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780篇 |
免费 | 2668篇 |
国内免费 | 160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0篇 |
儿科学 | 423篇 |
妇产科学 | 108篇 |
基础医学 | 1601篇 |
口腔科学 | 489篇 |
临床医学 | 3239篇 |
内科学 | 2606篇 |
皮肤病学 | 458篇 |
神经病学 | 557篇 |
特种医学 | 926篇 |
外科学 | 2565篇 |
综合类 | 7800篇 |
现状与发展 | 4篇 |
预防医学 | 3353篇 |
眼科学 | 271篇 |
药学 | 3636篇 |
30篇 | |
中国医学 | 2795篇 |
肿瘤学 | 9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2篇 |
2023年 | 350篇 |
2022年 | 801篇 |
2021年 | 956篇 |
2020年 | 899篇 |
2019年 | 487篇 |
2018年 | 531篇 |
2017年 | 735篇 |
2016年 | 542篇 |
2015年 | 1016篇 |
2014年 | 1386篇 |
2013年 | 1809篇 |
2012年 | 2458篇 |
2011年 | 2713篇 |
2010年 | 2687篇 |
2009年 | 2328篇 |
2008年 | 2388篇 |
2007年 | 2216篇 |
2006年 | 2006篇 |
2005年 | 1536篇 |
2004年 | 1070篇 |
2003年 | 841篇 |
2002年 | 619篇 |
2001年 | 632篇 |
2000年 | 435篇 |
1999年 | 150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6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10篇 |
1963年 | 4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9篇 |
195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术前放化疗并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术前放化疗并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连续收治符合入组条件的胸段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42例,应用胸部及腹部CT、食管超声内镜、支气管内镜等检查进行治疗前分期.术前放化疗方案:去甲长春花碱25 mg/m2,于第1、8、22、29天静脉注射,或5氟尿嘧啶(5-Fu)2.4 g/m2于第1~3、22~2,4天持续72 h静脉注射及顺铂(DDP)75 mg/m2,第1、22天静脉注射,同期采用常规分割放疗2.0 Gy/d,每周5 d,总量40 Gy.放化疗结束4~6周后,施行食管癌切除,重建消化道.结果 全组42例,其中41例完成术前放化疗,术前放化疗的临床有效率83.3%;40例进一步接受手术,根治性(R0)切除率97.5%,病理完全缓解率为23.8%.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9%、54.5%、44.9%,中位生存时间为43.4个月;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1%、48.7%、39.5%,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32.7个月.术前放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肺毒性、食管毒性,多数为Ⅰ~Ⅱ度,无术前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导致无法手术或死亡.术后肺部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围术期死亡率分别是22.5%、20.0%、5.0%.结论 术前放化疗并手术可取得较高的临床有效率和完全病理缓解率,明显降低食管癌的分期,有望提高局部中晚期食管癌的生存率.患者对本方案耐受性良好,但放化疗的毒副反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J-T离散度(J-Tc)的变化及参松养心胶囊对其影响。方法选择DCM患者295例,其中J-Tc延长150例,非延长145例,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伴心律失常组93例及不伴心律失常组202例,J-Tc延长的不伴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干预组(B组)各30例,3组均给予基础治疗,伴心律失常组及B组加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J-Tc的变化。结果伴心律失常组与不伴心律失常组J-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6 ms±42 ms vs 335 ms±31 ms,P<0.05),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前后J-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 ms±38 ms vs 426 ms±42 ms,P<0.05)。治疗后B组较A组J-Tc缩短(P<0.05)。QTc、J-Tc与心律失常发生呈正相关(r=0.508,r=0.520,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可明显缩短扩张型心肌病患者J-Tc。 相似文献
103.
104.
