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5942篇 |
免费 | 11788篇 |
国内免费 | 910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62篇 |
儿科学 | 1405篇 |
妇产科学 | 928篇 |
基础医学 | 11944篇 |
口腔科学 | 2587篇 |
临床医学 | 15517篇 |
内科学 | 15491篇 |
皮肤病学 | 1241篇 |
神经病学 | 5551篇 |
特种医学 | 545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9篇 |
外科学 | 14273篇 |
综合类 | 27122篇 |
现状与发展 | 27篇 |
一般理论 | 24篇 |
预防医学 | 10408篇 |
眼科学 | 2474篇 |
药学 | 13698篇 |
134篇 | |
中国医学 | 8545篇 |
肿瘤学 | 89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83篇 |
2023年 | 1724篇 |
2022年 | 4358篇 |
2021年 | 5663篇 |
2020年 | 4718篇 |
2019年 | 3555篇 |
2018年 | 3868篇 |
2017年 | 3817篇 |
2016年 | 3349篇 |
2015年 | 5718篇 |
2014年 | 7333篇 |
2013年 | 7571篇 |
2012年 | 10956篇 |
2011年 | 12005篇 |
2010年 | 9025篇 |
2009年 | 7788篇 |
2008年 | 8300篇 |
2007年 | 7914篇 |
2006年 | 7583篇 |
2005年 | 6651篇 |
2004年 | 4634篇 |
2003年 | 3980篇 |
2002年 | 3331篇 |
2001年 | 2471篇 |
2000年 | 2175篇 |
1999年 | 1670篇 |
1998年 | 1060篇 |
1997年 | 1024篇 |
1996年 | 751篇 |
1995年 | 668篇 |
1994年 | 539篇 |
1993年 | 368篇 |
1992年 | 305篇 |
1991年 | 255篇 |
1990年 | 228篇 |
1989年 | 214篇 |
1988年 | 167篇 |
1987年 | 148篇 |
1986年 | 119篇 |
1985年 | 100篇 |
1984年 | 55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20篇 |
1978年 | 8篇 |
1973年 | 9篇 |
1972年 | 9篇 |
196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YU Chao BAI Yan Xin XU Xin Ping GAO Ya Bing HAO Yan Hui WANG Hui TAN Sheng Zhi LI Wen Chao ZHANG Jing YAO Bin Wei DONG Ji ZHAO Li PENG Rui Yun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BES》2019,32(3):189-198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shortwave exposure on rat hippocamp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Methods One hundred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25 rats per group) and exposed to 27 MHz continuous shortwave at a power density of 5, 10, or 30 m W/cm^2 for 6 min once only or underwent sham exposure for the control. The spatial learning and memory,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hippocampal structure and Nissl bodies were analysed. Furthermore, the expressions of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 subunits(NR1, NR2 A, and NR2 B), c AMP responsiv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 and phosphorylated CREB(p-CREB) in hippocampal tissue were analysed on 1, 7, and 14 days after exposure. Results The rats in the 10 and 30 m W/cm^2 groups had poor learning and memory, disrupted EEG oscillations, and injured hippocampal structures, including hippocampal neurons degeneration, mitochondria cavitation and blood capillaries swelling. The Nissl body content was also reduced in the exposure groups. Moreover, the hippocampal tissue in the 30 m W/cm^2 group had increased expressions of NR2 A and NR2 B and decreased levels of CREB and p-CREB. Conclusion Shortwave exposure(27 MHz, with an average power density of 10 and 30 m W/cm^2) impaired rats' spatial learning and memory and caused a series of dose-dependent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Moreover, NMDAR-related CREB pathway suppression might be involved in shortwave-induced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s in the rat hippocampus. 相似文献
992.
