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703篇 |
免费 | 5182篇 |
国内免费 | 235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17篇 |
儿科学 | 865篇 |
妇产科学 | 374篇 |
基础医学 | 2761篇 |
口腔科学 | 920篇 |
临床医学 | 5485篇 |
内科学 | 3625篇 |
皮肤病学 | 503篇 |
神经病学 | 1121篇 |
特种医学 | 1800篇 |
外科学 | 3690篇 |
综合类 | 12948篇 |
现状与发展 | 7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5388篇 |
眼科学 | 434篇 |
药学 | 5543篇 |
71篇 | |
中国医学 | 5122篇 |
肿瘤学 | 21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699篇 |
2023年 | 804篇 |
2022年 | 1685篇 |
2021年 | 2098篇 |
2020年 | 1843篇 |
2019年 | 1076篇 |
2018年 | 1015篇 |
2017年 | 1316篇 |
2016年 | 1017篇 |
2015年 | 1795篇 |
2014年 | 2463篇 |
2013年 | 2853篇 |
2012年 | 4138篇 |
2011年 | 4346篇 |
2010年 | 3897篇 |
2009年 | 3506篇 |
2008年 | 3518篇 |
2007年 | 3345篇 |
2006年 | 3003篇 |
2005年 | 2422篇 |
2004年 | 1633篇 |
2003年 | 1289篇 |
2002年 | 965篇 |
2001年 | 925篇 |
2000年 | 686篇 |
1999年 | 311篇 |
1998年 | 111篇 |
1997年 | 89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5篇 |
1983年 | 10篇 |
1965年 | 10篇 |
1964年 | 10篇 |
1962年 | 5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13篇 |
1956年 | 5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病变过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观察 1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并发 AVB的形式和演变过程 ,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 度 AVB1例 , 度 型 AVB3例 , 度 AVB12例。房室传导障碍出现的过程多数为 度、 度 型、 度 型、 度 AVB,发生时间6 4± 45 h;而恢复过程多数为 度、 度 型、 度 型、 度 AVB,恢复时间 2 2 1± 12 7h。AVB发生期 8例中有 7例优势型冠状动脉完全阻塞 ,而 AVB恢复期 8例中仅 2例优势型冠状动脉完全阻塞 (P<0 .0 1)。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的产生与恢复是优势型冠状动脉阻塞与再通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2.
目的观察成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ASD)患者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前后的神经内分泌因子及心指数(CI)的变化,探讨成人ASD患者神经内分泌的激活状况及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成人ASD患者的心房钠尿肽(ANP)、脑钠尿肽(BNP)、内皮素-1(ET)及CI在介入治疗前、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动态变化,另选取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体检成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成人ASD术前血循环中的ET(146±36)ng/L、ANP(148±30)ng/L、BNP(357±61)ng/L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均P<0.01),在介入治疗24 h后,均开始下降,至6个月基本下降至正常水平(P<0.01);术前的CI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在介入治疗24 h后,开始上升,至6个月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P<0.01)。血浆ANP、BNP和ET浓度与CI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r=-0.56,P<0.01;r=-0.58,P<0.01;r=-0.45,P<0.05)。结论成人ASD存在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并与CI呈负相关关系。介入治疗后其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及CI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83.
目的观察SAP心肌功能损害时心肌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及重组葡激酶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NP6h、12h、18h组和葡激酶干预6h、12h、18h组(干预组),每组9只。采用5%的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建立ANP模型。观察心肌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Bel-2、Bax及N卜KB的表达。结果ANP组心肌片状坏死,NF-κB表达增加,为35.0~59.5;干预组心肌的病理变化减轻,NF-κB表达为10.5~17.0,较ANP组明显减少(P〈0.05)。ANP12h、18h组Bcl-2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0.12~0.08υs0.31,P〈0.05),而Bax表达显著增加(1.48~2.83υs0.68);干预12h、18h组Bcl-2表达较ANP组明显增加,达0.34~0.36(P〈O.05),而Bax表达明显减少,为1.06~1.10(P〈0.05)。结论ANP大鼠心肌NF-κB和Bax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葡激酶干预后NF-κB及Bax的表达被抑制,Bcl-2的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984.
老年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老年人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其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15例,中度狭窄组32例,重度狭窄组33例;另外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0例做对照。采用重氮苯磺酸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并对胆红素与各因素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显著负相关关系(r=-0.26,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正常人明显降低。低血清胆红素可能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85.
