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17篇
  免费   4973篇
  国内免费   3736篇
耳鼻咽喉   321篇
儿科学   442篇
妇产科学   497篇
基础医学   5857篇
口腔科学   794篇
临床医学   7224篇
内科学   7515篇
皮肤病学   613篇
神经病学   2674篇
特种医学   20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篇
外科学   4497篇
综合类   8206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一般理论   7篇
预防医学   2997篇
眼科学   1506篇
药学   5346篇
  97篇
中国医学   3082篇
肿瘤学   4408篇
  2024年   174篇
  2023年   878篇
  2022年   2057篇
  2021年   2963篇
  2020年   2243篇
  2019年   1808篇
  2018年   1922篇
  2017年   1659篇
  2016年   1569篇
  2015年   2329篇
  2014年   2794篇
  2013年   2489篇
  2012年   3631篇
  2011年   4005篇
  2010年   2437篇
  2009年   1903篇
  2008年   2525篇
  2007年   2577篇
  2006年   2510篇
  2005年   2586篇
  2004年   1488篇
  2003年   1342篇
  2002年   1122篇
  2001年   1108篇
  2000年   1152篇
  1999年   1214篇
  1998年   783篇
  1997年   801篇
  1996年   617篇
  1995年   570篇
  1994年   517篇
  1993年   301篇
  1992年   378篇
  1991年   309篇
  1990年   283篇
  1989年   242篇
  1988年   230篇
  1987年   204篇
  1986年   151篇
  1985年   110篇
  1984年   50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31.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颈挛缩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RP)后膀胱颈挛缩 (BNC)发生的各种可能因素进行分析 ,探讨减少该并发症的途径。 方法 :对 10 17例行TURP患者中发生BNC的 2 4例进行统计学分析 ,在手术方法、前列腺电切重量、单位时间前列腺组织电切重量、置管时间、高频发生器类型及有无糖尿病、尿潴留及前列腺炎等方面进行比较 ,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因素。 结果 :TURP术后BNC发生率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病例 ,小前列腺、单位电切时间长、高频发生器功率大及术前前列腺炎患者易发生BNC(P <0 .0 5 ) ,而术前尿潴留、糖尿病及术后置管时间对BNC发生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结论 :小前列腺、前列腺炎及电流损伤是发生BNC的重要因素 ,患者的选择及熟练精确的电切技术可减少BN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2.
为比较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与单纯分段诊刮术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 ,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 2组 :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组 (A组 ) 3 1例 ;单纯分段诊刮组 (B组 ) 3 9例。比较 2组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及开腹手术时腹水细胞学的检查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及组织学类型差异无显著性。A组诊断宫颈受累的准确率为 96.77% (3 0 / 3 1 ) ,假阳性率为 3 .2 3 % (1 / 3 1 ) ;B组分别为 79.49%(3 1 / 3 9) ,1 5 .3 8% (6/ 3 9)。 2组准确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A组细胞学阳性率为 6.45 % (2 / 3 1 ) ,B组为 1 4.2 9% (3 / 2 1 ) ,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提示 :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可提高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 ,从而避免不必要地扩大手术范围 ,而且不增加腹腔内播散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3.
高歌  何露 《中国卫生统计》2003,20(5):276-278
目的 对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的应用条件寻求科学合理的检验方法。方法 使用卡方分布的理论,SAS软件及抽样调查方法。结果 设计出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应用条件的卡方检验方法,推导出反应变量取各水平的概率计算公式及卡方检验中理论值、自由度的计算公式,并在作者主持的国家医师资格临床实践技能考试研究中取得了成功效果。结论 多分类有序反应变量logistic回归得到完善和补充,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4.
