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50篇
  免费   3340篇
  国内免费   2113篇
耳鼻咽喉   232篇
儿科学   678篇
妇产科学   167篇
基础医学   2251篇
口腔科学   538篇
临床医学   4067篇
内科学   2584篇
皮肤病学   435篇
神经病学   646篇
特种医学   1367篇
外科学   3315篇
综合类   9880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预防医学   4444篇
眼科学   322篇
药学   4117篇
  47篇
中国医学   3469篇
肿瘤学   1633篇
  2024年   183篇
  2023年   401篇
  2022年   1100篇
  2021年   1319篇
  2020年   1142篇
  2019年   624篇
  2018年   666篇
  2017年   933篇
  2016年   665篇
  2015年   1291篇
  2014年   1724篇
  2013年   2137篇
  2012年   3129篇
  2011年   3447篇
  2010年   3105篇
  2009年   2797篇
  2008年   2918篇
  2007年   2792篇
  2006年   2468篇
  2005年   1980篇
  2004年   1384篇
  2003年   1128篇
  2002年   921篇
  2001年   833篇
  2000年   581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对小腿下段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12例患者经整复骨折后,在骨折断端各贯穿2枚3.5mm骨圆针,旋紧连接杆螺母使骨折面昆密接触,然后根据伤口具体情况关闭伤口。3周后功能锻炼。X线复查证实骨折达到或接近临床愈合时拆除外固定器,改用小夹板保护至骨折完全愈合。结果:10例达到临床愈合。2例6个月后达到临床愈合。结论:骨外固定器在小腿下段开放性骨折治疗中,既固定了骨折,又不干扰创口愈合,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骨牵引或石膏固定等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92.
口服转内皮抑素基因双歧杆菌制剂对肺癌的疗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转人内皮抑素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制剂对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肺癌患者118例,比较服用转内皮抑素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制剂前后患者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免疫学检查(CEA)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服用转内皮抑素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制剂后患者症状和体征及生活质量等较服用前均有好转或明显好转,肺癌细胞生长被明显抑制。结论:转内皮抑素基因双歧杆菌口服制剂对肺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3.
目的 了解海口市幼儿机构各类环境消毒效果。方法 依照《消毒技术规范》^[1]进行采样及检测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结果 对7所公立幼儿园消毒效果连续三年监测结果为:1998年监测68份,合格59份,合格率为86.8%,1999年监测119份,合格83份,合格率为69,7%,2000年监测142份,合格117份,合格率为82.4%,其中餐具合格率最高(97.3%),空气合格率(87.5%),物体表面合格率最低(60.1%)。结论 幼儿园消毒效果不佳,应加大消毒工作技术指导和效果监测。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21、P53、nm23蛋白进行检测.结果P21、P53、nm2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是58.3%、47.9%、41.7%.P21、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肿瘤分级、分期及复发呈正相关.nm23蛋白表达阳性率与分级呈正相关,与分期及复发呈负相关.77.1%膀胱癌有上述蛋白异常表达,其中47.9%膀胱癌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蛋白表达.结论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异常表达及协同作用,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
不同温度对压电传感器基因杂交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温度对压电传感器基因杂交效应的影响。方法:在压电传感器阵列上固定20碱基的疏基DNA探针,而后分别在15℃、20℃、25℃、30℃下与同长度的互补靶序列进行杂交,计算机采集并分析传感器频率数据,比较各温度下杂交达到平衡所需时间,杂交前后频率差,并计算杂交动力学参数。结果:随温度增加,杂交时间有缩短趋势,杂交前后的频率差值逐渐减小。结合常数变化不明显,解离常数增大,使平衡常数显著增大。结论:在石英晶体传感器阵列上,基因杂交量随温度增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96.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开始利用海洋资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入药,并对其功效、炮制有简单的认识.