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419篇
  免费   298468篇
  国内免费   48093篇
耳鼻咽喉   4901篇
儿科学   7581篇
妇产科学   3994篇
基础医学   109412篇
口腔科学   6810篇
临床医学   85816篇
内科学   122562篇
皮肤病学   7576篇
神经病学   31063篇
特种医学   18628篇
外国民族医学   59篇
外科学   65090篇
综合类   104080篇
现状与发展   55篇
一般理论   14篇
预防医学   64386篇
眼科学   21967篇
药学   83481篇
  284篇
中国医学   61318篇
肿瘤学   29903篇
  2023年   5207篇
  2022年   10962篇
  2021年   13777篇
  2020年   13943篇
  2019年   17936篇
  2018年   18967篇
  2017年   20290篇
  2016年   18384篇
  2015年   22387篇
  2014年   25189篇
  2013年   26408篇
  2012年   33760篇
  2011年   36353篇
  2010年   34637篇
  2009年   39858篇
  2008年   29390篇
  2007年   25469篇
  2006年   23411篇
  2005年   21009篇
  2004年   19059篇
  2003年   17515篇
  2002年   16280篇
  2001年   16378篇
  2000年   11131篇
  1999年   14669篇
  1998年   14952篇
  1997年   14879篇
  1996年   15654篇
  1995年   15722篇
  1994年   15347篇
  1993年   13886篇
  1992年   13166篇
  1991年   12464篇
  1990年   11372篇
  1989年   11196篇
  1988年   10696篇
  1987年   10020篇
  1986年   9532篇
  1985年   8564篇
  1984年   6619篇
  1983年   6616篇
  1982年   7654篇
  1981年   7178篇
  1980年   6839篇
  1979年   6672篇
  1978年   5847篇
  1977年   6136篇
  1976年   5764篇
  1975年   5504篇
  1974年   505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CT导向下医疗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CT导向下医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在CT导向下行臭氧消融治疗。盘内注入浓度为60μg/ml臭氧10-20 ml,退针出纤维环至椎间孔附近,注入浓度为40μg/ml臭氧5 ml。结果随访时间1-6个月,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3%,未发生任何明显并发症。结论CT导向下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52.
人类对空气颗粒物的暴露史应从人类诞生算起.曾几何时,人们把从每家每户烟囱冒出的黑烟看作生活气息和日子红火的象征,没有对其污染室内外空气及影响健康有过多的怨言.真正引起人们重视空气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煤炭的使用量大增.与此同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以及伦敦烟雾事件等一系列煤烟型烟雾事件使人们感受到了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的威力.与经济发展相伴而来的城市化(urbanization)和机动车化(motorization),以及石油产品的普遍使用,使得人们居住地的大气中,不但出现了光化学型烟雾,还出现了交通来源的空气颗粒物,给全世界带来至今没有良策的环境顽疾.全球气候变化使得古老的沙尘暴问题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不仅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相关国家间外交上的重要话题之一[1].  相似文献   
953.
The use of low levels of visible or near infrared light for reducing pain, inflammation and edema, promoting healing of wounds, deeper tissues and nerves, and preventing cell death and tissue damage has been known for over forty years since the invention of lasers. Despite many reports of positive findings from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 vitro, in animal models and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LLLT remains controversial in mainstream medicine. The biochem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are incompletely understood, and the complexity of rationally choosing amongst a large number of illumination parameters such as wavelength, fluence, power density, pulse structure and treatment timing has led to the publication of a number of negative studies as well as many positive ones. A biphasic dose response has been frequently observed where low levels of light have a much better effect on stimulating and repairing tissues than higher levels of light. The so-called Arndt-Schulz curve is frequently used to describe this biphasic dose response. This review will cover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in LLLT, and describe some of our recent results in vitro and in vivo that provide scientific explanations for this biphasic dose response.  相似文献   
954.
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针固定术后局部出现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鲜有报道,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9月共发生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61例,术后均放置引流管(24~72h拔管)。术后发生局部骨化性肌炎的5例,均为男性,年龄22~46  相似文献   
955.