摘要: 目的 研究仪征地区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相关酶表型和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探讨该 地区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方法 根据常规药敏试验结果将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分为广泛耐药组和普通组,分别选取25株和23株用改良EDTA纸片增效法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用碳青霉烯失活法检测碳青霉烯酶;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法和三维试验法分别检测染色体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用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blaOXA-23、blaOXA-24、blaTEM 、blaAmpC、blaVIM、blaNDM-1,对部分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比对。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耐药组和普通组分别占62.5%和37.5%。广泛耐药组中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1株、碳青霉烯酶阳性4株、染色体和质粒介导的AmpC酶阳性分别为1株和23株;普通组中均未检出上述酶表型。广泛耐药组全部检出耐药基因blaOXA-23、blaTEM 、blaAmpC,均未检出blaOXA-24、blaVIM、blaNDM-1;普通组中blaOXA-23、blaOXA-24、blaTEM 、blaAmpC分别检出4株、5株、22株、12株,未检出blaVIM、blaNDM-1。两组比较,质粒介导的AmpC酶和blaOXA-23、blaAmpC基因携带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0.627、34.183、15.511;P=0.000)。基因测序结果发现部分菌株的序列存在碱基插入或置换的改变。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严重,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和blaOXA-23、blaAmpC基因介导的耐药机制是仪征地区 鲍曼不动杆菌广泛耐药的主要机制 。 相似文献
99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40(2):163-168
目的 总结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治疗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发现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确诊为AML并进行allo-HSCT治疗的病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患者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不同组别比较。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法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收集46例病例,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存活31例,15例死亡,8例复发。5年OS为(61.1±8.7)%,中位生存时间为77.3个月,5年累积复发率为(16.0±6.0)%。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前期后期不同移植方案、移植前缓解状态、缓解次数、不同供者来源、是否合并移植物抗宿主病在对OS影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髓系肉瘤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AML尤其是难治/复发AML的有效治疗手段,随着移植方案的改良及支持治疗的发展,生存率逐年提高。合并髓系肉瘤及复发是影响AML移植治疗预后的重要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994.
颈动脉蹼的超声表现多样性与病理对照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40(6):824-828
目的 与病理进行对照,观察并总结颈动脉蹼的长度、厚度、回声,凸向管腔内的走行方向及颈动脉蹼伴斑块或血栓形成的声像图特征等,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前行超声检查。常规超声观察并记录颈动脉狭窄处声像图表现,明确是否存在颈动脉蹼,如存在颈动脉蹼样结构,观察其周围是否合并斑块及血栓形成,测量并记录颈动脉蹼回声、长度、厚度及走行方向,有无飘动,术后进行病理对照。结果 14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术后病理证实颈动脉蹼19例,其中17例颈动脉蹼底部伴斑块形成,2例颈动脉蹼伴血栓形成,其中1例血栓完全阻塞管腔,1例致管腔狭窄。与病理进行对照,术前超声正确诊断颈动脉蹼伴斑块形成16例,颈动脉蹼伴血栓形成1例,术前1例误诊为斑块表面溃疡形成,1例颈动脉蹼伴血栓形成并完全阻塞管腔漏诊,超声诊断为颈内动脉闭塞,未发现颈动脉蹼结构。结论 超声检查颈动脉蹼合并斑块或血栓形成准确率高,但需要高度认识本病及充分了解本病的大体标本及组织病理情况方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95.
脑胶质瘤免疫治疗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40(6):966-971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类型,也是最具破坏性的肿瘤之一。经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后,其生存期仍然很短。近年来癌症免疫治疗方法在治疗实体肿瘤中取得巨大成功,然而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尚不普遍。本文就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6.
同步辐射X线相衬成像对裸鼠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40(2):195-200
目的 通过建立裸鼠胰腺癌模型,结合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探讨同步辐射X线相衬成像技术对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32只nu/nu雌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n=24)为人胰腺癌细胞PANC-1胰腺原位移植瘤组,即于胰腺被膜下注射108×2 μL单细胞悬浮液;B组(n=8)为空白对照组,即于胰腺被膜下注射2 μL 0.9%(质量浓度)氯化钠注射液。再根据术后1、2、3、4周处理时间的不同,将A、B两组分为4个亚组,即A1、A2、A3、A4(n=6)和B1、B2、B3、B4(n=2)。术后分别行MRI扫描、肿瘤标本相衬成像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①A组术后平均成瘤率73%(16/22),术后4周成瘤率最高,达到100%,成瘤率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二者之间存在线性趋势关系(χ线性趋势2=4.718,P=0.030);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胰腺低分化腺癌。②同步辐射X线相衬成像可显示直径为0.5 mm的胰腺原位肿瘤,早期(两周)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100%,明显高于MRI扫描(P=0.029)。结论 PANC-1细胞原位移植是建立裸鼠胰腺癌模型的可靠方法;与MRI相比,同步辐射X线相衬成像能发现胰腺癌微小病变,有可能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97.
