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46篇
  免费   4194篇
  国内免费   2411篇
耳鼻咽喉   402篇
儿科学   812篇
妇产科学   333篇
基础医学   2403篇
口腔科学   879篇
临床医学   4922篇
内科学   3272篇
皮肤病学   487篇
神经病学   1034篇
特种医学   1703篇
外科学   3504篇
综合类   12154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5111篇
眼科学   375篇
药学   5133篇
  65篇
中国医学   4573篇
肿瘤学   1884篇
  2024年   202篇
  2023年   543篇
  2022年   1383篇
  2021年   1790篇
  2020年   1576篇
  2019年   823篇
  2018年   855篇
  2017年   1169篇
  2016年   888篇
  2015年   1626篇
  2014年   2205篇
  2013年   2712篇
  2012年   3978篇
  2011年   4183篇
  2010年   3821篇
  2009年   3428篇
  2008年   3431篇
  2007年   3279篇
  2006年   2905篇
  2005年   2376篇
  2004年   1619篇
  2003年   1226篇
  2002年   912篇
  2001年   867篇
  2000年   622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9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0篇
  1962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5篇
  1954年   5篇
  1935年   3篇
  193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先镇痛对全麻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麻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71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37)和对照组(C组,n=34)。两组患者均行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从麻醉诱导开始至手术结束气管拔管,D组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而C组则给予生理盐水0.125ml·kg~(-1)·h~(-1)。术后患者均接受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围术期镇痛镇静药用量和不良反应。电话随访评估术后3、6、12个月的CPSP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均平稳,未见明显不良反应,D组术后补救镇痛使用曲马多总量明显少于C组[(58.8±15.4)mg vs(78.9±24.5)mg,P0.05]。术后3、6、12个月,D组CPSP发生率分别为10.8%、5.4%、2.7%,明显低于C组的35.3%、26.5%、17.6%(P0.05)。D组术后3、6个月神经病理性疼痛(NP)发病率分别为2.7%、0%,明显低于C组的17.6%、14.7%(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先镇痛可以降低经腹子宫切除术后CPS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观察大豆异黄酮在不同的雌激素环境下,对MMTV-erbB-2转基因小鼠的乳腺肿瘤发生及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取鼠龄5周的健康MMTV-erbB-2转基因雌性小鼠150只,分为对照组、低雌激素组1、低雌激素组2、高雌激素组1和高雌激素组2五组,观察各组小鼠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潜伏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各组小鼠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低雌激素组1、低雌激素组2、高雌激素组1和高雌激素组2的乳腺癌发病率分别为73.3%、96.7%、30.3%、40.0%和83.3%,对照组与高雌激素组2、低雌激素组1与高雌激素组2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乳腺癌平均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雌激素组1的TEB数量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B-2表达在各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雌激素组1、低雌激素组2、高雌激素组1和高雌激素组2与对照组乳腺ER和PR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雌激素组1实验小鼠发生肿瘤的乳腺组织内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与高雌激素组2,低雌激素组1与高雌激素组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豆异黄酮在不同的雌激素环境下,对MMTV-erbB-2转基因小鼠乳腺肿瘤的发生及发展起不同的作用.低雌激素环境下大豆异黄酮可促进乳腺肿瘤的发生及发展,高雌激素环境下大豆异黄酮可抑制乳腺肿瘤的发生及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soybean isoflavones at different estrogen environment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breast cancer in MMTV-erbB-2 transgenic mice. Methods 150 fiveweek-old MMTV-erbB-2 transgenic female mice were phosen and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control group,low estrogen group 1, low estrogen group 2, high estrogen group 1 and high estrogen group 2. The incidence and latent period of breast cancer were observed, and the express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ER) ,progesterone receptor (PR),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proteins was detected by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SP metho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in control group, low estrogen group 1, low estrogen group 2, high estrogen group 1 and high estrogen group 2 was 73. 3% , 96. 7% ,30. 3% , 40. 0% and 83. 3% , respectively, with the difference being not significant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high estrogen group 2, and between low estrogen group 1 and high estrogen group 2 (P > 0. 05 ) , but with the difference being significant among the other groups (P < 0. 05 ).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latent period of breast cancer among all groups (P > 0. 05 ).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TEB between low-estrogen group 1 and other groups (P < 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rbB-2 expression among the groups ( P > 0. 05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xpression of breast ER and PR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other groups ( P > 0. 05 ). The PCNA expression in breast tumor tissue in low-estrogen group 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groups (P <0. 05) ,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CNA expression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high estrogen group 2, between low estrogen group 1 and high estrogen group 2 (P < 0. 05). Conclusion The soybean isoflavones at different estrogen environments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MTV-erbb-2 transgenic mouse mammary tumor. In the context of low estrogen, soybean isoflavones could even promote breast cance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high estrogen, soybean isoflavones could inhibit breast cancer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93.
