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10篇 |
免费 | 280篇 |
国内免费 | 15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篇 |
儿科学 | 79篇 |
妇产科学 | 60篇 |
基础医学 | 216篇 |
口腔科学 | 50篇 |
临床医学 | 348篇 |
内科学 | 244篇 |
皮肤病学 | 18篇 |
神经病学 | 84篇 |
特种医学 | 70篇 |
外科学 | 386篇 |
综合类 | 763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382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396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278篇 |
肿瘤学 | 1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116篇 |
2020年 | 85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127篇 |
2013年 | 192篇 |
2012年 | 284篇 |
2011年 | 281篇 |
2010年 | 288篇 |
2009年 | 244篇 |
2008年 | 286篇 |
2007年 | 232篇 |
2006年 | 207篇 |
2005年 | 157篇 |
2004年 | 151篇 |
2003年 | 128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运动针刺后溪穴联合止痛消炎软膏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60例落枕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给予运动针刺后溪穴加外敷止痛消炎软膏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加外敷止痛消炎软膏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 d。于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1.72±0.78)分vs (2.64±1.57)分]、NDI评分[(5.05±1.46)分vs (12.34±2.55)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hs-CRP [(4.47±1.34) mg/L vs (7.37±2.11) mg/L]、IL-6 [(... 相似文献
32.
对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血栓前状态复发性流产进行了概述,分别从调节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胎盘微循环、调节免疫及炎症因子水平四个方面探讨了补肾活血中药治疗血栓前状态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为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3.
中枢性性早熟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性发育异常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暂不明确。环指蛋白3基因的功能丧失性突变是中枢性性早熟的重要致病因素。在目前已证实的中枢性性早熟相关致病基因中,环指蛋白3基因所致性早熟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本文综述了环指蛋白3基因的结构,突变,以及对于青春期时间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腔内技术治疗尿流改道术后输尿管肠代膀胱吻合口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膀胱癌尿流改道术后输尿管肠代膀胱吻合口狭窄患者9例,狭窄段长度1~3 cm,均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顺行经皮肾处理8例,逆行输尿管镜处理1例;术中使用高压气囊配合筋膜扩张器扩张,术后留置双J管.结果 随访0.5~5.0年.1例吻合口闭锁患者术后3个月仍为重度积水,患者拒绝开放手术而长期留置肾造瘘管;8例患者肾积水减轻,再次逆行扩张狭窄段并留置双J管,其中5例经2~3次扩张换管,拔除双J管后复查肾积水稳定于轻度状态;3例拔除双J管后腰痛不适,需要长期留置双J管.结论 尿流改道术后输尿管肠代膀胱吻合口狭窄腔内技术治疗效果良好,可避免开放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35.
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明确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方法 :本文对 14例颈椎特发性后凸畸形患者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 ,椎间隙植骨和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 :手术后患者临床体征明显改善 ,颈椎后凸畸形由手术前平均 -15 6°矫正为手术后平均 -6 4° ,矫正效果明显 ;手术后患者的短期随访表明颈椎矫正度数在随访中没有丢失。结论 :前路手术 ,延长颈椎前柱能够矫正颈椎的后凸畸形 ,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36.
颧骨“L”形截骨降低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关于颧骨"L"形截骨降低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该术式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特点。方法:采集高颧骨畸形患者术前头颅螺旋CT,将数据导入相应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颧骨复合体及手术相关区域进行分体三维重建、手术模拟,应用有限元软件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通过CT扫描灰度值的转换,对各部分材质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参数进行赋值,再模拟术中对颧骨、颧弓的施力,分析颧骨复合体生物力学情况。结果:建立了颧骨"L"形截骨降低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其几何相似性、力学相似性高。运用三维有限元法生物力学分析,术中按压颧骨复合体,颧弓根部出现一个明显的应力集中,颧骨颧弓产生向内侧的形变。结论:在颧骨"L"形截骨降低术术中按压颧骨复合体,是能够在颧弓根部造成预期的青枝骨折,使颧骨产生内收、降低的形变。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应用正颌手术联合术后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方法。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25例唇腭裂术后颌骨畸形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6~33岁;单侧唇腭裂19例,双侧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正畸治疗。本组患者均联合应用正颌手术和术后正畸建牙合矫治唇腭裂术后颌骨畸形。结果25例患者经过3~12个月的术后正畸治疗,均建立了良好的咬牙合关系,恢复正常咬合功能。随访6个月至3年,术后疗效稳定。结论唇腭裂术后颌骨畸形采用正颌手术联合术后正畸能够有效矫治牙颌面畸形。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其分化的神经样细胞与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支架材料的相容性,并探讨两者复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1)在体外,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扫描电镜等技术观察BMSCs在PLGA上的生长及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情况;(2)在体内,取右侧坐骨神经损伤的SD大鼠,随即分为4组,分别移植单纯PLGA、BMSCs-PLGA、神经样细胞-PLGA及直接缝合神经,术后斜板试验观察4组动物下肢功能情况;60d后处死大鼠,取神经标本做病理切片.结果 (1)在体外,BMSCs在PLGA上生长良好,与同期培养板里面的细胞比较,吸光度值(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体内,BMSCs及其神经样细胞复合PLGA后能修复损伤的坐骨神经,促进大鼠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术后3周,各组大鼠斜板试验的角度分别是:直接缝合组(38.32 ±5.51)度、单纯PLGA组(40.27 ±2.74)度、BMSCs-PLGA组(45.14±3.43)度、神经样细胞-PLGA组(60.56±4.70)度,且神经样细胞-PLGA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病理切片显示支架与宿主神经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BMSCs能诱导分化生成神经样细胞,而PLGA与两者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应用自体下颌角区骨质游离移植隆颏术的可行性。方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动物实验:将小型猪的下颌角截除,并用截除的下颌角骨质移植到颏部,用钛钉固定,术后用三维CT进行效果评定。第二部分,临床应用,在46例应用双侧下颌角截骨术治疗方脸畸形的同时,应用下颌角骨质进行隆颏术,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动物实验中游离移植的骨质完全被吸收。临床病人中73.9%的患者吸收率达到50%以上。结论: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观察,我们认为临床中应用下颌角截除的自体骨游离移植隆颏术需要谨慎实施。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性大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阴茎海绵体内NOS和内源性CO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选取10只为对照组(A组);高糖高脂饲料饲养4周后从其他40只大鼠中筛选出30只构建成功的糖尿病(DM)大鼠模型,随机分成3组:DM大鼠组(B组);胰岛素治疗组(C组)和叶酸+维生素B12治疗组(D组)。8周及12周后注射阿朴吗啡观察各组大鼠阴茎勃起情况。12周后测各组大鼠血浆总Hcy含量及阴茎海绵体内NOS活性和CO含量。结果:与A组比较,B组大鼠血浆Hcy浓度明显升高,阴茎勃起功能明显降低,阴茎海绵体NOS活性和CO含量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2型DM大鼠中高Hcy血症发生率为55%。与B组比较,C组和D组中大鼠血浆Hcy浓度显著下降,阴茎勃起功能、阴茎海绵体NOS活性均升高(P<0.01),Hcy与NOS(rA=-0.89,rB=-0.76,rC=-0.91,rD=-0.91)及CO含量(rA=-0.82,rB=-0.77,rC=-0.93,rD=-0.81)均呈负相关。结论:2型DM大鼠血浆中的高Hcy可能是引起阴茎海绵体NOS活性下降、CO含量下降,进而导致DM ED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胰岛素、叶酸和维生素B12可以改善DM大鼠的勃起功能,提高阴茎海绵体NOS活性和CO含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