到了秦汉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创制了运用海洋药物的方剂.到了唐宋时期,海洋中药的种数以及相应的方剂明显增多,对海洋中药的性味功效以及配伍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治疗范围也明显扩大.明清时期,人类对海洋中药的认识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建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海洋中药的种数达到1 000余种.但海洋中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即海洋中药的种数虽然增加,但对其性味功效的认识则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的冠状静脉逆灌注方法,了解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健康成年犬13条,随机分为逆灌注组(n=7)和对照组(n=6)。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A),逆灌注导管经右颈外静脉送入冠状静脉窦并进一步插至心大静脉(GCV)远端,动脉血由左颈总动脉引出,以自身动脉血压为动力进行持续逆灌注。逆灌注组于LADA结扎后5min开始持续逆灌注,共6h;对照组同样进行插管但不灌注。观察血流动力学、心电图、血清生化及形态学改变。【结果】逆灌注组血流动力学较稳定(P<0.05~0.01)。LADA结扎后两组缺血中心区心外膜心电图ST段均明显抬高,30min后逐渐回降,逆灌注组回降速度较快(P<0.01)。与逆灌注组相比,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MB(CK-MB)明显升高,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下降(P<0.05~0.01)。对照组和逆灌注组缺血心肌发生梗死的面积分别占(76.2±4.7)%和(38.8±7.3)%(P<0.01)。光镜下,逆灌注组前室间静脉(LADV)及其小属支内膜结构完整,无明显损伤;两组均未见到出血性梗死。【结论】采用简便的冠状静脉逆灌注方法可明显减轻心肌的缺血性损伤,减小心肌梗死面积,稳定血流动力学,且对冠状静脉系统及心肌组织无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98.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和尿样中5-氨基水杨酸(5-ASA)及代谢物乙酰-5-氨基水杨酸(Ac-5-ASA)浓度的HPLC方法,并进行5-ASA缓释片Pentasa的人体药动学研究.方法使用荧光检测器,以丙酰-4-氨基水杨酸为内标,用衍生化法使样品中的5-ASA丙酰化,甲醇沉淀蛋白后上清液直接进样.色谱柱为PhenomenexLunaTMC18,流动相为0.1mo1/L乙酸溶液乙腈三乙胺(460400.4,V/V/V)的混合液.测定6位健康志愿者口服1000magPentasa后血药浓度和尿药浓度.结果血浆中5-ASA及代谢物的线性范围为0.01~10μg/ml,尿样中为0.2~200μg/ml,血浆和尿中药物与代谢物的回收率在95.3%~106.2%之间,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差均在052%~9.22%范围内.Pentasa口服后5-ASA和Ac-5-ASA的血药浓度在3~4h内达到峰值,分别为1.55和3.11μg/rl,AUC分别为6.90和26.32μg/(ml@h),60h内尿中排泄了口服剂量37.1%的药物.结论方法简便,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可用于5-ASA制剂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99.
目的研究诱导分化治疗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对白血病细胞株、正常骨髓和急性白血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进行了检测,观察了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体外和体内分化诱导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发现端粒酶表达下调是诱导分化的早期效应之一。诱导分化治疗可使急性白血病M3早幼粒细胞端粒酶活性水平降至正常。结论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ATRA诱导分化过程中伴随着端粒酶活性下调。  相似文献   
100.
大鼠原生殖细胞的形态学及分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大鼠胚胎原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的形态及其分化特性。方法 取受精后10.5 d的大鼠胚胎作HE染色,取受精后11.0~12.5 d的大鼠胚胎生殖嵴进行PGCs原代培养,光、电镜观察PGCs及其分化细胞的微细结构,碱性磷酸酶 (ALP) 染色检测细胞的分化程度。结果 大鼠PGCs位于卵黄囊内胚层深部的间充质内,体积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染色质细密,含1~2个核仁。体外培养可见PGCs大而圆,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胞质中含有椭圆形的线粒体和丰富的核糖体,ALP反应呈阳性;培养4~5 d,PGCs形态不规则,有伪足,ALP反应减弱,进一步分化可形成神经元样细胞、表皮细胞、心肌细胞、分泌细胞以及类似血管、心脏的管腔样结构等。由PGCs分化来的细胞ALP反应均呈阴性。结论 大鼠生殖嵴来源的PGCs是一种具有发育全能的、可分化形成3个胚层衍生物的胚胎多能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