随着生育政策调整,越来越多女性采用促排卵技术提高受孕几率。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促排卵药物及方法的应用,合理、适度使用促排卵药物,有效地控制促排卵并发症,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编撰本规范。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研究尿液BLCA-1与BLCA-4检测对中国人群膀胱癌的诊断和复发监测的价值,初步探讨其对不同分期、分级的膀胱癌诊断效能的差异. 方法 制备BLCA-1和BLCA-4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法检测尿液中BLCA-1及BLCA-4水平,研究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分期、分级膀胱癌组织标本中BLCA-1及BLCA-4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 结果 膀胱癌患者尿液中BLCA-1 与BLCA-4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 1)和良性泌尿系统疾病患者(P<0.000 1).Cut-off值为0.000 9 OD/μg时,BLCA-1检测膀胱癌的敏感度达92.7%,特异度达92.9%.Cut-off值取0.000 17 OD/μg时,BLCA-4检测膀胱癌的敏感度为97.4%,而特异度为100%.因受研究病例数较少的限制,未发现BLCA-1本身或联合BLCA-4检测对监测膀胱癌复发有价值.尿液BLCA-1和BLCA-4水平在各分期、分级膀胱癌患者间均无显著差异,但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液中BLCA-4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P=0.018).膀胱癌组织中BLCA-1的表达随肿瘤分级、分期的进展而逐渐升高,呈正相关(P<0.001),BLCA-1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的水平显著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P<0.001),膀胱癌组织中BLCA-4的表达水平与膀胱癌的分期(P=0.837 7)和分级(P=0.489 1)均不相关. 结论 尿液中BLCA-1与BLCA-4均为具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的膀胱肿瘤标志物,尿液BLCA-1联合BLCA-4检测对膀胱癌复发的预测价值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的价值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6—2015-02采用桥型椎间融合器(ROI-C)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7 d、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本组手术时间75~110 min,平均93 min;术中出血量80~200 ml,平均110 ml。24例均获得随访10~29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吞咽困难,Bazaz分级均为轻度吞咽困难,对症处理1周后缓解。术后7 d、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Cobb角、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VAS评分、NDI指数较术后7 d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维持良好,与术后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椎间融合器ROI-C具有零切迹及自稳定的特性,在融合节段获得骨性融合的同时,减少了颈前路内固定系统的相关并发症,其应用于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负载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纳米囊泡体外标记人结肠腺癌细胞株(Lovo)进行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负载SPIO纳米囊泡,培养人Lovo细胞.分别取含有5×105、1×106的细胞量与含不同量(50μl和500μl)的负载SPIO纳米囊泡的培养液共同培养,经培养1、3和6 h后,分别取所培养的细胞进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MR T1WI、T2WI成像,未标记的Lovo细胞株为对照组.结果 Lovo细胞与负载SPIO纳米囊泡培养后6 h,电镜下见SPIO进入Lovo细胞的细胞质内.MR T1WI图像上,实验组各组间、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信号无明显差异.T2WI图像上,培养1 h后,实验各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信号无明显差异 培养3 h后,500μl SPIO标记1×106 Lovo细胞组出现轻度信号下降 培养6 h后,实验各组的信号均出现明显下降.结论 负载SPIO纳米囊泡可以标记人Lovo细胞,应用MR可以对其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采用基因转染大鼠脂肪干细胞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的方法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78只,体重180~220 g,其中72只通过化学药物(STZ)诱导法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成模大鼠血糖值均≥16.7 mmol/L。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6只,其他实验组各18只。正常对照组:在正常大鼠骨缺损内植入经VEGF165基因修饰的脂肪干细胞;糖尿病组:单纯糖尿病骨缺损大鼠;生长因子组:在糖尿病大鼠骨缺损内单纯植入VEGF生长因子;干细胞组:在糖尿病大鼠骨缺损内单纯植入脂肪干细胞;实验组:在糖尿病大鼠骨缺损内植入经VEGF165基因修饰的脂肪干细胞。将5×106个VEGF165-ADSCs细胞与凝胶海绵结合后,植入到糖尿病大鼠骨缺损模型中,在植入后第4周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缺损修复组织大体形态;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骨缺损区修复后局部微血管密度;应用美国IRIS IntrepidⅡXS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修复骨痂内钙/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测定;统计分析上述测量结果验证VEGF165-ADSCs对糖尿病大鼠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荧光染色结果显示,VEGF165表达定位于ADSCs的细胞浆,表达率在87﹪以上;大体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修复区内骨痂生成范围和质量接近正常组,糖尿病组、生长因子组、干细胞组修复效果欠佳。植入后第4周,实验组单位体积的修复组织钙、磷含量和ALP含量明显高于生长因子组、干细胞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时,实验组修复局部的血管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VEGF165基因修饰的脂肪干细胞在糖尿病大鼠体内具有良好的成骨及成血管作用,有望成为修复糖尿病特定骨质条件下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8.
