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02篇 |
免费 | 290篇 |
国内免费 | 14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篇 |
儿科学 | 79篇 |
妇产科学 | 60篇 |
基础医学 | 216篇 |
口腔科学 | 50篇 |
临床医学 | 348篇 |
内科学 | 244篇 |
皮肤病学 | 18篇 |
神经病学 | 84篇 |
特种医学 | 70篇 |
外科学 | 385篇 |
综合类 | 763篇 |
现状与发展 | 1篇 |
预防医学 | 382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396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278篇 |
肿瘤学 | 1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116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127篇 |
2013年 | 192篇 |
2012年 | 284篇 |
2011年 | 281篇 |
2010年 | 288篇 |
2009年 | 244篇 |
2008年 | 286篇 |
2007年 | 232篇 |
2006年 | 207篇 |
2005年 | 157篇 |
2004年 | 151篇 |
2003年 | 128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食管肿瘤癌变的机制.方法 对1998年食管内镜普查诊断为食管异型增生的57例患者随访2 a,40例仍为异型增生(未癌变组),17例进展为早期癌(癌变组).对2次活检组织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行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和Ki-67蛋白检测.结果 1998年标本Stat3和Ki-67在两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0年标本二者表达均升高,但癌变组高于非癌变组(P<0.05).癌变组Stat3和Ki-67 2 a中由阴性变为阳性的比率均分别高于非癌变组(P<0.05).17例食管早期癌标本中Stat3和Ki-67的相关分析示二者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Stat3和Ki-67尤其是Stat3可能在食管癌变中起关键作用,阻断Stat3的表达可能阻断Ki-67表达,从而阻断食管癌变进程;此可能为食管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观察NP方案联合吉非替尼治疗EGFR基因扩增的晚期肺腺癌的疗效。方法选取EGFR基因扩增的晚期肺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0例,按NP方案静脉化疗(长春瑞滨25 mg/m2iv第1、8 d,顺铂30 mg/m2iv第1~3 d),3周为一周期;化疗第9 d始予吉非替尼250 mg口服,每日1次,至肿瘤进展或患者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对照组30例,单按NP方案静脉化疗。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3个周期内有效率分别为83.3%、60.0%(P〈0.05),Ⅲ~Ⅳ度骨髓抑制分别为13.3%、16.7%(P〉0.05)。结论 NP方案联合吉非替尼对EGFR基因扩增的晚期肺腺癌有较好的疗效,毒副反应能被患者接受;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 分析ALT持续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组织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3年10月至2008年3月经皮肝组织活检的ALT持续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98例,检测其ALT水平、HBV标志物、HBV DNA水平和肝脏组织学改变.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统计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ALT水平对显著肝脏病理改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98例患者中炎症活动指数(Hal)≥4、纤维化(F)评分≥3的患者分别占22.4%与17.3%.ALT为(0.51~1.00)×正常值上限(ULN)组发生上述病理改变的比例均高于(0~0.50)×ULN组(HAI≥4:36.4%比11.1%,χ2=8.881,P=0.003;F评分≥3:27.3%比9.3%,χ2=5.487,P=0.019).年龄每增长10岁是HAI≥4分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0,P=0.023);年龄>45岁者发生HAI≥4分的比例明显高于≤45岁者(33.3%比13.4%,χ2=4.923,P=0.027).HBV DNA<1×104拷贝/mL时,仍有14.9%的患者Hal≥4分、12.8%的患者F评分≥3分.结论 部分ALT持续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HBV DNA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肝脏病理改变,肝组织活检对于年龄>45岁的患者是十分重要的.0.50×ULN有望为中国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处理提供一个恰当的ALT"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06.