高敏受者肾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敏受者肾移植术前行血浆置换 (PE)的效果。方法 :12例高敏受者在肾移植术前进行PE治疗 ,37例高敏受者未行PE治疗 ,观察两组肾移植病人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PE组置换前PRA值71.0 %± 19.1% ,置换后 34.3%± 17.9%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后发生超排 2例 ,急性排斥 2例 ;未行PE组发生超排 2例 ,急性排斥 8例 ,两组间超排和急性排斥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PE对预防超排和降低急性排斥的发生率均无明显作用。PE治疗的主要适应症为PRA大于 80 %的受者 ,能快速降低PRA值 ,有助于HLA抗体特异性分析和HLA配型。  相似文献   
135.
136.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流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放射免疫竞争抑制饱和分析法,检测47例难免流产患者,65例人工流产及20例健康非孕妇女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流产者胚胎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程度。结果:人工流产组血清EGF水平高于自然流产及非孕妇女,而自然流产与非孕妇女差异无显著性;胚胎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率人工流产组明显高于自然流产组。提示:EGF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对妊娠维持、胚胎及胎儿的  相似文献   
137.
以地高辛甙元随机引物法标记HBV-DNA探针,以此探针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肝组织,同时以ELISA法检测血清HBeAg、HBcAb。结果:血清NBeAg阳性率27%(10/37),血清HBV-DNA检出率57.1%(20/3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血清HBcAb阳性率78.4%(29/37),肝组织HBV-DNA检出率83.8%(31/37),两者无显著性差异。血清与肝组织HBV-DNA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血清HBV-DNA检测是较HBeAg更为准确客观反映血液带毒状况的指标。而准确反映肝脏带毒状况的指标是肝组织HBV-DNA检测。当HBeAg阴转,血清HBV-DNA阴性而肝组织HBV-DNA阳性时,需注意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8.
实验室驯化的中华按蚊,通过人胎盘膜,吸取含马来丝虫微丝蚴的新鲜兔血而获感染。在温度为28℃,相对湿度为75-85%的实验条件下,观察了中华按蚊感染马来丝虫主存活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微丝蚴密度最高组蚊的存活率比其它各组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9.
胃癌10和11组淋巴结转移及其清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胃癌脾门淋巴结(No.10)和脾动脉周围淋巴结(No.11)转移规律,进一步探讨No.10和11清扫的必要性和方法。方法:1991年-2000年132例行全胃切除,D2以上淋巴结清扫的胃癌患者,回顾性研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类型、其他淋巴结转移等对No.10和11转移的影响,比较全胃切除和全胃联合脏器切除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胃癌具有较高的No.10或11淋巴结转移率(18.9%),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胃癌部位、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和大小弯淋巴结转移五项临床病理指标影响No.10和U转移率。联合脏器切除的并发症发生率(32%)明显高于单纯全胃切除(11.2%),联合肢体尾切除增加肠下脓肿发生率,而脾切除并不增加全胃切除的危险性。结论:No.10和11在胃癌有较高的转移率和特定的转移规律,预防性和治疗性的清扫实属必要,联合左侧肢体尾加脾切除增加手术危险性,应严格掌握的适应证。而保留胰腺,切除脾血管和脾清扫No.10.和ll淋巴结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40.
Langerhans cells (LCs) in the normal cervix (control, 19 cases), cervical carcinoma in situ( CIS, 19 cases) and 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 (30 cases), interdigitatlng cells (IDCs) and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s (FDCs) in obturator lymph node draining Invasive cervical carcinoma wer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by ABC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using anti-S100 protein antibod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100 LCs in sltu, S100 IDCs and S100 FDCs In obturator lymph node showed dendritic features with a specific distribution. Number of LCs in situ in Invasive carcinom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compared with CIS and control groups. There was no change in LCs number between grade Ⅱ and Ⅲ of squemous cell carcinoma. Number of IDC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in stage Ⅱ than in stage Ⅰ . FDCs number In different Invasive depthes and clinical stages showed no obvious chang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progression of cervical carcinoma is closely related to decrease of LCs hi situ and IDCs in regional lymph 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