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9026篇 |
免费 | 19136篇 |
国内免费 | 1216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36篇 |
儿科学 | 2795篇 |
妇产科学 | 1749篇 |
基础医学 | 15230篇 |
口腔科学 | 3764篇 |
临床医学 | 25870篇 |
内科学 | 20394篇 |
皮肤病学 | 2197篇 |
神经病学 | 5689篇 |
特种医学 | 662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3篇 |
外科学 | 14032篇 |
综合类 | 45086篇 |
现状与发展 | 60篇 |
一般理论 | 2篇 |
预防医学 | 19373篇 |
眼科学 | 4259篇 |
药学 | 22822篇 |
322篇 | |
中国医学 | 16935篇 |
肿瘤学 | 114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34篇 |
2023年 | 2711篇 |
2022年 | 6998篇 |
2021年 | 8605篇 |
2020年 | 7415篇 |
2019年 | 5148篇 |
2018年 | 5179篇 |
2017年 | 6202篇 |
2016年 | 4954篇 |
2015年 | 8414篇 |
2014年 | 10812篇 |
2013年 | 11783篇 |
2012年 | 17262篇 |
2011年 | 18267篇 |
2010年 | 14559篇 |
2009年 | 12624篇 |
2008年 | 13390篇 |
2007年 | 12901篇 |
2006年 | 11786篇 |
2005年 | 9464篇 |
2004年 | 6668篇 |
2003年 | 5919篇 |
2002年 | 4664篇 |
2001年 | 3669篇 |
2000年 | 2889篇 |
1999年 | 1871篇 |
1998年 | 985篇 |
1997年 | 951篇 |
1996年 | 679篇 |
1995年 | 604篇 |
1994年 | 545篇 |
1993年 | 280篇 |
1992年 | 230篇 |
1991年 | 193篇 |
1990年 | 178篇 |
1989年 | 116篇 |
1988年 | 117篇 |
1987年 | 104篇 |
1986年 | 58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13篇 |
1977年 | 6篇 |
1974年 | 8篇 |
1972年 | 6篇 |
1970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①目的 了解猪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后早期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含量的变化 ,及其与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②方法 建立猪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模型。供心在移植前低温保存 (Thomas液 ,4℃ ) 4h ,移植成功心脏复搏后 2h取材。应用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NO、NOS的含量 ,应用核酸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测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作为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指标。以正常心肌及单纯缺血心肌组织作为对照。③结果 移植后心肌组织NO、NOS的含量较缺血组与正常组低 ,差异有显著意义 (F =2 7.2 2 9、16 .2 0 3,q =5 .716~ 6 .4 12 ,P <0 .0 1)。移植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与正常组及缺血组比较明显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F =16 3.884 ,q =7.4 82、6 .975 ,P <0 .0 1)。心肌组织NO、NOS含量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关系 (r =- 0 .886、- 0 .795 ,P <0 .0 1)。④结论 猪心脏移植后早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细胞死亡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凋亡 ;再灌注期间内源性NO、NOS的减少参与了心脏移植后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跟痛症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断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跟痛症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对于其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断鉴别方法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结合周福贻教授的理论与临床经验从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辅助检查等方面对跟痛症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观测无隆突钩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Ppeak)以及肺顺应性环形状改变的关系,探讨用Ppeak和顺应性环的变化评估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拟行右侧剖胸手术的成年患者32例,静脉诱导后插入左Mallinckrodt DLT,吸入氧化亚氮和地氟醚维持麻醉。按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S1),管端位置正确的双肺通气;第二阶段(S2),管端位置正确的左侧单肺通气;第三阶段(S3),管端插入左下支气管(置管过深)的左侧单肺通气;第四阶段(S。),管端处在左支气管开口(置管偏浅)的左侧单肺通气。每阶段均机械通气15min。结果 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与FOB检查符合者占71.9%。S2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50.8%,肺顺应性(Cdyn)值减少36.2%;S3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87.4%,Cdyn值减少56.8%。PV环曲线斜率向右明显移位,环体显著延长。结论 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在无FOB定位的条件时,联合应用听诊法、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V环的变化综合评估,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单肺通气的气道峰压超过双肺通气时的1.65倍,且气道峰压超过25cm H2O.应高度怀疑DLT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WGLY-801型电脑肝病治疗仪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4例,分为治疗组6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病治疗仪;对照组78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三疗程共45天(每疗程15天),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的动态变化,并对最终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较前均有好转,但治疗组起效快,疗程明显缩短,疗效好,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病治疗仪,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眼轴线后部眶容积增大与眼球内陷比值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量眼眶爆裂性骨折伴有眼眶扩大患者的后部眼眶容积、观察眼球内陷出现的时间及程度,研究后部眶容积扩大与眼球内陷的关系比值,为病情预测和眶内填充手术提供比较精确的参考数据。