儿童过敏性紫癜9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近年来儿童过敏性紫癜(HSP)患病率和临床表现特点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90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1995-2005年每年HSP住院构成比依次为23/2165(1.06%)、29/2098(1.38%)、24/1973(1.22%)、39/2008(1.94%)、54/2433(2.22%)、86/2611(3.29%)、94/2724(3.45%)、99/3014(3.28%)、138/2900(4.76%)、143/3177(4.50%)、172/3500(4.91%),呈逐年明显增高趋势;②48.6%的患儿有前驱感染史,4个家庭分别有2~3个亲属先后患本病.③部分患儿非典型起病,165例(18.31%)起病时皮肤无紫癜,其中90例以消化道症状起病,63例以关节症状起病,6例以肾受累症状起病,1例中枢神经症状起病,5例其他症状起病;14例以消化道症状起病的HSP患儿经胃镜检查呈胃、十二指肠黏膜小血管炎表现而于皮肤紫癜出现前拟诊.④95例(10.5%)有皮肤、关节、消化道、肾脏以外的系统受累,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受累30例,男性生殖器受累11例,胰腺受累3例,心脏受累47例,1例肺出血.结论 HSP患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升高趋势.其家族集聚发病、不典型起病表现及多系统损害尤其是脑、肺、胰腺、心脏等重要脏器的受累值得重视.胃肠镜检查可助消化道症状起病的非典型HSP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7.
噻嗪类利尿剂、氯沙坦及其复方制剂对高血压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流行情况,以及噻嗪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和氯沙坦+氢氯噻嗪6周降压治疗后EH患者血清尿酸(SUA)和电解质的变化.方法 收集福州4家医院近3年连续的EH患者共1080例,其中男女之比662:418,平均年龄(60.9±12.3)岁,治疗前后血压记录完整者1000例,肾功能和电解质完整者600例.结果 EH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为25.83%(279/1080),与EH组比较,EH合并高尿酸血症组患者体质指数、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P分别<0.05和0.01).降压治疗6周末69.40%(694/1000)患者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85.30%(853/1000)患者舒张压<90 mm Hg.不同降压药物治疗后SUA和血钾的变化:低剂量利尿剂组SUA平均升高(43.81±71.79)μmol/L(P<0.0001),氯沙坦组平均下降(44.96±90.63)μmol/L(P<0.01,100 mg组优于50 mg组),氯沙坦+氢氯噻嗪组平均下降(7.46±84.72)μmol/L,三组药物治疗后SU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利尿剂组血钾平均下降(0.30±0.44)mmol/L(P<0.01),与氯沙坦组[(0.06±0.43)mmol/L]和氯沙坦+氢氯噻嗪组[(-0.04±0.44)mmol/L]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H患者25.83%合并高尿酸血症;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有体质指数增加和肾功能损害趋势;低剂量噻嗪类利尿剂会加重SUA增高和低血钾,氯沙坦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SUA,而氯沙坦+氢氯噻嗪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8.
背景氧化应激损伤内皮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他汀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主要集中在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后,而对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前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载脂蛋白(apo)E~(-/-)小鼠氧化应激及主动脉内皮小窝蛋白l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在动脉粥样硬化一级预防中保护内皮功能的机制。方法24只6周龄雄性 apoE~(-/-)小鼠,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辛伐他汀[5 mg/(kg·d)]治疗组,4周后处死动物。常规生物化学法测定血总胆固醇(TC)、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丙二醛(MDA)和血清一氧化氮(N0)含量。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内皮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小鼠主动脉内皮的小窝蛋白1的表达。结果两组间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辛伐他汀治疗组主动脉内皮组织的损伤减轻(损伤阳性率33.3%比对照组:75%,P<0.05)。治疗4周后,辛伐他汀治疗组 SOD[(135.3±5.5)U/L 比对照组:(97.2±7.6)U/L,P<0.01)和 NO[(28.4±4.1)μmol/L 比对照组:(12.3±2.1)μmol/L,P<0.01]均明显升高,MDA 显著减低[(10.5±...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 了解西安地区两所大学教师血脂水平,分析检测结果,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用酶法(COD-PAP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用酶法(GPO-PAP法)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G),用选择性抑制法(SPD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表面活性剂清除法(SUR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检测对象按年龄、性别分成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及70岁以上5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641名教师,男867人,女774人.TC:男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女性50岁前降低,50岁后增高,60~69岁及70岁以上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组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随年龄增长男性下降,女性增高;各年龄段男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男女随年龄增长均增高;50~59岁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男女随年龄增长无变化;60~69岁,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脂水平男性随年龄下降,女性50岁后增高,因此青年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更应注意血脂异常防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