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06篇
  免费   4311篇
  国内免费   2360篇
耳鼻咽喉   389篇
儿科学   838篇
妇产科学   393篇
基础医学   2437篇
口腔科学   860篇
临床医学   4993篇
内科学   3330篇
皮肤病学   492篇
神经病学   1031篇
特种医学   1691篇
外科学   3560篇
综合类   12195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4965篇
眼科学   387篇
药学   5136篇
  64篇
中国医学   4601篇
肿瘤学   1910篇
  2024年   180篇
  2023年   529篇
  2022年   1372篇
  2021年   1770篇
  2020年   1544篇
  2019年   804篇
  2018年   855篇
  2017年   1164篇
  2016年   882篇
  2015年   1647篇
  2014年   2230篇
  2013年   2739篇
  2012年   4042篇
  2011年   4239篇
  2010年   3882篇
  2009年   3458篇
  2008年   3473篇
  2007年   3297篇
  2006年   2945篇
  2005年   2367篇
  2004年   1595篇
  2003年   1227篇
  2002年   904篇
  2001年   879篇
  2000年   621篇
  1999年   241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9篇
  1965年   10篇
  1964年   10篇
  1962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5篇
  1954年   5篇
  1935年   3篇
  193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摘要】目的:探讨双嘧达莫联合舒血宁治疗超溶栓时间窗(发病时间大于6h)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舒血宁治疗,观察组予以双嘧达莫联合舒血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FG)、凝血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NIHSS及Fugl-Meyer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χ2=5.4.73)。治疗24h及48h后观察组F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T、APTT及P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发生心率减慢、恶心呕吐、胃肠出血等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嘧达莫联合舒血宁治疗超溶栓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优于常规对症治疗,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系统评价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于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收集有关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DKD临床试验的文献报道。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评价纳入的文献质量和提取有效信息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随机对照试验,总计1202份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RR=1.44,95%CI(1.12,1.84),P=0.005];尿白蛋白排泄率[MD=-20.18,95%CI(-33.76,-6.59),P<0.01];24h尿蛋白定量[MD=-0.35,95%CI(-0.45,-0.26),P<0.01];总胆固醇[MD=-0.69,95%CI(-1.00,-0.37),P<0.01];甘油三酯[MD=-0.58,95%CI(-0.89,-0.26),P<0.01];血肌酐[MD=-15.44,95%CI(-24.71,-6.17),P<0.01]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空腹血糖[MD=-0.22,95%CI(-0.51,0.06),P=0.1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DKD患者的空腹血糖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减少其尿蛋白、血肌酐及血脂水平。然而由于目前临床尚缺少针对DKD各阶段设计的RCT试验,导致本研究纳入标准较为宽泛,结果缺乏针对性,各组间异质性明显。因此尚需要更多相关的高质量大样本的RCT试验,进一步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用于辅助治疗DKD的临床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评价临床药师开展糖尿病患者药学监护和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门诊406例成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临床药师分发调查问卷,并定期做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等药学干预,通过对干预前后患者糖尿病用药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情况、治疗依从性、非预约门诊、急诊、住院情况等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药学干预后患者对糖尿病及用药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治疗依从性、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情况均优于干预前,P<0.01;非预约门诊、急诊情况也优于干预前,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临床药师开展糖尿病慢病管理,构建临床药师主导的慢病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规范化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合理化用药,达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优化和建立酢浆草体外抗炎抗氧化活性的检测方法。方法建立抗氧化、蛋白酶活性抑制和蛋白变性抑制活性的检测方法。比较醇提水沉法和水提醇沉法、不同保存条件下药物的活性。结果优化检测方法后,不同浓度酢浆草样品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表明检测方法高度稳定且准确可靠。经醇提水沉法和水提醇沉法后,酢浆草的抗氧化活性为100%,蛋白变性抑制活性为90%,酶活性抑制活性为50%,两者出峰位置基本一致。醇提水沉法更易快速获得澄清的提取溶液。室温和4℃冷藏时,蛋白变性抑制成分第3天时均下降40%,第7天时下降至无活性;酶活性抑制成分在冷藏时下降比室温条件慢,在第7天时分别下降30%和60%;抗氧化成分在2种保存条件下均有较高活性。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体外检测酢浆草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995.
996.