Wallis动态稳定系统作为腰椎非融合技术中的一种手术方式,是由棘间阻滞剂和涤纶人造韧带构成,在保持脊柱稳定的同时保留病变节段一定的活动度。近年来,研究发现Wallis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既能改善临床症状,也能有效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本文通过综述Wallis动态稳定系统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相关的文献,阐述了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远期预后效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和靶点射频热凝术(coblation nucleoplasty,CN)对包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为临床制定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采用PETD和CN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1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ETD治疗107例,CN治疗112例,依据年龄将两种不同手段治疗的患者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岁且<60岁)和老年组(≥60岁)。于治疗前,治疗后3 d及1、6个月评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红外热成像温差值(△T)及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比较不同年龄段之间两种治疗手段的疗效差异。结果:VAS和JOA评分观察:(1)同年龄段组内比较。①同年龄段、同一治疗方法、不同时刻的VAS和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②同年龄段、不同治疗方法,老年组PETD治疗后VAS较CN治疗后低、JOA评分较CN后高(P<0.05),青年组及中年组患者中两种治疗方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年龄段组间比较。①PETD治疗、不同年龄段、同一时刻比较,VAS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N治疗、不同年龄段、同一时刻比较,治疗后1、6个月老年组VAS均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P<0.05),JOA评分均低于青年组和中年组低(P<0.05)。红外热成像温差和腰椎活动度观察:(1)同年龄段组内比较。①同年龄段、同一治疗方法△T和ROM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②同年龄段、不同治疗方法,PETD和CN治疗后△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中年组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内PETD治疗后的ROM较CN治疗后高(P<0.05)。(2)不同年龄段组间比较。①PETD治疗、不同年龄段、同一时刻比较,△T和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N治疗、不同年龄段、同一时刻比较,治疗后△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老年组ROM小于青年和中年组(P<0.05)。结论:PETD和CN治疗包容型LDH均有较好的疗效,术后6个月内老年患者接受PETD治疗的疗效收益大于CN,CN更适用于青、中年人。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与目的: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腹主动脉疾病全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验证。但在胸腹主动脉疾病中,因为解剖条件更复杂,所以全腔内治疗的难度大,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总结笔者团队采用开窗/分支支架治疗胸腹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单中心经验,并介绍团队针对复杂性胸腹主动脉病首创的双主干技术,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0月—2023年7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开窗/分支支架治疗并至少重建2个分支动脉的37例胸腹主动脉扩张性病变患者资料。37例患者中,夹层术后远端瘤样扩张20例,胸腹主动脉瘤17例;在完善术前CTA及评估后,分别行单主干腔内治疗(26例)与双主干腔内治疗(11例)。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基线资料、术前解剖参数、围术期指标、随访结局指标),分析整体治疗效果,以及双主干技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手术总共重建了162个分支动脉,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术期发生死亡3例(8.11%)、移植物植入后综合征3例(8.11%)、Ⅲ型内漏1例(2.70%)。中位随访时间为13.73 (2.33~26.74)个月,总体存活率为9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