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47篇
  免费   4642篇
  国内免费   3063篇
耳鼻咽喉   1016篇
儿科学   741篇
妇产科学   281篇
基础医学   2893篇
口腔科学   1056篇
临床医学   5764篇
内科学   4103篇
皮肤病学   473篇
神经病学   1008篇
特种医学   2247篇
外科学   4197篇
综合类   13335篇
现状与发展   9篇
预防医学   5114篇
眼科学   490篇
药学   5542篇
  63篇
中国医学   5061篇
肿瘤学   2459篇
  2024年   256篇
  2023年   621篇
  2022年   1509篇
  2021年   1880篇
  2020年   1659篇
  2019年   927篇
  2018年   926篇
  2017年   1393篇
  2016年   965篇
  2015年   1903篇
  2014年   2417篇
  2013年   3128篇
  2012年   4754篇
  2011年   5160篇
  2010年   4389篇
  2009年   3892篇
  2008年   4097篇
  2007年   3802篇
  2006年   3238篇
  2005年   2446篇
  2004年   1786篇
  2003年   1389篇
  2002年   1008篇
  2001年   908篇
  2000年   668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转化生长因子β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殖是PDR的主要病变。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具有同源双链的活性多肽,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多种组织和细胞内,是细胞的多功能调节因子。它既可促进细胞的增殖,也可抑制细胞的增殖,调节细胞外基质形成,同时对巨噬细胞有较强的趋化性,在新生血管形成及纤维组织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TGF-β的上述主要生  相似文献   
42.
肝硬化患者肾脏血液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肾脏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应用多普勒超声测定42例肝硬化患者肾脏血液动力学指标。并分析这些指标与肝功能及平均动脉压之间的关系。结果 不同阶段的肝硬化患者肾内血管收缩程度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肝硬化早期即有肾血管的收缩,肝功越差肾血管收缩越明显。肾血管的收缩是全身血液动力学改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状况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表现及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 4 0例 BTCC患者 5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 ,同时用同样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BAX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 (TGF) - β 型受体基因移码突变的情况。结果 至少发生一个微卫星位点改变的阳性率为 82 % (33/ 4 0 ) ,D9S16 2、D16 S4 76、D9S5 4、FGA和干扰素 (IFN) - A1位点改变各自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2 3/ 4 0 )、 4 2 % (17/ 4 0 )、 38% (15 / 4 0 )、 4 8% (19/ 4 0 )和 5 5 % (2 2 / 4 0 ) ,阳性检出率与良性病变差异有显著性 ,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显著相关性。发生微卫星改变的 33例中 ,33% (11/ 33)和 4 2 % (14 / 33)分别可见 TGF- β 型受体基因和 BAX基因的移码突变。结论 检测染色体微卫星的改变是 BTCC早期诊断、监测复发的有效手段 ,染色体微卫星改变可能是 BTCC发生过程中多基因突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5.
超声测量胎儿LL/FSTT预测胎儿体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B型超声测量胎儿肝脏长度与胎儿股骨皮下组织厚度的比值(LL/FSTT)预测胎儿出生体重的临床价值。方法:用B型超声对400例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度、肝脏长度与股骨皮下组织的厚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肝脏长度与股骨皮下组织厚度的比值和胎儿体重密切相关(r=0.901)。对正常胎儿体重、巨大儿、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诊断的敏感性分别是88%、89%、86%,特异性分别是90%、92%、88%。结论:用胎儿肝脏长度与股骨皮下软组织厚度的比值预测胎儿体重的方法简单、准确,为临床掌握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提供可靠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6.
HPLC法测定拉呋替丁及其片剂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拉呋替丁及其片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法。方法 以Shim packODSC18为色谱柱 ,甲醇 0 2mol·L 1醋酸胺溶液 三乙胺 (70∶30∶0 1)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75nm。结果 线性系数r =0 9998,平均回收率为 99 6 % (RSD =1 5 % ,n =9)。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可用于拉呋替丁及其片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7.
直电极与弯电极序列人工耳蜗植入深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测量比较Nucleus CI 24M直电极序列和CI24 Contour弯电极序列两种型号植入体的电极植入深度。方法对41例CI 24M和8例CI 24 Contour植入者,术后拍摄耳蜗位X线平片。应用图像处理技术,比照耳蜗螺旋模板,建立电极序列的极坐标图形,测量第22号电极与耳蜗开窗处的极坐标角度,两者之差代表了电极序列的植入深度。以t检验比较两种型号植入体的植入深度状况。结果 无内耳畸形、手术条件相当的情况下,CI 24 Contour植入体的平均插入角度为413°,CI 24M植入体的平均插入角度为316°,P=0.0001。结论CI 24 Contour植入体的植入深度明显深于CI 24M。前者更有利于医师进行植入。  相似文献   
48.
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体外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体外培养技术,对喉鳞状细胞癌组织进行体外培养,探讨喉鳞癌组织原代培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为建立人喉鳞癌组织的细胞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体外组织培养技术,对24例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进行原代培养,观察原代培养中肿瘤细胞的生长与供体的年龄、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及不同培养方法的关系,分析在人喉鳞癌细胞的培养中成纤维细胞、微生物污染的影响。结果 24例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年龄小于60岁组的细胞生长率为31.25%(5/16例),年龄大于60岁组为37.5%(3/8例);高分化组为100%(2/2例),中分化组为30.8%(4/13例),低分化组25%(2/8例);组织块培养法为43.75%(7/16例),酶消化法培养为10%(1/10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在培养的第5~7天,在贴壁组织块周围可见到有上皮样细胞爬出。全部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的过度生长和微生物的污染是阻碍人喉鳞癌细胞生长的重要因素。结论培养组织的细胞生长率与供体的年龄关系不大;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较高者,细胞的生长率较高;与酶消化分离培养法相比,贴壁组织块培养法的细胞生长率较高;成纤维细胞及微生物的污染是阻碍人喉鳞癌细胞系建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9.
Nucleus24M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以便确定术后进行映射调图的时间表。方法:对16例植入Nucleus CI24M型人工耳蜗患者,于术中及术后1、1.5、2、4、6个月进行电极阻抗测试,统计分析电极阻抗的变化规律。结果:患者电极阻抗在术中检测时最低,开机时最高,以后若干次随访时,阻抗逐渐下降,并在2~4个月左右趋于稳定。结论:电极阻抗的稳定提示耳蜗内生物组织的病理过程渐趋稳定;对心理物理测试配合良好的患者,术后只进行2~4个月左右的映射调图即可。  相似文献   
50.
嗅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刺激家兔嗅区黏膜记录的诱发电位的波形及其稳定性,探讨一种可以客观评价嗅觉功能的方法。方法:将双极刺激电极经家兔前鼻孔置于嗅区黏膜,给予电刺激,在颅顶记录嗅觉诱发电位(OEPs);改变刺激参数和部位,观察对电位潜伏期、阈值和波形的影响。结果:在颅顶前方近嗅球处记录到一组波形稳定的N1-P1-N23相复合波。潜伏期为:N1波20.6ms,P1波33.5ms,N2波58.3ms;改变刺激强度对各波无明显影响;改变刺激频率对各波影响较大,频率过高.波形分化较差。结论:正常OEPs是一组波形稳定的负-正-负3相复合波,波形稳定、重复性好,各参量可作为评价嗅觉功能变化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