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011篇
  免费   16497篇
  国内免费   11038篇
耳鼻咽喉   1230篇
儿科学   2490篇
妇产科学   1569篇
基础医学   14468篇
口腔科学   3073篇
临床医学   22418篇
内科学   18410篇
皮肤病学   2015篇
神经病学   5303篇
特种医学   579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4篇
外科学   13353篇
综合类   38160篇
现状与发展   49篇
一般理论   8篇
预防医学   16722篇
眼科学   3934篇
药学   19136篇
  281篇
中国医学   13918篇
肿瘤学   10173篇
  2024年   711篇
  2023年   2426篇
  2022年   6259篇
  2021年   7773篇
  2020年   6423篇
  2019年   4551篇
  2018年   4658篇
  2017年   5352篇
  2016年   4389篇
  2015年   7495篇
  2014年   9334篇
  2013年   9902篇
  2012年   14702篇
  2011年   15609篇
  2010年   12429篇
  2009年   10548篇
  2008年   11465篇
  2007年   11014篇
  2006年   9716篇
  2005年   8435篇
  2004年   5672篇
  2003年   5112篇
  2002年   4186篇
  2001年   3363篇
  2000年   2728篇
  1999年   1894篇
  1998年   1021篇
  1997年   1031篇
  1996年   783篇
  1995年   667篇
  1994年   615篇
  1993年   354篇
  1992年   337篇
  1991年   311篇
  1990年   273篇
  1989年   213篇
  1988年   204篇
  1987年   184篇
  1986年   120篇
  1985年   91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44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4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在体观察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rhPDGF)促进糖尿病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可能涉及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其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方法 26只糖尿病大鼠,每只动物背部制备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选取其中52个创面,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创面自然愈合;rhPDGF治疗组,创面rhPDGF用量为7.0μg/cm^2;赋形剂组,创面用等量赋形剂凝胶。观察治疗后3、7和14d创面肉芽形成、胶原沉积、再上皮化速率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并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创面周围和创面修复细胞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1/2,ERK1/2)磷酸化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 组织学观察,rhPDGF治疗组创面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胚芽及成纤维细胞明显多于另两组(P〈0.05);胶原沉积明显,肉芽组织生长活跃,创面收缩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研究显示,应用rhPDGF7~14d后,rhPDGF治疗组ERK1/2明显强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且损伤后3~7d rhPDGF治疗组修复细胞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赋形剂组(P〈0.05)。结论 rhPDGF促糖尿病大鼠刨面愈合的作用部分是通过ERK1/2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新生儿腹胀的常见原因及治疗、转归。方法:对98例腹胀新生儿进行病因分类、回顾性分析治疗转归。结果:以出院诊断为标准,98例患儿中感染性疾病42例,占42.86%;早产儿生活力低下32例,占32.65%。1~3d痊愈12例,1W内痊愈81例,3例转外科治疗,2例死亡。结论: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腹胀的主要原因,早产儿尤其体重低下者是腹胀的高危人群。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尽快明确原因,给予及时、合理治疗,以提高新生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23.
24.
淋巴瘤样肉芽肿与韦格内肉芽肿临床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务芳  蒋明  赵岩 《北京医学》2005,27(1):15-17
目的 总结淋巴瘤样肉芽肿病(lym phom atoid granulom atosis,LG)与韦格内肉芽肿( egener granulo Wm atosis,W G)的临床特点,从临床上加以鉴别。 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与北京协和医院 1989 年以来收治的 6 例 LG和20 例 W G 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 结果 发热、咳嗽及呼吸困难在 LG 中较常见,流涕、鼻衄及关节痛以W G 为多,肺受累以 LG 为多,耳鼻喉、眼及肾病变在 W G 中明显增多,皮肤受损两者相似。W G 患者常有 c-ANCA 阳性及尿沉渣异常。 LG X 线胸片为双侧多发结节,边界不清,多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G 则为双侧多发边界清晰W的结节, 易形成空洞, 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可肿大。LG 病理改变为血管中心性淋巴增生性病变, 浸润的细胞主要是小淋巴细胞和不同数量大的不典型淋巴细胞; 而在 W G 中可见坏死性血管炎及大量中性白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嗜酸细胞浸润形成的肉芽肿, 部分有多核巨细胞。W G 经治疗后, 多数患者病情缓解; 则疗效不佳。 结论 LG 和 W G 在临 LG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影像及病理诸方面的差异有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5.
