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22篇
  免费   5129篇
  国内免费   3115篇
耳鼻咽喉   353篇
儿科学   587篇
妇产科学   441篇
基础医学   4811篇
口腔科学   748篇
临床医学   5629篇
内科学   5986篇
皮肤病学   402篇
神经病学   2346篇
特种医学   16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0篇
外科学   3841篇
综合类   8274篇
现状与发展   12篇
一般理论   5篇
预防医学   3334篇
眼科学   1396篇
药学   4801篇
  52篇
中国医学   3187篇
肿瘤学   3149篇
  2024年   301篇
  2023年   863篇
  2022年   2058篇
  2021年   2593篇
  2020年   2023篇
  2019年   1664篇
  2018年   1623篇
  2017年   1504篇
  2016年   1409篇
  2015年   1979篇
  2014年   2616篇
  2013年   2283篇
  2012年   3213篇
  2011年   3418篇
  2010年   2251篇
  2009年   1854篇
  2008年   2265篇
  2007年   2105篇
  2006年   2169篇
  2005年   1871篇
  2004年   1364篇
  2003年   1534篇
  2002年   1300篇
  2001年   1002篇
  2000年   983篇
  1999年   820篇
  1998年   503篇
  1997年   530篇
  1996年   383篇
  1995年   356篇
  1994年   303篇
  1993年   175篇
  1992年   254篇
  1991年   195篇
  1990年   159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135篇
  1987年   122篇
  1986年   121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6篇
  1979年   37篇
  1974年   35篇
  1973年   27篇
  1969年   31篇
  1967年   29篇
  1966年   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我省自1980年以来在重点地区进行流脑多糖体菌苗流行病学与血清流行病学效果观察。一次接种30μg 后保护效果可达4年之久,在预测的流行地区进行菌苗接种可降低发病率。1985年以来我省2800万儿童大面积现场观察流脑多糖体菌苗效果仍维持4年以上。验证了在菌群没有变迁的情况下,A 群流脑多糖体菌苗控制流脑是比较理想的,所制订的免疫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82.
目的 通过超声检查判定颈动脉斑块性质,并分析其与冠心病(CHD)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张家口市建国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D患者214例,经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脉轻度狭窄患者36例(轻度组),中度狭窄患者72例(中度组),重度狭窄患者106例(重度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及形态进行检查,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同时设置同期来院体检正常者3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CHD3个亚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体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IMT、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IMT、斑块数量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中、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度组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及中度组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Crouse积分与冠脉Gensini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HD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越高,预示CHD患者冠脉硬化程度越重,颈动脉斑块性质与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83.
Background Double plate osteosynthesis is th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controversy concerning dual plate positions in terms of providing optimal sta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C intra-articular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using perpendicular and parallel plating methods.
Methods Between March 2008 and June 2011, a total of 45 patients with type C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were treated using two different dual plating methods. Of them, 24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perpendicular plating (group I) and 21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parallel plating (group II). The surgical time, blood loss, and union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flexion-extension arc, the total range of flexion and extension at the end of follow-u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elbow functional results.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he me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16 months (range 12–25 months) in group I and 15.5 months in group II (range 12–25 month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urgical time, blood loss, and the bone un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group I, the mean elbow flexion-extension arc was 101° and the mean MEPS was 85 points. The rate of excellent and good results was 87.5%. In group II, the mean flexion-extension arc was 100° and the mean MEPS was 86.1 points. The rate of excellent and good results was 9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PS, flexion-extension arc, and the total range of flexion and extens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 Perpendicular and parallel plate configurations with the appropriate surgical techniques can provide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and stable fixation of type C intra-articular distal humeral fractures and allow early mobilization of the elbow after an operation.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elbow stiffness can be reduced and good outcomes can be obtained.
  相似文献   
984.
目的 观察依维莫司等免疫抑制剂对大鼠胰岛瘤细胞(INS-1)和SD大鼠正常胰岛细胞代谢活性和功能的影响,旨在探讨依维莫司在胰岛移植免疫抑制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不同浓度梯度免疫抑制剂依维莫司、西罗莫司、环胞霉素A和霉酚酸酯处理INS-1和正常胰岛细胞,用MTT法检测细胞的代谢活性;用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实验检测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 临床血药浓度以上的依维莫司和西罗莫司高浓度组胰岛细胞增殖抑制率低于环胞霉素A和霉酚酸酯(P<0.05);依维莫司在临床血药浓度范围和其它免疫抑制剂一样可以抑制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各组间的刺激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维莫司和西罗莫司对INS-1细胞及SD大鼠胰岛的毒性作用较小,环胞霉素A和霉酚酸酯对INS-1和SD大鼠胰岛具有较为明显的毒性作用,依维莫司有望作为新型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胰岛移植.  相似文献   
985.
