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423篇 |
免费 | 6961篇 |
国内免费 | 379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60篇 |
儿科学 | 950篇 |
妇产科学 | 318篇 |
基础医学 | 3780篇 |
口腔科学 | 1171篇 |
临床医学 | 7336篇 |
内科学 | 5105篇 |
皮肤病学 | 567篇 |
神经病学 | 1261篇 |
特种医学 | 2438篇 |
外科学 | 5080篇 |
综合类 | 17531篇 |
现状与发展 | 15篇 |
预防医学 | 7514篇 |
眼科学 | 585篇 |
药学 | 7496篇 |
85篇 | |
中国医学 | 7655篇 |
肿瘤学 | 27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910篇 |
2023年 | 1091篇 |
2022年 | 2157篇 |
2021年 | 2585篇 |
2020年 | 2305篇 |
2019年 | 1288篇 |
2018年 | 1281篇 |
2017年 | 1818篇 |
2016年 | 1434篇 |
2015年 | 2532篇 |
2014年 | 3211篇 |
2013年 | 4075篇 |
2012年 | 5778篇 |
2011年 | 5959篇 |
2010年 | 5532篇 |
2009年 | 4745篇 |
2008年 | 4836篇 |
2007年 | 4533篇 |
2006年 | 4126篇 |
2005年 | 3245篇 |
2004年 | 2170篇 |
2003年 | 1943篇 |
2002年 | 1481篇 |
2001年 | 1333篇 |
2000年 | 1030篇 |
1999年 | 354篇 |
1998年 | 74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56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7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分析使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出现次侧凝集的各种病因,为临床输血提供指导作用.方法 收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所有使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次侧出现凝集,且患者红细胞直接Coombs试验抗体为阳性的患者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1例次侧凝集的患者中大部分为肾脏疾病、肝胆疾病、血液疾病以及免疫性疾病,其中又以肾脏疾病最多,占16.2%.结论 本结论对不同疾病的交叉配血试验和安全输血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敏感、全面的ERCC1 Asn118Asn基因多态性检测新方法,用于预测肿瘤患者对铂类的耐药性。方法以ERCC1基因第4个外显子Asn118Asn的一对引物行PCR扩增227例临床样本DNA,将荧光偏振检测技术与模板指导的末端延伸反应(TD I-FP)结合,应用探针杂交延伸反应对临床样本扩增产物进行ERCC1 Asn118Asn基因多态性检测,并以DNA序列测定验证检测结果。结果227例临床样本DNA中,119例(52.4%)ERCC1 Asn118Asn基因为C/C纯合子(AAC)基因型,88例(38.8%)为C/T杂合子基因型,20例(8.8%)为T/T纯合子(AAT)基因型。但DNA序列测定法检出杂合子基因型仅33例。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特异性较好、操作简便、无需标记探针的临床标本ERCC1 Asn118Asn基因多态性检测新方法,有望用于肿瘤患者铂类耐药性的检测。 相似文献
53.
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结合构音训练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对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和构音训练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探讨有效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的方法。方法:采用点穴、按摩等手法对发音器官运动障碍进行矫治结合构音训练治疗128例被诊断伴有言语障碍的住院脑瘫患儿,并进行治疗前后发音器官运动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结果:显效48例、有效65例,总有效率达88.28%,其中言语语言达正常化者13例治疗效果与患儿的年龄、言语障碍类型等有关。结论: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和构音训练相结合是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的重要手段.早期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4.
危重病患者心肌损伤与前炎细胞因子释放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目的 :探讨前炎细胞因子释放在危重病患者继发性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98例入住综合 ICU(GICU)的患者均进行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 (APACHE )评分 ;抽取入院 <2 4、4 8和 12 0小时的静脉血 ,检测肌钙蛋白 I(C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白介素 1β(IL 1β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本组患者继发性心肌损伤发生率为 2 1.4 %。APACHE 评分心肌损伤组为 (18.9± 6 .8)分 ,高于非心肌损伤组 (12 .7± 8.9)分 ,P<0 .0 1。心肌损伤组血清 CTn I呈持续增高 ,无明显高峰 ;血清 CTn I与前炎细胞因子的曲线走势非常相似 ,显示有一定的相关性。生存组与死亡组间 CTn I与前炎细胞因子在各时间点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与 CK MB相比 ,CTn I对心肌损伤判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更高。结论 :急性心肌损伤的发生与前炎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5.