本文将我科1974年至1983年收治的14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就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性质以及所随访的102例口腔领面部恶肿瘤的存活率与肿瘤性质、部位、治疗等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评价了冷冻治疗及颈淋巴结根治术。同时阐明了唇癌、皮肤癌淋巴结根治术的指征。  相似文献   
26.
当前临床正畸应予关注的几项矫正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正畸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基础和临床研究促使它不断得到发展,临床新技术直接推动了口腔正畸矫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在临床口腔正畸推广应用的4项新技术——种植体支抗、自锁托槽、改进后的舌侧矫正技术和无托槽矫正技术,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由此可能带来正畸发展的一个快速阶段。  相似文献   
27.
生物可降解性尿道内支架修复战伤性尿道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战伤性尿道狭窄动物模型,探讨生物可降解性尿道内支架对其进行重建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将新西兰雄兔28只分为两组,实验组(n=20):以定位爆炸法建立尿道狭窄模型。一月后行逆行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并切除狭窄段尿道,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后置入人工合成生物可降解尿道内支架,置入术后2、4、8、12周分别行逆行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以及尿流动力学检测。并在以上各时间点处死5只动物,取狭窄处尿道组织,观察组织学修复重建情况。对照组(n=8):于实验组爆炸处理后4周和支架置入12周,分别取对照组4只动物与实验组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所有动物爆炸后4周在尿道球部狭窄形成稳定狭窄模型(狭窄段长5~10 mm,尿道腔缩窄50%以上)。尿道内支架置入后2周,组织学观察见黏膜上皮新生迹象,并有炎性细胞浸润;4周时上皮新生明显,炎性细胞消失;8周时出现尿道平滑肌细胞再生,12周时见损伤后尿道组织结构完全修复,与正常尿道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点尿道镜检查证实尿道腔隙、黏膜形态结构无异于正常对照组。尿流动力学检测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成功建立的战伤性尿道狭窄动物模型,证实生物可降解性尿道内支架能作为修复战伤性尿道狭窄的理想材料,具有损伤小,易操作,功能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比较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MEA)和子宫切除术(AH)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异常子宫出血80例分为MEA组和AH组各4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手术前后白细胞变化. 结果 MEA和AH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39/40 vs 40/40,χ2=0.000,P=1.000).MEA手术时间短[(4.8±1.2)min vs(102.5±34.6)min,t=17.848,P=0.000];术中出血少[0 ml vs(138.3±40.6)ml,t=21.544,P=0.000]. 结论 MEA是一种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有效且微创的手术.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建立一种肱骨近端骨密度(BMD)的测量方法,研究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探讨肱骨近端BMD在预报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绝经后健康女性志愿者,使用Hologie DELPHI-A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及本研究设计的肩部定位器和前臂定位器测虽肱骨近端BMD.研究第一部分包括30名忐愿者,每人连续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 2次,根据测量结果计算短期精密度RMS SD和RMS CV;第二部分包括92名志愿者,记录其年龄、身高、体重,测量右侧肱骨近端BMD,分析肱骨近端BMD与年龄和BMl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肱骨近端BMD测量方法的短期精密度:RMS SD=0.011 g/cm2,RMS CV=2.4%.本研究92名志愿者平均(60.2±6.4)岁,平均身高(159.5±5.4)cm,平均体质晕(59.4±7.5)kg,平均BMI 23.3±2.7,平均肱骨近端BMD(0.543±0.083)g/cm2,肱骨近端BMD 同年龄呈负相关,同BMI无显著相关.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测苗肱骨近端BMD的方法;年龄越人肱骨近端BMD越低;由于BMI对BMD的影响会掩盖骨质的丢失,而非负重区域即肱骨近端会最大程度地减少BMI对BMD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0.
There was a preliminary recognition on mumps during the Qin-Han to Sui-Tang dynasty,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the scholastic development on this topic in later generations. The title of this disease was identified in Song-Jin-Yuan dynasty with gradual deepening on its principle-method-formula-medication system, a great progress of recognition a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ages. In the Ming-Qing dynasty, the recognition became even more systematic, with certain breakthrough in the system of principle-method-formula-medication. In modern age, the experiences wer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o integrate to modern biomedicine, so that the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become even more per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