目的 探讨改良经主动脉、右心房插管,自体血预充的兔体外循环(CPB)急性肺损伤模型,及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10只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建立体外循环模型.待心脏复跳稳定,终止体外循环后,兔存活4 h即判定为模型制作成功.监测生命体征,分别记录在麻醉后(T1)、在体外循环转流前(T2),阻断主肺动脉后15 min时(T3),主肺动脉的重新开放灌流后(T4),体外循环结束后1 h(T5)、4 h(T6)的生命体征值,与T2、T4、T6时刻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T2、T5、T6时刻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通过对10只兔的实验,成功改良了兔CPB急性肺损伤模型.术中平均动脉压维持55 mmHg以上,体外转流前后红细胞压积显著下降(T230.18±2.88%,T417.73±1.95%,P<0.05),血浆乳酸Lac浓度逐步升高,开放主肺动脉时明显增加(T23.65±1.13 mmol/L,T49.36±1.28 mmol/L,P<0.05).T6氧合指数(PaO2/FiO2)比T2显著下降(T2468.36±56.28 mmHg,T6281.64±55.76 mmHg,P<0.05),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肺间质水肿显著,炎性细胞浸润增加.结论 本实验改良的兔CPB急性肺损伤模型稳定可靠,可为研究体外循环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提供稳定可靠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86.
目的 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适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89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术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将其中采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6例患者纳入全髋组,以将其中采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3例患者纳入半髋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随访一年评估疗效并统计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半髋组各项手术情况观察指标均优于全髋组,P<0.05;治疗后随访一年,全髋组总有效为96.43%,半髋组总有效率为93.94%,全髋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全髋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7%,半髋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全髋组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半髋组,P<0.01.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适用性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可考虑作为老年患者的首选术式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87.
调查了胆石症病人561人,其中女性占75.9%,女性比男性发病早5年,为预防胆石症,我们必须在饮食中适当增加猪油,植物油,牛奶和新鲜蔬菜。胆石症病人均经B超和其他检查所证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的胆石症已由过去的泥沙样结石变为胆固醇结石为主  相似文献   
988.
Wu JS  Zhou LF  Gao GJ  Mao Y  Du GH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8):632-636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的血液氧饱和水平检测 (BOLD)技术在脑皮质运动区肿瘤神经导航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5 8例脑肿瘤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 30例 ,对照组 2 8例。肿瘤涉及第一运动区 (PMA) 18例 ;运动前区 (PM) 18例 ;第一运动感觉区 (PMSA) 11例 ;第一感觉区 (PSA) 9例 ;辅助运动区 (SMA) 2例。试验组运用手运动激发模式 ,行BOLD成像定位皮质运动区 ,并与MR的导航序列影像融合 ,应用于神经导航 ;对照组采用常规MR影像导航。结果 试验组肿瘤全切率为 86 7% ,对照组为 6 0 7% ,P <0 0 5。试验组术后患侧肢体肌力为 4 3度±1 1度 ,对照组为 2 5度± 1 9度 ,P <0 0 0 1。试验组术后致瘫率为 2 3 3% ,对照组为 71 4 %。试验组远期预后Karnofsky评分 (KPS)为 88± 2 7,对照组为 6 5± 32 ,P <0 0 1。结论 应用融合BOLD影像的神经导航术 ,可实现个体化、实时、精确地定位肿瘤及毗邻的脑皮质运动区 ,提高全切率 ,降低术后致瘫率。  相似文献   
989.
本文研究了松蒿Herba Phtheirospermume japonicum的原植物、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性质。其粉末鉴别的突出特征是大而特异的腺毛。松蒿、茵陈、茵陈蒿的乙醇提取液在365nm紫外分析仪下分别呈紫色荧光、紫红色荧光、亮兰色荧光。三者甲酣提取液的薄层层析图谱明显不同。三者分别与栀子、大黄配伍的汤剂(茵陈蒿汤)的薄层层析图谱也不同。  相似文献   
990.
目的 观察通络愈足Ⅰ号方治疗糖尿病足(D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60例DF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胰岛素和(或)降糖药物等西医综合治疗,以平稳控制血糖.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络愈足Ⅰ号方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踝臂指数及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和血脂、血清细胞因子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3.3%(x2 =5.963,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踝臂指数、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顺利完成治疗.结论 通络愈足Ⅰ号方对DF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DF患者肢体的缺血状态和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