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手术策略、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治疗27例单节段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9例、女8例,平均年龄78.9±8.5岁(70~93岁)。均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对侧隐窝进行减压及椎间孔成形治疗,术后第2天复查腰椎CT评估椎间孔成形及侧隐窝减压的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五个时间点的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差异。采用改良Mac Nab评价疗效。结果:本组中2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例无法耐受疼痛转为开放手术,另1例有心肌缺血表现放弃手术。手术时间50~110min,平均75±28min。术后第2天复查CT显示椎间孔扩大明显,侧隐窝减压充分。2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9±16个月(12~44个月),腿痛VAS评分术前为8.52±1.11,术后1个月为1.80±0.63,术后3个月为1.33±0.89,术后6个月为1.05±0.69,术后12个月为0.71±0.50;ODI术前为59.43±10.04,术后1个月为29.42±10.33,术后3个月为20.13±8.18,术后6个月为13.98±6.16,术后12个月为9.86±5.03。术后四个时间点随访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改善(P0.01)。改良Mac Nab疗效为优18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87.5%。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麻木,予以保守治疗,术后2周时恢复,无永久性神经损伤、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术在确保良好侧隐窝减压的同时能够明显减少手术创伤,且能够在局麻下进行,对患者的全身影响小,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发生二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对侧髋部再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378例老年髋部初次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75例,女203例;年龄60~90岁,平均(75.53±8.04)岁;股骨颈骨折1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3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9个月,32例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男13例,女19例;年龄72~95岁,平均(81.25±5.94)岁;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对侧髋部再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卧床时间、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治疗的依从性、生活环境(农村/城市)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对于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骨折组与无骨折组的年龄、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医疗依从性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6.793,P=0.001),高龄(OR=4.170,P=0.002),合并内科疾病(OR=3.828,P=0.005),术后功能锻炼(OR=0.297,P=0.005)以及医疗依从性(OR=0.295,P=0.007)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骨质疏松、合并内科疾病、术后功能锻炼和医疗依从性。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坚持功能锻炼,以预防髋部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9.
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3月至2015年6月,采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治疗10例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11~58岁,平均34.4岁;病程1~8个月,平均4.8个月。尺桡骨骨折术后感染4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3例,跟骨骨折术后感染2例,股骨骨折术后感染1例。10例中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8例,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2例。采用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结合全身及局部抗生素使用,换药或植皮。观察感染创面控制愈合速度和时间、负压封闭引流敷料(VSD)更换次数及原感染灶有无复发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感染得到控制,伤口换药或植皮后愈合,无骨髓炎并发症发生,治疗时间29~45 d,平均38.4 d;更换VSD的次数1~4次,平均2.2次。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年,未见复发。结论:封闭负压引流联合灌注冲洗技术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感染能有效促进感染伤口的生长和愈合,缩短愈合时间,是治疗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总结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共收治27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4~14分,平均8.3分。MRI示2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其中8例脊髓受压节段髓内出现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患者均为寰椎前脱位,术前均进行颅骨牵引,17例部分复位,10例不可复位。术前寰齿间距(ADI)4~15 mm,平均10.3 mm;颈髓延髓角(CMA)113.1°~135.7°,平均120.9°。均采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行后路提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CT及MRI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B级患者提高至C级;17例C级患者中2例提高至E级,15例提高至D级;8例D级患者均提高至E级。JOA评分10~17分,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78.4%。术后ADI 2~4 mm,平均2.6 mm;CMA139.2°~152.4°,平均144.6°。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获得骨性融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和断裂及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结论寰枢椎脱位会造成寰枢椎不稳及脊髓受压,应用寰椎椎弓根提拉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后路提拉复位技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