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76篇
  免费   6317篇
  国内免费   4594篇
耳鼻咽喉   423篇
儿科学   871篇
妇产科学   723篇
基础医学   7490篇
口腔科学   1145篇
临床医学   8300篇
内科学   9752篇
皮肤病学   570篇
神经病学   2954篇
特种医学   23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0篇
外科学   6985篇
综合类   10688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一般理论   6篇
预防医学   4241篇
眼科学   1569篇
药学   6786篇
  59篇
中国医学   3561篇
肿瘤学   5424篇
  2024年   249篇
  2023年   1114篇
  2022年   2690篇
  2021年   3390篇
  2020年   2430篇
  2019年   2134篇
  2018年   2150篇
  2017年   2029篇
  2016年   1945篇
  2015年   2838篇
  2014年   3505篇
  2013年   3173篇
  2012年   4387篇
  2011年   5079篇
  2010年   3179篇
  2009年   2498篇
  2008年   3190篇
  2007年   3354篇
  2006年   3165篇
  2005年   3058篇
  2004年   2253篇
  2003年   2216篇
  2002年   1958篇
  2001年   1633篇
  2000年   1540篇
  1999年   1497篇
  1998年   876篇
  1997年   955篇
  1996年   682篇
  1995年   630篇
  1994年   551篇
  1993年   364篇
  1992年   453篇
  1991年   437篇
  1990年   417篇
  1989年   344篇
  1988年   282篇
  1987年   255篇
  1986年   238篇
  1985年   167篇
  1984年   120篇
  1983年   66篇
  1982年   43篇
  1981年   39篇
  1980年   38篇
  1979年   65篇
  1978年   32篇
  1975年   32篇
  1974年   39篇
  1973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持续高眼压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期行白内障手术的影响与其相关因素分析,并探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治疗方案。

方法:选取武汉同济医院眼科收治的284例293眼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期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前眼压,将病人分为三组,术前用全身及局部药物眼压可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组1),共188例; 术前眼压不能用药控制在正常范围,但行一次前房穿刺治疗后,眼压在用药物或不用药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的(组2),共61例; 术前多次前房穿刺放液仍不能维持正常眼压(组3),共44例。组1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组2和组3行白内障摘除和房角分离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分析手术前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以及房角镜检查结果。术前及术后测量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

结果:各组术后一周眼压控制率分别为:组1(100%),组2(95%),组3(82%)(组2眼压控制率高于组3, χ2=4.795,P<0.05)。视力提高率分别为:组1(92%),组2(84%); 组3(52%)。各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加深,但组3中术后房角粘连范围显著高于组1和组2。组1和组2未出现术后前房积血,而组3中18%患者术后出现前房积血。