生理学,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血小板在体内清除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脾脏,但衰老和损伤的血小板被体内清除系统识别和清除的机制还并不清楚。这一机制研究的深入将有助于解决血小板低温保存后体内存活期短.不能较长期发挥作用的难题,为血小板保存提出新的策略。本文就血小扳回输体内后的清除机制,包括P-选择蛋白,GPIbα及其受体Mac-1和内源性金属蛋白酶在血小板清除进程中的作用等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7.
58.
目的:分析二尖瓣关闭不全(MR)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CVR)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LCOS)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3例M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均行CVR治疗,记录手术相关资料,统计LCOS发生情况,患者分为发生LCOS组和未发生LCOS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MR患者CVR后发生LCOS的风险因子,构建LCOS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并绘制ROC曲线,评价LCOS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63例MR患者完成CVR治疗后,28例发生LCOS,发生率为17.18%;发生LCOS组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术前B型脑钠肽(BNP)、术前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电解质紊乱占比高于未发生LCOS组,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C)时间长于未发生LCOS组,术后出血量大于未发生LCOS组,术前LVEF低于未发生LCOS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HYA分级高、术前LVEF低、术前BNP高、术前cTnT高、水电解质紊乱、CPB时间长、ACC时间长、术后出血量大是MR患者CVR后LCOS发生的风险因子(OR>1,P<0.05);建立预测模型LCOS=0.951?NHYA分级(Ⅱ级=0,Ⅲ级=1)-0.179?术前LVEF+0.015?术前BNP+3.869?术前cTnT+1.014?水电解质紊乱(否=0,是=1)+0.084?CPB时间+0.129?ACC时间+0.298?术后出血量,预测风险值P=e(-17.813+LCOS)/[e(-17.813+LCOS)+1]?100%.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发现,LCOS预测模型用于预测MR患者CVR后LCOS发生风险的AUC为0.895,>0.80,有一定预测价值;LCOS预测模型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3.324,P=0.912,P>0.05,模型矫正能力良好,拟合满意.结论:MR患者CVR后LCOS发生受多个风险因子影响,结合多个风险因子建立LCOS预测模型,对预测MR患者CVR后LCOS有一定效能. 相似文献
59.
红细胞长期保存中保护剂添加、洗涤过程会引入红细胞渗透性损伤.在冻干保存研究中,由于多种保护剂同时使用,保护剂的类型和功能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但很少有从渗透性损伤角度分析保存方案合理性的报道.目前相关文献、专利中所用的保护剂总渗透压差别很大,细胞保存后回收率差异也较大.文中用NaCl溶液实验模拟红细胞保存中保护剂添加、洗涤过程.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添加、洗涤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渗透损伤.就红细胞而言,1.5Osmol/kg左右是保护剂总渗透压的一个重要阈值,总渗透压低于该阈值时,渗透性损伤较小;高于该阈值时,渗透损伤随着渗透压的增大而迅速增大.所以选择保护剂时,首先应该根据总渗透压来排除渗透压过高的保存方案,否则红细胞在添加和洗涤保护剂时已经损伤很大.该研究对其它细胞长期保存中保护剂的选择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经椎弓根植骨术后伤椎愈合的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次研究纳入自2011-01-2013-01诊治的74例具有完整随访结果的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植骨36例,同期未经椎弓根植骨38例。依据脊柱骨折负荷分享分级、笔者设计的椎体轴位9分区法明确骨折损伤程度、骨折复位及伤椎植骨情况、骨折愈合及伤椎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6~24个月,平均20个月。未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1.1%。植骨组: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内各区形成空洞总计24.1%。结论胸腰椎骨折后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术中可撬拨复位塌陷及碎裂的上终板,减少髓核组织的突入发生,形成椎体内有效的可填充空腔,便于椎体内充分植骨,形成利于骨细胞爬行替代的框架结构,减少晚期上终板的塌陷及椎体内空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