日本血吸虫病常用诊断方法现场查病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估几种常用血吸虫病诊断方法现场查病的效果。 方法 2005年11月,选取江西省鄱阳湖沿岸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6~65岁居民为调查对象,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 3张涂片)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的同时,分别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F-ELISA)及2种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A和IHA-B)进行血清学检测,以评价该几种检测方法的效果。 结果 3村共检测居民1 864人,平均粪检阳性率为9.7%。改良加藤法在血吸虫病中度、重度流行区的漏检率相对稳定,为20.0%~27.8%;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的漏检率在每克粪便虫卵数(EPG)>100时相对稳定(约25%)。DDIA、F?鄄ELISA、IHA?鄄A和IHA?鄄B的平均阳性率分别为47.8%、50.0%、66.3%和40.1%。以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DDIA、F?鄄ELISA、IHA-A和IHA-B的敏感性分别为75.3%、65.8%、85.6%和76.0%;特异性为55.1%、51.7%、35.7%和63.6%。与其他几种免疫血清学诊断方法相比,IHA?鄄B试剂的特异性、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及粪检符合率最高。DDIA法与IHA-B法的符合率最高(77.3%),而F-ELISA和IHA-A的符合率最低(61.5%)。 结论 在血吸虫病中、重度流行区,改良加藤法虫卵检出率和稳定性均优于尼龙绢集卵孵化法;IHA-A的敏感性最高,IHA-B的4个指标最高,具有较高的现场使用价值,但需进一步提高其敏感性。 相似文献
986.
血吸虫反向疫苗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要】 近年发展起来的反向疫苗学,以“序列-结构-功能”思想为依据,以免疫信息学、计算机预测设计以及高通量的各种组学(包括基因组学、 转录本组学、 蛋白质组学等)综合集成技术为核心,可能为血吸虫疫苗候选分子的发现提供一条新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反向疫苗学常用的理论预测和实验方法;概述了应用反向疫苗学理论与技术筛选和鉴定血吸虫候选疫苗分子(保护性抗原或表位)的进展情况;最后,讨论了通过模拟辐照致弱血吸虫疫苗或人群获得性免疫的效应机制等来发展血吸虫反向疫苗学的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87.
目的研制针对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主要粘附蛋白-P1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方法用纯化后重组P1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cAb),通过传统的杂交瘤技术制备抗P1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采用ELISA和IFA法对单抗和多抗进行反应性和特异性检测。结果ELISA法检测P1重组蛋白抗原性显示,P1蛋白与Mp抗血清有较好的反应性,蛋白敏感性大于1ng/ml;在重组P1蛋白免疫小鼠获得的PcAb与Mp的反应中,检测到的抗体滴度可达到1∶1600;获得针对Mp重组P1蛋白的特异性McAbs2株,在ELISA检测中均与P1抗原有较好的反应特异性,抗体滴度可达到1∶800~1600;IFA结果显示,上述PcAb和McAbs均与Mp有较好反应性,与生殖支原体等无交叉反应。结论本研究选取的重组P1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其特异性PcAb和McAbs与Mp有较好的特异性,为临床Mp感染的抗原快速、早期诊断方法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8.
989.
目的比较酒石酸罗格列酮和马来酸罗格列酮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降糖作用,及罗格列酮对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22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马来酸罗格列酮组和酒石酸罗格列酮组,剂量4~8mg/d,疗程12周。治疗前后测血糖、Ins和HbA1c以及高血压和血压正常者血压的变化。结果(1)两种罗格列酮均能显著降低血糖、HbA1c[(0·67±0·98)%]及胰岛素水平,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高血压组的血压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步降低。治疗12周,高血压组收缩压平均降低了10·6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了6·4mmHg;而血压正常组基本无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血压的降低与胰岛素水平的改善呈正相关。结论罗格列酮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具有一定程度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0.
背景:胃出口恶性梗阻的姑息治疗方法较多,但效果不理想,近年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的首选方法之一。目的:评价支架置入术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的疗效以及内镜结合X线操作的优点。方法:取38例胃出口恶性梗阻患者,行内镜检查后经活检孔置入导丝,X线监视下置入并释放自膨式金属肠道支架。结果:38例患者成功置入42枚支架,其中TTS(through the seope)肠道支架3枚。支架置入后内镜和透视造影检查示支架均定位准确、通畅。所有患者均存在少量出血,16例(42.1%)予局部喷洒孟氏液止血,效果良好。37例(97.4%)患者术后3d可进食无渣或少渣食物,1例(2.6%)因远端小肠狭窄仍有呕吐,不能进食。术后随访发现16例(42.1%)患者术后3个月胃出121再次狭窄,其中4例(25.0%)再置入支架解决。38例患者的生存期为1~11个月不等,平均5.5个月。无大出血、穿孔、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自膨式金属肠道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具有简单、创伤小、符合生理腔道和患者易耐受的优点,且对恶性梗阻的姑息治疗疗效优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内镜结合X线操作具有提高置入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支架定位准确以及减少患者痛苦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