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填充修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骨缺损94例,男59例,女35例;年龄11~72岁,平均39.4岁。骨缺损部位:胸腰椎38例,跟骨25例,胫骨15例,股骨7例,肱骨近端3例,桡骨远端5例,近节指骨1例。骨缺损原因:骨折塌陷复位后骨缺损63例,骨髓炎20例,骨囊肿6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内生软骨瘤1例。骨缺损范围为1cm×1cm~4cm×20cm,用CPC填充修复,CPC充填量为3~42g,其中单纯CPC填充修复74例(胸腰椎骨折行椎体成形38例,骨折复位后空腔充填25例,良性骨肿瘤病灶刮除后充填11例),载药CPC填充修复骨髓炎2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9.6个月。全部患者术后未见过敏或毒性反应,无皮疹或高热,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均正常,切口无瘙痒感。随访时X线片显示,植入CPC与宿主骨接触紧密,界面处未见间隙存在,骨缺损处的解剖形状完全或大部分恢复,未见脱落现象,随访时部分患者CPC部分降解成骨。9例发生术后伤口渗出,为淡黄色清亮稀薄分泌物,细菌培养阴性,经换药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CPC填充修复骨缺损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理想的骨替代品,载药CPC是治疗骨髓炎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56.
αVβ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整合素αVβ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水平,用改良的Weidner方法计数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及与患者临床分期和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整合素αVβ3在胃癌原发灶的表达率显著高于邻近正常胃黏膜组织(72.38%vs22.86%,χ2=8.35,P=0.032);浸润性生长、T3~T4期、有淋巴结转移和有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中αVβ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膨胀性生长(χ2=14.97,P=0.002)、T1~T2期(χ2=15.21,P=0.015)、无淋巴结转移(χ2=17.89,P=0.025)和无远处转移(P<0.05)的胃癌组织。浸润性生长、T3~T4期、有淋巴结转移和有远处转移的胃癌组织中MVD高于膨胀性生长(t=10.150,P=0.001)、T1~T2期(t=5.961,P=0.001)、无淋巴结转移(t=3.819,P=0.01)和无远处转移(P<0.001)的胃癌组织,且与整合素αVβ3表达呈正相关。结论:整合素αVβ3与胃癌组织生物学行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等密切相关,可促进胃癌血管生成,其表达的检测对判定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临床分期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5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髂及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5例怀疑髂总动脉及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大动脉炎6例,外伤4例和动脉粥样硬化175例。采用16层螺旋CT,层厚1.25mm,重建间隔1mm。100mL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以4mL/s的速度经手背静脉或肘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25~30S进行扫描。在工作站获得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图像,并应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血管狭窄程度。结果:128例CTA可显示髂及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有7例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26例行人工血管架桥或大隐静脉植入手术,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MSCTA和DSA检查。MSCTA对腘动脉以上和腘动脉以下狭窄和闭塞显示与DSA一致性好。结论:多层面螺旋CT是下肢血管病变的术前评价和术后复查非常有用的影像手段,可以替代有创的诊断性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958.
目的探讨两种单静脉入路法和动静脉双入路法治疗PDA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症,为PDA患者选择合理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03例PDA患者经三种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其中单静脉入路超声法37例,单静脉入路造影法14例,动静脉双入路法52例。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不同方法观察,单静脉超声法经超声观察,单静脉造影法在PDA内或降主动脉近PDA口外造影观察,动静脉双入路在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 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 d、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103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操作平均透视时间(10.45±4.35)min,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2.03±5.3)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不用或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59.
邻近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邻近皮瓣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162例面部病变切除后皮肤缺损患者,其中先天性色素痣63例,基底细胞癌28例,鳞状细胞癌6例,其他皮肤病变65例。均采用邻近皮瓣即时修复,其中菱形皮瓣57例、双叶皮瓣8例,A-T皮瓣23例、V-Y皮瓣13例、Z成形术23例、推进皮瓣27例、鼻状皮瓣11例。结果 162例皮瓣存活良好,手术切口1期愈合,存活后皮瓣颜色与邻近部位无明显差异,术后无眼睑、眉毛、鼻梁及口角牵扯歪钭,术后3个月切口不显露。结论 邻近皮瓣是修复面部较大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手术外观效果好。  相似文献   
9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