刘懿  刘韬  冯静刚 《安徽医药》2020,24(11):2245-2247
目的探讨一期或二期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PTCS)对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5年 1月至 2018年 8月收治肝内胆管结石病人 114例,其中行二期 PTCS术 74例设为 A组,行一期 PTCS术 40例设为 B组,比较两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和 B组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14%比 87.50%,χ2=0.120,P=0.729)。 A组和 B组手术时间[(65.56±14.40)min比(63.40±13.72)min]和术中失血量[(24.73±5.10)mL比(26.07±5.87)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住院时间(5.22±1.74)d显著少于 A组(8.97±2.30)d(P<0.05); B组胆道出血发生率 17.50%高于 A组 4.05%(P<0.05)。结论一期和二期 PTCS术用于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总体结石清除效果接近,其中一期手术可有效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良好,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7.
陈勇  冯艺  赵彩霞  汪勤  唐曼  张卫琴  刘婷珽  娄蓉  张和平 《安徽医药》2020,24(10):1992-1995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Adenomatoid Tumors,ATs)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病理科 2012年 1月至 2018年 1月 67例子宫 ATs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人均为女性,年龄范围 24~64岁,中位年龄 39岁。肿瘤位于子宫浆膜下或肌壁间,其中 66例呈结节状(直径 1.0~8.0 cm),平均直径 2.7 cm,1例呈巨大囊实性(直径 12.0 cm)。肿块切面灰白,质韧,类似平滑肌瘤,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肿瘤由大小不等的管腔或乳头状结构构成,被覆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呈单个或巢状分布于平滑肌组织之间。所有病例肿瘤细胞均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角蛋白广谱抗体(CKAE1/AE3)、钙网膜蛋白(Calretinin)、跨膜唾液酸糖蛋白(D2?40)、细胞角蛋白(CK5/6)的阳性率分别为 100.0%(67/67)、 100.0%(67/67)、 100.0%(67/ 67)、 19.4%(13/67)肿瘤增殖抗原(Ki?67)增殖指数低,约 1%~5%之间,高度糖基化的 i型跨膜糖蛋白(CD34)不表达。结论子宫 ATs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来源的良性肿瘤,但组织学特征多样,尤其出现腺腔样结构难与腺癌相鉴别,结合镜下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本研究探讨整合素αvβ3抑制剂(Cyclo-RGDfK)对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诱导人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体外传代培养MCF-10A细胞,采用FN诱导建立上皮间质转化(EMT)模型。Western blot实验检测αv integrin、β3 integrin、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间充质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划痕修复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N作用48 h后可明显增强αv integrin、β3 integrin、N-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下调E-cadherin蛋白表达,在给予Cyclo-RGDfK作用后,FN诱导的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上调和E-cadherin表达下调被明显逆转;划痕修复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表明,FN能显著增强MCF-10A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Cyclo-RGDfK能显著抑制FN的诱导作用。结论 Cyclo-RGDfK能抑制FN诱导乳腺上皮细胞MCF-10A的EMT过程,降低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其可能是治疗乳腺癌转移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sub-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亚-MIC)木犀草素降低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呼吸道上皮细胞HBE感染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抗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木犀草素对大肠埃希菌临床株E367的MIC值,采用多功能酶标仪测定亚-MIC木犀草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采用CCK-8法测定亚-MIC木犀草素处理大肠埃希菌对HBE细胞毒性的影响,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测定p-p65/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4 MIC-1/32 MIC木犀草素对大肠埃希菌的生长没有影响,且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大肠埃希菌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细胞后其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和p-p65/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与细菌处理组相比,木犀草素和大肠埃希菌共同处理细胞后其IL-6、TNF-α水平及p-p65/p65、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细胞因子IL-8水平几乎不变。结论:木犀草素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抑制大肠埃希菌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冯湘玲  曹艳  朱瑜  郑恒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0,40(20):2132-2136,2178
目的: 建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富马酸单甲酯的方法,并应用于检测中国健康受试者血浆中富马酸单甲酯的浓度。方法: 血浆样品用醋酸铵稀释后经过96孔固相萃取板前处理,以含0.5%甲酸的水溶液和甲醇作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方式在ACE Excel 3 C18-AR(2.1 mm×50 mm)色谱柱上进行分离,每个样品分析时间为4 min。在电喷雾负电离模式下,多反应监测检测离子对m/z 129.0→m/z 85.0(富马酸单甲酯)和m/z 134.0→m/z 90.0(内标,富马酸单甲酯-d5)。结果: 富马酸单甲酯线性范围为4~1 200 ng·mL-1r2>0.99),定量下限为4 ng·mL-1,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 ≤ 9.7%,准确度相对偏差均在±4.2%以内,平均回收率RSD ≤ 6.6%,基质效应在98.3%~100.9%之间。稳定性实验中,各种储存条件不影响对药品浓度的准确测定。结论: 本方法运行时间短,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富马酸单甲酯血浆浓度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