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2篇 |
免费 | 162篇 |
国内免费 | 16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10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77篇 |
口腔科学 | 19篇 |
临床医学 | 116篇 |
内科学 | 125篇 |
皮肤病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16篇 |
特种医学 | 52篇 |
外科学 | 183篇 |
综合类 | 274篇 |
预防医学 | 157篇 |
眼科学 | 12篇 |
药学 | 118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21篇 |
肿瘤学 | 1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57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43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97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81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82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采用低强度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对30例吸毒者的戒断综合征患者予以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证明:该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2.
背景:小切口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因手术技术容易掌握,严重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广泛。但对于同时符合2种手术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如何选择手术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目的:比较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6例,分为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组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并发症、术后腰椎融合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及椎间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P<0.05);②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9%)高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1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2组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节段前凸角大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高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椎间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和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均可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小切口极外侧椎间融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维持腰椎融合节段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方面有优势,但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73.
甘肃兰州市区城镇居民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甘肃兰州市区城镇成人居民体成分和脂肪分布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改善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日本产MC-180型人体成分分析仪)对1357名男女居民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79岁年龄段男女性居民体脂率、腰臀比(WHR)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蛋白质总量、肌肉总量、推定骨量、身体水分、身体质量指数(BMI)值随年龄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内脏脂肪男、女性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皮下脂肪男性随年龄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女性则随年龄的递增而递增。结论男性居民在20~岁年龄段后、女性在40~岁年龄段后出现了腹内型肥胖,男性在30~岁年龄段后,女性在60~岁年龄段后出现超重,超出了警戒范围。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对大鼠离体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方法 建立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 ,DI)大鼠模型,制做大鼠逼尿肌肌条,观察不同浓度(3×10-7~3×10-4) mol/L的PMA和H-7对DI及逼尿肌稳定(detrusor stability,DS)大鼠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 3×10-7~3×10-6 mol/L的PMA可明显增加DI、DS大鼠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及收缩幅度,且DI组收缩频率高于DS组(P<0.05),但(3×10-5~3×10-4) mol/L的PMA对DI、DS大鼠逼尿肌肌条自发收缩频率和收缩幅度的促进作用无统计学差别(P>0.05).H-7能逆转PMA诱发的DS肌条的收缩作用,可明显抑制DI肌条自发收缩频率(P<0.05),但对其收缩幅度无影响(P>0.05).结论 蛋白激酶C信号通路可能介导了DI逼尿肌自发兴奋性增高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通过右腋下垂直切口矫治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先天性心内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通过右腋下垂直切口同时行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畸形矫治和PDA结扎术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0.5~6.1岁,男25例、女9例。结果手术切口长度3.0(3.0,3.5)cm,手术时间110.0(90.0,121.0)min,体外循环时间45.5(38.8,6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2.5(14.8,34.8)min,出血量20.0(13.8,20.0)mL,住ICU时间17.0(5.5,22.3)h,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4.0(2.0,6.0)h,住院总费用为4.6(3.9,5.1)万元。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均无死亡和二次手术。中位随访时间636.0 d。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存在残余分流,未发现新发的脊柱侧弯、漏斗胸或鸡胸等胸廓发育异常。女性患者在随访期间无双侧乳腺发育不对称。所有患者的父母或监护人均对右腋下垂直美容切口满意。结论通过右腋下垂直切口同时进行先天性心内畸形矫治及PDA结扎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美容学结果。 相似文献
76.
研究不同微生物诱导家蝇幼虫表达的抗菌肽特性.用3种不同的病源菌通过针刺感染的方法诱导家蝇幼虫表达抗菌肽,通过Sephadex G25分离,用Hult mark改进法和抑菌圈测定法作抑菌试验,用毛细管电泳(CE)分析不同微生物诱导得到的抗菌肽样品差异,检测抗菌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耐受性.发现不同微生物诱导产生的家蝇抗菌肽具有广谱抑菌性,但不同样品对不同病源菌抑菌活性有差异,不同测定抑菌效果的方法对抑菌结果有影响,各种抗菌肽样品CE蛋白谱具有明显不同.抗菌肽样品都具有热稳定性和酸碱耐受性.说明不同微生物诱导产生的家蝇抗菌肽类型以及抗菌肽含量与诱导源有关,抗菌肽为家蝇幼虫体内固有成分,诱导增加了抗菌肽的表达量同时刺激新抗菌肽的产生.用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诱导家蝇幼虫可产生较多含量高活性好的抗菌肽. 相似文献
77.
Shicheng Yu Haiyang WuLiwei Xu Gonghui LiZhigen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2013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early surgical repair of iatrogenic ureterovaginal fistula (UVF) secondary to gynecologic surgery, and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feasibility of early surgical intervention.Methods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for 52 patients with iatrogenic UVF who underwent early surgical repair between January 1996 and January 2011 at the Sir Run Run Shaw Hospital, Hangzhou, China. Preoperativ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ostoperative endpoints, including type of index procedure, repair technique, operative time, 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data were assessed.Results
All early surgical repairs were uneventful. The mean time from diagnosis to surgery was 15.7 days (range, 14–21 days).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73.4 min (range, 51–110 min) for ureteroneocystostomy, and 104 min (range, 91.5–153 min) for Boari flap procedure. The mean estimated blood loss was 57.8 mL (range, 35–80 mL). No major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although 5 patients had postoperativ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Forty-thre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a mean of 18.4 months (range, 10.5–24.0 months). Ureteral stricture with asymptomatic hydronephrosis occurred in 2 (4.7%) patients. Ipsilateral renal function was preserved in all patients.Conclusion
Early surgical repair of UVF secondary to gynecologic surgery wa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preserved ipsilateral renal function. 相似文献78.
79.
80.
【摘要】 目的:探讨椎旁肌肉减少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术后邻近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AVC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PKP治疗1年内发生AVCF的OVCF患者的272例患者资料,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42例患者被选为AVCF组,对照组为同一时期在我院接受PKP治疗1年内未发生AVCF的OVCF患者,根据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首次PKP治疗的节段,与AVCF组中的每例患者进行严格的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者术前进行腰椎MRI检查,在MRI上测量L3和L4水平椎旁肌(paravertebral muscle,PVM)[多裂肌 (multifidus,MF)、竖脊肌(erector spinae,ES)、腰大肌(psoas,PS)]总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功能横截面积 (functional cross-sectional area,FCSA),计算CSA椎体指数、FCSA椎体指数。在矢状位重建CT图像上获取L5 CT值为术前椎体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在X线片上测量后凸角(kyphotic angle,KA)、椎体前后壁高度(anterior-to-posterior body height,AP)比值,记录有无骨水泥渗漏入椎间盘等。采用t检验、ROC曲线分析、Delong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PKP术后AVC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L3和L4水平,AVCF组MF、ES、PVM和PS 的平均CSA、FCSA及FCSA椎体指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ong检验显示L4水平ES(0.806 vs 0.900)和PVM(0.861 vs 0.941)的FCSA椎体指数对于预测AVCF的AUC大于L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4水平PVM的FCSA椎体指数,其AUC为0.941(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 90.5%。单因素分析显示AVCF组中患者BMD低于对照组 (93.55±14.99HU vs 106.31±10.95HU);术前后凸角大于对照组(16.02°±17.36° vs 12.87°±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4水平PVM的FCSA椎体指数减少(OR 0.830;95%CI 0.760~0.906)和BMD降低(OR 0.928;95%CI 0.891~0.966)是PKP术后AVC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4椎旁肌肉减少是OVCF患者PKP术后AVC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