目的:探讨神经酰胺代谢酶抑制剂油酰乙醇胺(NOE)和丙咪嗪(Imi)对人源肝星状细胞(HSCs)LX-2中神经酰胺含量的影响,并探讨神经酰胺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分为给药组(NOE组终浓度为50、75、100 μmol/L;Imi组终浓度为10、20、30 μmol/L),乙醇对照组(乙醇终浓度为1%),DMSO组(DMSO终浓度为1‰)。高效液相法测定HSCs内神经酰胺的含量,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HSCs的增殖情况,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酶消化法测定羟脯氨酸(Hyp)的含量。结果:与乙醇组比较,NOE各浓度组可显著提高HSCs内神经酰胺的含量(P<0.05);对HSCs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各浓度组LDH活性与乙醇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各浓度组均可显著降低HSCs上清液中羟脯氨酸的含量(P<0.05)。30 μmol/L Imi作用24 h后,与DMSO组比较,可降低HSCs内神经酰胺的含量,促进HSCs的增殖,并可升高HSCs上清液中羟脯氨酸的含量,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酰胺代谢酶抑制剂对HSCs内神经酰胺的含量有显著影响,且神经酰胺可通过抑制HSCs细胞的增殖、减少胶原蛋白的合成来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将人源ZAK-β基因定向克隆入MSCV-IRES-GFP质粒,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MSCV-IRES-GFP-ZAK-β.方法 以肺癌A549细胞的cDNA为模板,通过PCR得到ZAK-β特异性基因产物,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MSCV-IRES-GFP中,获得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MSCV-IRES-GFP-ZAK-β,测序验证.结果 扩增了ZAK-β基因,经双酶切、测序鉴定证实目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MSCV-IRES-GFP中,测序结果与预测完全一致.结论 成功构建了ZAK-β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ZAK蛋白激酶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方铁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62-65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医学人文教育也因此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在分析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就我国建立可持续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效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检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血清和腹水中内毒素(Endotoxin,ETX)水平,探讨其与腹水形成的内在联系。方法按照一定标准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对照组)10例、肝炎性和酒精性肝硬化腹水患者80例,包含无明显感染症状的腹水(SA组)50例和有自发性腹膜炎腹水患者(SBP组)30例。按照不同时间段抽取各组患者的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和腹水标本进行内毒素含量检测和腹水细菌培养。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各组间内毒素含量的差异。结果治疗前50例SA组患者血清、腹水内毒素值分别为(0.108±0.034)U/L、(26.1±3.2)U/L,30例SBP组患者血清、腹水内毒素值为(0.418±0.044)U/L、(1286.1±98.3)U/L。统计结果显示腹水患者的血清内毒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025±0.004)U/L(F=201.04,P<0.001);SBP组患者的腹水内毒素值较SA组患者高(t=12.78,P<0.001),不同时间段内毒素水平与腹水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r=7.12,P<0.05)。腹水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30%,隐匿性感染确实存在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清内毒素升高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隐匿性感染确实存在于无感染症状的腹水患者中。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建立一个检测培养MDCK细胞内MutT同源蛋白1(MTH1)基因表达的半定量RT-PCR体系。方法细胞培养后提取总RNA,经优化RT-PCR反应检测细胞内MTH1基因的表达量。条带经ScionImmage软件分析并与内参基因GAPDH相比,对体系的准确性、重复性和灵敏度进行分析,然后运用本体系检测流感病毒感染后MDCK细胞内MTH1的表达。结果扩增产物经测序分析证实与GenBank中该细胞的MTH1基因序列一致;灵敏度检测发现最低可从50ng总RNA中检出目的基因的表达;重复性测定发现,MDCK细胞MTH1与GAPDH灰度值比值的均值为(2.02±0.09,n=10),CV值为4.31%。结论本方法的准确性、重复性和灵敏度均较好,可用于半定量检测培养细胞尤其是MDCK细胞内MTH1 mRNA表达量。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AMI患者共240例分为AMI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 6个亚组,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240例AMI伴发RBBB 26例,占10.8% ,与不伴RBBB比较,其磷酸肌酸激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P < 0.0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为50%, 短暂性RBBB为11.1% , 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25% vs 88.9%, P < 0.05)。结论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