结论:对于持续高眼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术前各种措施将眼压降至正常后再行白内障手术有较好的疗效,但是术前多次前房穿刺放液仍不能维持正常眼压眼,术后存在较大的房角粘连和前房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992.
993.
婴儿神经轴索营养不良(INAD)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该文报道2例男性患儿,年龄分别为3岁、4岁2个月,均以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倒退就诊,出生史无异常,目前肌力、肌张力均低下,其中1例患儿已不能独站,且视力下降。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头颅MRI示小脑萎缩。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2例患儿PLA2G6基因均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其中1例患儿携带的IVS11-1G > T、c.1984C > G突变为新突变,免疫组化示该患儿肌肉组织中PLA2G6蛋白表达量降低。INAD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落后/倒退、小脑萎缩等,基因测序可协助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CCLG-ALL2008方案治疗具有不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长期疗效。方法 选取按照CCLG-ALL2008方案治疗的940例初诊ALL患儿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分子生物学特征ALL的长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0例ALL患儿中,男570例,女370例,中位年龄5(1~15)岁,中位随访时间65(3~123)个月。完全缓解(CR)率为96.7%,预期10年总体生存(OS)率为(76.5±1.5)%,无事件生存(EFS)率为(62.6±3.0)%。患儿经治疗达CR后,总复发率为21.9%,其中ETV6-RUNX1阳性患儿复发率最低,且易于晚期复发;MLL重排阳性患儿复发率最高,且易于早期复发。ETV6-RUNX1阳性患儿的预期10年OS率明显高于伴有TCF3-PBX1阳性、BCR-ABL阳性、MLL重排及无分子生物学特征患儿(P < 0.05)。ETV6-RUNX1阳性患儿的预期10年EFS率明显高于伴有BCR-ABL阳性和MLL重排患儿(P < 0.05)。结论 分子生物学特征是影响ALL患儿长期预后的指标,MLL重排、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是预后的不良指标,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长期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开展熟三七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方法:将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曲美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42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曲美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口服盐酸曲美他嗪片;联合用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口服盐酸曲美他嗪片和熟三七粉。结果:相较对照组和曲美组,联合用药组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液中TC、TG与LDL-C的水平,升高HDL-C的水平,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其总有效率可大幅度地提高至95.24%(P<0.05),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幅度地降低至7.14%(P<0.01)。结论:熟三七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疗效明确,建议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了解《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18)》(《标准》)的实施情况、效果及其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标准》修订和促进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广东省、浙江省、重庆市的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海关检疫部门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调研,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  相似文献   
997.
998.
目的:旨在分析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肾损伤(SA-AKI)患者肾功能早期恢复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86例同时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和AKI诊断标准的SA-AKI患者。根据其是否在7天内恢复肾功能将其分为恢复组(37例)和未恢复组(4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变量,确定影响SA-AK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评估各因素对SA-AKI早期肾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结果:SA-AKI的恢复率为43.02%(37/86)。与早期恢复组相比,未恢复组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率、住院死亡率和28天死亡率均更高(P<0.001)。年龄(P=0.047)、APACHE II评分(P=0.034)、尿量(P=0.025)、尿NGAL(P=0.038)、去甲肾上腺素剂量(P=0.035)是影响SA-AK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以上5个指标拟合出最终模型logit(P)=-4.091+0.001*尿NGAL-0.001*尿量+0.040*年龄+0.073*APACHEII评分+1.906*去甲肾上腺素剂量。该模型预测SA-AKI恢复的AUC为0.823,敏感度为73.5%,特异度为81.1%。 结论:SA-AKI患者早期肾功能未恢复与预后不良相关。年龄、APACHE II评分、尿量、尿NGAL、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为影响SA-AKI患者肾功能早期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指标的综合判断对SA-AKI患者早期肾损伤恢复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99.
超声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既需要重视理论教学,更讲究“看图说话”,即以大量的超声病例为基础,训练住院医师从超声图像中寻找、发现并判别病变,从而形成敏锐的识别诊断能力。本研究利用即时通信工具微信建立虚拟学习平台,通过该平台实施病例教学,可以避免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使得师生之间交流更快捷。根据问卷调查,住院医师普遍认为该培训模式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升专业能力,希望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加入该培训模式。住院医师的病例分析结果显示,培训过程中住院医师的诊断准确率逐步提升。微信平台结合病例教学可以为超声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Stroke is a common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Allisartan isoproxil (ALL) is a new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 and a new antihypertensive drug discovered and developed in China.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ALL in stroke-prone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ts (RHR-SP)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The model rats were generated via two-kidney two-clip (2K2C) surgery, which led to 100% of hypertension, 100% of cerebrovascular damage as well as 100% of mortality 1 year after the surgery. Administration of ALL (30 mg · kg−1 · d−1 in diet, for 55 week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troke-related death and prolonged lifespan in RHR-SP, but the survival ALL-treated RHR-SP remained of 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hypertrophy compared with sham-operated normal controls. In addition to cardiac, and aortic protection, ALL treatment for 10 or 12 weeks significantly reduced cerebrovascular damage incidence and scoring, along with a steady reduction of blood pressure (BP) in RHR-SP. Meanwhile, i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erum aldosterone and malondialdehyde levels and cerebral NAD(P)H oxidase expressions in RHR-SP. We conducted 24 h continuous BP recording in conscious freely moving RHR-SP, and found that a single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ALL produced a long hypotensive effect lasting for at least 12 h on systolic BP. Taken together, our results in RHR-SP demonstrate that ALL can be used for stroke prevention via BP reduction and organ protection, with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related to inhibition of 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and oxidative stress.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a valuable scoring for evaluation of cerebrovascular damage and drug effic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