隙高度变化及融合进程;第三步将上述动物在术后6个月处死进行组织学观察以了解融合情况。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处理。结果对照组和髂骨植骨组与cage组和NT组在腰椎强度和轴向刚度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镍钛融合器的最大破坏载荷可达11200N,安全系数达到1.2以上。cage组和NT组手术6个月时手术节段高度分别丧失16%和16.5%,但仍高于正常椎间隙高度(P<0.05)。光镜下可见新生骨小梁与宿主骨小梁发生连接。结论镍钛融合器的力学性能良好,可以作为腰椎椎间融合装置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9.
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目的 探讨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前列腺汽化术 (P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采用骶管麻醉 ,应用PVP治疗 16 1例BPH患者。观察术中骶麻效果、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手术前后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生活质量评分 (QOL)及性功能等变化情况。 结果 除 1例改为硬膜外麻醉者外 ,余 16 0例均采用骶麻 ,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 2 10min ,平均 (44 .5± 2 2 .4 )min ,术中无输血病例。术后 2 1例未留置尿管 ;余 14 0例留置尿管时间2 4~ 72h ,平均 (34.4± 2 0 .8)h ,其中拔除尿管后出现 2例短暂排尿困难 ,2例继发性出血 ,无尿失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 3~ 6个月 ,最大尿流率由术前平均 (6 .5± 2 .4 )ml/s增加至术后 (19.8± 2 .1)ml/s ,IPSS及QOL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4 9例术前保持性功能者 ,术后均保留良好性功能。 结论 PVP治疗BPH的操作简单、时间短、出血少 ,留置尿管时间短 ,术后性功能不受影响 ,尤其适合于高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探讨胃代膀胱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1年5月至2003年10月30例胃代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膀胱肿瘤28例,结核性膀胱挛缩2例。结果 随访8~13年,平均10年。30例全身健康情况良好,日间排尿满意,3例偶有夜间尿失禁。1例术后19个月发生代膀胱穿孔,经抗酸和手术治疗痊愈。30例肾功能正常,无电解质紊乱;24例排尿前后胃泌素及尿液pH检查正常;4例有无症状菌尿。13例代膀胱黏膜活检为慢性炎症,壁细胞减少;9例免疫组化检查G细胞较正常减少。尿动力学检查代膀胱容量及顺应性正常,排尿期贮尿囊压力低于正常。10例行排尿期膀胱造影无输尿管返流,5例B超示肾集合系统轻度扩张。1例低压胃膀胱成形术,1例胃与后尿道逆蠕动吻合,剩余尿分别为150ml和250ml。1例出现血尿尿痛综合征,经抗酸及碱化尿液治疗后缓解。结论 胃代膀胱术远期疗效满意,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