方法:将96例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早期病例组(60例、受伤时间1周以内)和晚期病例组(36例、受伤时间3个月以上),早期组除进行后部眼眶容积测量外,分别于1周、2周、3周测定眼球突出度(相差>1mm为阳性),记录眼球内陷出现时间,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晚期组测量后部眶容积增大值和眼球内陷量,对其相关性采用Pearson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结果:早期组60例患者中,(58.33%)例患者在1周内出现眼球内陷,4(880%)例在2周内出现内陷,3周时有5(388.33%)例呈现出内陷;2周时出现眼球内陷的例数与1周时有显著性差异(χ2=62.484,P<0.001),2周时出现眼球内陷例数与3周时无差异(χ2=1.563,P>0.05),1周时出现眼球内陷例数与3周时有显著差异(χ2=76.885,P<0.001),后部眶容积增大与眼球内陷的比值约为1.0,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994,P<0.001),即后部眶容积每增加1ml,产生1.0mm的眼球内陷。结论:眼球内陷通常于伤后2周~3周出现,3个月时趋向稳定;后部眶容积增大与眼球内陷产生比值为1.0,呈正相关;后部眶容积扩大与眼球内陷比值可预测发生眼球内陷的可能性和程度,为手术矫正眼球内陷提供可靠、精确的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游离自体腹白线片修补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06年1月至2006年7月对13例用自体腹白线片修补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穿孔大于2cm2,平均手术时间60分钟,平均失血量20ml,平均住院天数9±1天。结果游离自体腹白线片修补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3例均痊愈出院。随访15天至6个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本方法操作较简单、安全、效果好,其适应症广,是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Jing‐Long Huang Liang‐Shiou Ou Ching‐Hsiung Tsao Li‐Chen Chen Ming‐Ling Kuo 《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2002,13(6):426-433
T lymphocytes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initiation and regulation of chron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CD69 is an early marker of T‐cell activation. The levels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CD54) and L ‐selectin have been reported to increase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diseases and asthma. The present study was therefore undertaken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D69, CD54, and L ‐selectin by T lymphocytes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before and after immunotherapy. Eighteen children newly diagnosed with asthma, 11 good and nine poor responders to immunotherapy, and 16 normal subjec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percentages of CD69+, CD54+, and CD62L+ cells in T lymphocyte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flow cytometry. The levels of CD69, CD54, and CD62L in serum and culture supernatants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The expression of CD69 and CD54 on CD3+ T lymphocyt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than in control patients. All the patient groups expressed (spontaneously and following stimulation with 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 and ionomycin together with mite‐extract proteins) greater amounts of CD69 and CD54 than did control subjects. With long‐term immunotherapy, the percentages of CD69+ and CD54+ T lymphocyt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a good response to immunotherapy. Our results also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serum L ‐selectin levels following immunotherapy. In conclusion, successful immunotherapy resulted in decreased expression and production of CD69 and CD54. These results may explain, in part,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immunotherapy. 相似文献
19.
20.
CT增强扫描在评价NSCLC血管生成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水平与CT增强程度的关系 ,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在肺癌诊断、治疗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0例NSCLC病人进行动态螺旋CT扫描 (SCT) ,测量病灶增强幅度 ,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对病灶增强值、VEGF阳性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肺癌病人CT增强值均数为 (36 .2 8± 6 .41 )HU ,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在中晚期的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Ρ<0 .0 5)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 (Ρ <0 .0 5) ;癌灶增强值与VEGF阳性表达、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亦呈正相关。结论 NSCLC的CT增强程度能够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有助于肺癌的诊断、TNM分期 ,而且可以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行为方面补充目前肺癌分期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